分享

拿身体赌明天,没有人输得起!

 正心正举 2021-04-07

前不久一条博文《24岁,月薪五万,凌晨三点,胃癌晚期》,刺痛了上班族的心。在高校圈,同样也发生了令人沉痛的事。就在上个月,两名30多岁的高校教师在一周之内接连逝世。

近年来,英年早逝已成为一种频发的社会现象。早逝者有大学教师、科技精英、企业总裁、影视明星、政府官员、新闻从业人员、作家、艺术家、公安干警等等,年龄大多在35~55岁。其中不少才华卓著、成就斐然的行业精英,只有三十多岁,就溘然离去。

为什么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生命质量却反而下降了呢?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人生四养:养生、养形、养德、养人

《近思录》中有程颐所写:“动息节宣,以养生也。饮食衣服,以养形也。威仪行义,以养德也。推己及物,以养人也。慎言语以养其德,节饮食以养其体。”

养生:动息节宣,以养生也。

养形:饮食衣服,以养形也。

养德:威仪行义,以养德也。

养人:推己及物,以养人也。

劳动休息节制有律,有利调节身心,叫养生;饮食适量、形体适中、衣着适合,有利培养我们对身体的美感体验,叫养形;待人接物有礼有节,彰显涵养,行住坐卧皆有气质,有利培养我们做人的美德,叫养德;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合乎天理,顺应人心,感化他人,让他人获得滋养,叫养人。

言语关乎我们的德性,不可不慎;饮食关乎我们的身体,需加调养。总之,言谈举止、饮食起居之中都包含深刻的养生道理,都对生命有重要影响,岂能轻忽?

古代的养生之道,试图把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贯彻到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去,时时把握生命的节奏,事事确保身心的和谐,力求做到时时养生、处处养生。所以他们强调对成败要看得透一点,再忙也要有闲情逸致,再苦也要颐养天年。

启迪多元思考

分寸和节度,是养生的第一妙法

有人说,癌症也好,猝死也好,都离我们太过遥远。可谁又能算得准,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接近55万。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因为各种原因猝死,这就意味着每过一分钟就有一个人倒下。

《黄帝内经》开篇指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人的寿命与分寸和度有关。黄帝问他的老师歧伯: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灵敏;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就衰弱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的人懂得养生之道,能够取法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既不过度操劳,又不过度纵欲,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所以能颐养天年。

岐伯对比上古之人与后来的人,他说,现在的人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可见,在岐伯眼里,人只有在有节度的生活中才能颐养天年。人的生活要是失去了分寸和节度,只靠药物和补药养生,那就真是舍本逐末了。所以《黄帝内经》一开始就指出这一点,就是要人明白,任何药物、任何医术都不能代替有节奏、有分寸的生活。人生好在适度。适度的饮食才能滋养身体,过了对身体就是有害的。

正心正举

“养生”,乃养其所生,生其所养。是养护好自身原初的生长,亦使后天的生长沿着所养护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行进,一言蔽之,曰“道法自然”。

1、身心平衡

当下的人们,顽固地认为“养生”只是保养好身体,尽力延长自己生命,殊不知,养生的真谛,在于“身心俱生”,在于身体与心灵的修养。

今人养生,应当从身体与心灵两个方面着手。对于自身身体方面的修养,《论语·乡党》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饭食不追求过度的精致,鱼肉不追求过度细腻。吃肉不得超过饭菜,饮酒虽没有定量,但切不可喝醉。这是饮食方面应该注重的养生之道,劝诫众人不过度追求饮食的精细。

老子《道德经》又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急管繁弦使人震耳欲聋;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使人口不辨味;放纵骑马打猎,使人精神疯狂;金银珠宝,使人容易违法背德。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首先让民众吃饱肚子,而不在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东张西望。所以舍弃繁华奢侈,而选取淳厚朴素。这是生活方式上应该注重的养生之道。繁华世界容易使人失去自我,纵耳目之欲,狂心口之妄,殊不知醇厚与朴素才是人们生活的本质。

2、心智合一

心灵是人们内在的主体,同样需要得到养护。

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养心亭记》


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针对人心的难以驾驭和控制,提出了“存心”、“养心”的著名说法。“存”是保存、保护,有意识地把握、不使丢失保存自己的良心,不使之被人事淹没;“养”是涵养。

“存心”从短期行为着眼,是就具体的心理活动而言,强调抓住良心不放,需要毅力和决心;“养心”从长远效果着眼,则强调培养健全的心灵需要时间和耐性,需要细心和体验。

“存心”和“养心”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培育健全的人格,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养其性”。 “养性”,强调学会尊重自己的天性,就是要把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身心交融的整体来培育,通过“存心”、“养心”给生命的幼苗阳光、雨露和营养,使之健康、茁壮地成长。

孟子并不是要人们去盲目崇拜天,而是通过减少不健康的欲望,清除贪心和私欲,保持净心,发展自己性格中善良的一面,就好比是在给自己的心浇水、施肥,保证心的健全生长,可以达到涵养心灵的作用。

真正的养生,并非简单的养身,而是涵养生命返璞归真、自在自足的素简状态。养生的极致,更是养心,必是养得此心纤毫无染、通透如洗的诚明境界。真水无香,大道至简,智慧的人一生都在做减法。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人,他一生经历坎坷,他写的许多诗就反映了他对自我内心的坚守,对道的不懈追求,“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可见他面对世事时内心清朗的精神境界及他摒弃一切烦恼的愉悦心态,这正是内心之极大修养的体现。

拨迷见智

养生的极致,是养一颗单纯素简的心。

开启自在之门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声色娱情,何若净几明窗,一生息顷;利荣驰念,何若名山胜景,一登临时。

——陈继儒《小窗幽记》

明朝时陈继儒就在他的《小窗幽记》中写道,歌舞和女色使人在情感上得到欢娱,怎么比得上在明窗净几之处,一心一意休息一会儿?为了荣华名利而意念纷驰,又如何比得上置身胜景,开心登山临水之时?人生苦短,名利得失不必尽挂心头,而在游历之时,放下杂念,身心愉悦,健康长寿,何乐而不为。

养生是人身体与心灵的修养功夫。它并不是人们常以为的“人到中年”才开始,而是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真正的养生,是让我们适时放下身心,体悟生命,让自我得到不偏不倚的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