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圣诗豪在夔州——杜甫刘禹锡夔州诗比较

 江山携手 2018-11-22

杜甫居蜀去蜀





诗圣诗豪在夔州
——杜甫刘禹锡夔州诗比较

 

诗圣诗豪在夔州——杜甫刘禹锡夔州诗比较


刘书东



    诗圣杜甫,世人皆知。诗豪为谁?刘禹锡与白居易为同龄人,都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且齐名于世,人称“刘白”。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称: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由是刘禹锡便被尊为诗豪。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携家人离开成都乘船东下,因病滞留云安约八个月。大历元年(766)四月到达夔州(今奉节县),直到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夔出峡,在夔州历时一年另十个月。杜甫在夔州留下了430余首诗,为其诗歌创作的巅峰之作。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元和十四年(819)秋,刘在连州刺史任上因其母卢氏卒而丁忧,扶柩北归洛阳。穆宗长庆元年(821),刘服丧期满,授夔州刺史。长庆二年(822)正月抵夔州刺史任,直至长庆四年改任和州刺史,八月离任,在夔历时二年另八个月。据卞孝萱著《刘禹锡年谱》(1963年中华书局版)统计,刘在夔作诗51首,文14篇。据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2003年岳麓书社版)编排系年,刘在夔作诗44首,文14篇。卞孝萱著《刘禹锡》(1980年上海古籍版)认为:

    “纵观刘禹锡一生的创作的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永贞革新以前为第一个时期,永贞革新失败以后被贬谪的二十二年为第二个时期,贬谪生活结束以后的十五年为第三个时期。”还摘引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卷三引贺皇公(裳)的话说:“梦得佳诗,多在朗、连、夔、和(按:原文作“苏”,误)时,作主客(郎中)以后,始自疏纵。”也就是说,刘的诗歌创作的高峰是他第二个时期的创作,所以说他的夔州诗作中应有其代表作。

    杜甫与刘禹锡的出生相距60年,刚好一个花甲。他俩同为唐代人:一为盛唐时期,一为中唐时期;同为著名诗人:一为超一流诗人,一为一流诗人;同样在夔州为客较长时间,且均处于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留下了不朽的名著。因此,将杜甫与刘禹锡在同一个朝代的相同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下产生的诗歌做一比较,或将有所斩获。

    也许是各自身份不同吧:杜甫乃一垂老的布衣,刘禹锡乃都督夔州军事、守夔州刺史;一是有闲之身,以诗歌创作为日课,一是军政要务在身的一号首长,只能以诗歌创作为业余爱好,刘禹锡夔州诗作仅为杜甫的十分之一。刘作少,是较杜甫高产而言,也还是有数十首,且品种较全,可窥一斑而见全豹。杜甫夔州诗的研究文章多多,不必赘述。我们试以刘禹锡夔州诗为主打,来反观杜甫同类诗作,比照品味,以期有所启迪。


山 川 感 悟

    大凡初来夔州之人,第一印象当然是奇险的三峡、雄伟的夔门。一般人免不了啧啧赞不绝口,迁客骚人则免不了赋诗作文以记之。我们试看刘禹锡乍到夔州对山川的感悟。

始至云安寄兵部韩侍郎中书
白舍人二公近曾远守故有属焉

天外巴子国,山头白帝城。波清蜀栜尽,云散楚台倾。
迅濑下哮吼,两岸势争衡。阴风鬼神过,暴雨蛟龙生。
硖断见孤邑,江流照飞甍。蛮军击严鼓,笮马引双旌。
望阙遥拜舞,分庭备将迎。铜符一以合,文墨纷来萦。
暮色四山起,愁猿数处声。重关群吏散,静室寒灯明。
故人青霞意,飞舞集蓬瀛。昔曾在池籞,应知鱼鸟情。
 
 


    我们一看题目“始至云安”,就以为作者是在云安(现云阳县)所作。《新唐书·地理志四》称“夔州云安郡”,故云安即指夔州。古人称地名,常用借代法。其实刘禹锡来夔是溯三峡而上,不可能先到云安(云阳县)再返回夔州(奉节县)。不要小觑这点常识,往往还有人会产生误解。

    刘禹锡是长庆二年正月溯江而上抵达夔州。时至隆冬,三峡山寒水瘦。穿三峡而过,仿佛置身天外,白帝城雄踞山头,连楚襄王所游之巫山阳云台(楚台)也显得低矮。奔腾咆哮的激流、争高直指的两岸险峰,峡风怒吼如鬼哭狼嚎,暴雨激射如蛟腾龙吟。终于“硖(通峡)断见孤邑,江流照飞甍”,抵达夔州。真是“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终于到达目的地,该驰然而卧,松口气了吧。不,还得接受地方群僚的迎接礼仪,验证文书,接手公务。凡此种种,忙得晕头转向。直至“暮色四山起,愁猿数处声。重关群吏散,静室寒灯明”。这时候,才定下心来,思念“近曾远守”的友人。注意,诗题为“寄兵部韩侍郎、中书白舍人”。元和十四年,韩愈上疏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量移袁州刺史。十五年,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又,元和十年,盗杀武元衡,白居易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贬江州司马。十三年冬,量移忠州司马。召还京师,拜司马员外郎,转主客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转中书舍人。作者写这首诗是寄赠韩愈和白居易,他俩曾遭贬远守,虽如今在京辉煌,但“昔曾在池篽”,故“应知鱼鸟情”。篽:养鸟的藩落,在池篽,喻被拘囚。鱼鸟情:意为如池中之鱼笼中之鸟的感受。刘禹锡受王叔文集团改革失败之累,是被贬的“八司马”之一,授夔州刺史仍属贬责之列。

    前人说,“刘禹锡诗以意为主”。(《四溟诗话》卷一)从以上阐释我们可领悟:作者状写三峡险恶,暗喻政治黑暗凶险;描写旅途艰险,也暗示仕途风险坎坷;实写四山孤邑,礼仪约束,公务缠身,也是指人在官场,如处牢笼,身不由己,任人摆布。其所见所闻所感,无不与现实挂钩。紧贴现实,也算是作者对三峡的一种感悟吧。这首诗虽未见后人的称道推举,却也是写得环环相扣,步步紧逼,直至篇末点题,纯然一有我之境,不愧为诗豪之作。

    杜甫不乏状写三峡(特别是瞿塘峡)的名篇名句,散见于多首诗作中。但他是沿江而下来到夔州,无法领略逆江而上三峡的全过程。我们试看一首杜甫专写三峡的诗。

瞿唐两岸

三峡传何处, 双崖壮此门。
入天犹石色, 穿水忽云根。
猱玃须髯古, 蛟龙窟宅尊。
羲和冬驭近, 愁畏日车翻。


    这首诗就不同于刘以移步换形的手法写三峡。杜甫是以一个固定的视角来观察瞿唐峡。首联总写瞿唐乃三峡门户。颔联状山之高水之深。颈联写因山高水险,古稀动物得以潜藏。尾联写峡中昏暗,似乎推日车的羲和也害怕车翻而避之。这首诗较客观的状写(虽有夸饰),形成一种无我之境。刘与杜的两种不同境界的描写,不过是各自游览的方式和感悟不同罢了,不足为怪。杜甫也有不少带主观色彩的三峡诗句,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怀 古 感 兴

    诗人发思古之幽情为必不可少的内容。夔州乃刘备永安宫托孤之地,自然会成为迁客骚人吟咏的主要题材。我们先试读刘禹锡的《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这是一首知名度极高的咏古诗。首联肯定刘备的英雄气概。颔联歌颂三分天下,志在恢复汉室的雄心。颈联概叹虽有诸葛辅佐开国,却遇阿斗不贤。尾联叹惋蜀亡的悲哀。

    后人对这首诗评价甚高。如,刘克庄《后村诗话》言:“刘梦得五言如《蜀先主庙》……皆雄浑老苍,沉着痛快,小家数不能及也。”

    黄周星曰:“首句,五字有千钧之力。末句,先主有知,亦当泪下。”(《唐诗快》)

    何焯曰:“通篇极着意‘蜀’字,破题再涵盖‘魏’字,非千钧笔力不能。二十字中,无字不典,无字不紧,老杜执笔,不过如此。”(卞孝萱《刘禹锡诗何焯批语考订》)既然“老杜执笔,不过如此”,那我们就来看看杜甫的《谒先主庙》。

惨淡风云会,乘时各有人。力侔分社稷,志屈偃经纶。
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杂耕心未已,欧血事酸辛。
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锦江元过楚,剑阁复通秦。
旧俗存祠庙,空山立鬼神。虚檐交鸟道,枯木半龙鳞。
竹送清溪月,苔移玉座春。闾阎儿女换,歌舞岁时新。
绝域归舟远,荒城系马频。如何对摇落,况乃久风尘。
孰与关张并,功临耿邓亲。应天才不小,得士契无邻。
迟暮堪帷幄,飘零且钓缗。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这首五言古风首12句叙先主兴衰始末。次8句写先主庙中景事,尾12句发抒谒庙的感慨。《杜臆》评曰:“此诗中八句,乃叙题;前后各十二句,全以议论成章,他人无此深厚力量。”

    仇兆鳌《杜诗详注》评曰:“善作诗者,必构全局。全局既定,则议论得展,而意义层出矣。此篇,若无起段之激昂悲壮,则开端少力量。若无后段之感慨淋漓,则收结少精神。能以吊古之情,写用世之志,足令千年上下,英雄堕泪,烈士抚膺,不独记叙庙貌处,见其古色斑斓,哀音凄傖也。”

    刘以五律,杜以五古,同写夔州蜀先主庙。两相比照,前者止于哀惋,后者高在“以吊古之情,写用世之志”,足以令“英雄堕泪,烈士抚膺”,真不愧为诗圣也。

    夔州诸葛亮八阵图,也是历来旅夔诗人歌咏的历史胜迹。刘禹锡有《刘宾客嘉话录》言八阵图甚详:“夔州西市,俯临江岸,沙石下有诸葛亮八阵图,箕张翼舒,鹤形鸛势,象(聚)石分布,宛然尚存。”并有诗作《观八阵图》。

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
波涛无动势,鳞介避馀威。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


    八阵图在夔州城外碛坝上,秋冬之时水落石出始显现;春夏水涨则淹没,故言“临流指是非”。

    说起这个题材的诗,自然会吟诵杜甫的千古绝唱《八阵图》诗。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刘以五古《观八阵图》,止于“临流指是非”,是也?非也?不得而知。杜之五绝《八阵图》,结于“遗恨失吞吴”,五字以千钧之力决断历史公案,直令英雄扼腕!两相比较,高下立断。


友 情 感 召

    刘禹锡平生最注重朋友情谊,有较强的友情感召力。他与友人唱和之作甚多,曾分别编成不同的集子,为后世所称道。陶敏陶红雨《刘禹锡编年校注》系年于夔州的44首诗中竟有27首为寄赠怀念友人的诗作。刘禹锡与柳宗元为生死之交。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柳宗元病逝,刘闻讯“惊号大叫,如得狂病”。(《祭柳员外文》)柳临终以编集、抚孤、归葬等事相托,刘一一照办。事隔三年,刘在夔州犹有诗道其余哀。

伤愚溪(三首)并引

故人柳子厚之谪永州,得胜地,结茅树蔬,为沼沚,为台榭,
目曰愚溪。柳子没三年,有僧游零陵,告余曰:“愚溪无复曩时矣!”
一闻僧言,悲不能自胜,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
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如诗的引言所说,柳没三年,刘听说柳在永州经营的愚溪已非旧时面貌,于是悲不自胜,“为七言以寄恨”。诚如吴子良曰:“词人即事睹景,怀古思旧,感慨悲吟,情不能已。……盖人已逝而迹犹存,迹虽存而景随变。古今词云,语言百出,究其意趣,大概不越诸此。而近世仿效尤多,遂成尘腐,不足贵矣。”(《吴氏诗话》)我想,后之仿效者为何不足贵,关键还是在于缺乏真情实感和一定的艺术表达技巧。

    刘禹锡在夔州的赠答诗,或诉离情别绪,或忆昔日厚谊,或通报一时感受,或互道暮年情怀,或祝贺友人升迁等等,都不乏佳构。但也有不少应酬的平庸之作,如《送景玄师东归》就被纪昀讥评:“起二句粗鄙,通体平浅。”(《灜奎律髓汇评》卷四七)这首诗起二句是:“东林寺里一沙弥,心爱当时才子诗。”确实也是像顺口溜的句子,浅俗不堪,应当引以为戒。

    杜甫安史之乱后,漂泊流离于东南,往往衣食难求,常常求助官场故旧和亲朋诗友,接受他们的接济和帮助,无以为报,只有以诗谢之。杜甫滞留夔州,老病穷愁。在夔州都督柏茂琳等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安身立命。所以杜甫在夔州的交际应酬诗也不少。我们试读一首。

览镜呈柏中丞

渭水流关内,终南在日边。胆消豺狼窟,泪入犬羊天。
起晚堪从事,行迟更学仙。镜中衰谢色,万一故人怜。


    《杜诗详注》曰:“上四,回忆长安,叹乱不可归。下则自伤衰老,而有望于中丞也。”《杜臆》为之辩解:“公与中丞素厚,故末二自陈苦衷,非乞怜语。”其实,我们也不必讳言诗圣违心地吹捧以获得同情援手的行为,他是为了生存,为了苟延残喘,不得已而为之。从这些诗中,我们也可以管窥当时的社会状态。从有些诗中,我们还可以窥之杜甫感激涕零,无以为报的困窘。这些诗应该说也是真情实感的暴露,有别于庸俗地互相吹捧以抬高身价的恶习,不必过分苛责。


民 风 感 发

    刘禹锡在夔州身兼军政要职,能反映他的本职工作的只有一首《畲田行》可读。

何处好畬田,团团缦山腹。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
惊麏走且顾,群雉声咿喔。红焰远成霞,轻煤飞入郭。
风引上高岑,猎猎度青林。青林望靡靡,赤光低复起。
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夜色不见山,孤明星汉间。
如星复如月,俱逐晓风灭。本从敲石光,遂至烘天热。
下种暖灰中,乘阳拆牙孽。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
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由来得地势,径寸有馀金。


    这首诗如实描写了当时一种极为落后的畲田土风。范成大《劳畲耕序》言:“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也就是放火烧荒,然后下种,俗称种懒庄稼,望天收。作为行政长官,不积极引导,力求改变恶风陋习,只是轻描淡写地指出“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这是远远不够的。杜甫对类似这种陋习则是持批判态度。请读他的夔州诗《火》。

楚山经月火,大旱则斯举。旧俗烧蛟龙,惊惶致雷雨。
爆嵌魑魅泣,崩冻岚阴昈,罗落沸百泓,根源皆万古。
青林一灰烬,云气无处所。入夜殊赫然,新秋照牛女。
风吹巨焰作,河棹腾烟柱。势俗焚昆仑,光弥焮洲渚。
腥至焦长蛇,声吼缠猛虎。神物已高飞,不见石与土。
尔宁要谤讟,凭此近荧侮。薄关长吏忧,甚昧至精主。
远迁谁扑灭,将恐及环堵。流汗卧江亭,更深气如缕。


    这首诗写的是当时夔州的恶习烧山求雨。与《畲田行》一样,是极力地摹状白日昼夜的焚山大火。但诗的结尾8句却表明了诗人对此举的批判态度。《〈杜诗详注〉言:“尔宁二句,责夔民之诬妄。薄关二句,讥有司之失职。”并转引朱注:“言尔等焚山之举,岂欲谤讟蛟龙而熒侮之乎?此固旧俗不经,实因长吏薄于忧民,不知以精诚为主,尽祈救之道耳。”批判的矛头直指长吏。故〈杜臆〉指出:“甚昧至精主,责在主之者,此句乃通篇要语。”这也许就是“圣”与“豪”的思想差距吧。

    刘禹锡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民歌学习,在夔州的诗作精华也就是《竹枝词》十一首。

    鲁迅先生说:“唐朝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偶有一点为文人所见,往往倒吃惊,吸入自己的作品中,作为新的养料。”(《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805——814)期间就对当地民歌《桃叶》《竹枝》有深入地观察和体味。如,《阳山庙观赛神》:“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踏竹歌还。”又如,《堤上行三首》之二:“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又如,《踏歌词四首》之四:“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其实,夔州一带才是《竹枝词》的故乡。据易衍橙老师考证,朗州、夔州的《竹枝词》同源而有异。(见《秋兴》第八期《刘禹锡与“竹枝词”》)刘到了夔州以后才深深地爱上了《竹枝词》。白居易《忆梦得》言:“几时红烛下,听唱《竹枝》歌?”白居易自注说:“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由此也引发了他创作《竹枝词》的热情。(见《竹枝词九首引》)

    提起刘禹锡《竹枝词》,还有两重公案得说说。一是《新唐书·刘禹锡传》言:“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徘徊,其声伧伫。……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即以《竹枝词》作于朗州。这种说法不值一驳。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五云:“刘梦得《竹枝》九篇,其一云:‘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又言‘昭君坊’、‘瀼西春’之类,皆夔州事,乃刘梦得为夔州刺史时所作。”二是《竹枝词九首引》中言:“岁正月,余来建平……”,建平指巫山县,有人据此说刘是在巫山县写的《竹枝词》。刘《夔州谢上表》自言于长庆二年正月二日抵夔州任,与诗引中“岁正月,余来建平”相吻合,总不能说正月二日抵夔州,又返回巫山县去听唱《竹枝》,有所感而作《竹枝词》吧。《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夔州巫山县:“故城在今县北,晋移于此,立建平郡,梁武帝废郡。”西晋(265-316)至梁武帝萧衍(503-515),巫山立建平郡只有二百来年时间,到唐代早就不是建平郡了。刘只是借古郡名来代指夔州。刘在夔州还有《巫山神女庙》诗,就是称巫山而不称为建平。

    历来对刘禹锡《竹枝词》评价甚高,也是刘试图在文人诗和民歌中间闯出一条路来的成果。十一首《竹枝词》。篇篇都是佳作,我们来欣赏几首。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三首是民歌中常见的爱情题材。

    第一首刻画一初恋女子听到情人唱歌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运用谐声双关,用天气的“晴”与“不晴”,谐对方的“有情”与“无情”。

    第二首描写一妇女托便船捎信给久久未归的丈夫时又气又爱的神情。“住在成都万里桥”用口语人诗,极富生活气息。

    第三首写一个深情女子在爱情受挫后的愁怨。诗中引出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韵味无穷。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这三首歌唱劳动和风土人情。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农业生产、唱歌游乐、结伴踏青,勾勒出一幅风俗画,这里的人民既热爱劳动,又热爱生活。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两首诗刻画人世险恶,“人心不如石”,反复无常; “人心不如水”,无事生非。即景抒怀,寄慨甚深。

    其实,杜甫在夔州早已注意到了《竹枝词》。他在《奉寄李十五秘书二首文嶷》其一写道:“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他不但欣赏,而且学习仿效,只是不用《竹枝》之名而取其实。

    清人翁方纲《石州诗话》卷五言:

  《竹枝》本近鄙俚。杜公虽无《竹枝》,而《夔州歌》之类即其开端。

    我们来试读两首《夔州歌十绝句》。

其一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其七
 
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
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


    其一首句连用七个平声字,冲破律(绝)体格局,刻意追求拗句,便显得奇绝拔兀,颇具《竹枝》风采。

    其七写当地土风。从题材上看,前人曾经指出:“《竹枝》咏土风,琐细诙谐皆可入,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带经堂诗话》卷二九)所以说杜甫是将民间《竹枝》引入《绝句》,又化《绝句》为《竹枝》,实际上已建立起《竹枝体绝句》的雏形,从而不仅为民间《竹枝》,而且也为中国诗坛开辟出一个新境界。

    从以上杜甫刘禹锡夔州诗作比较,可以看出刘真不愧为诗豪称号,但较诗圣而言毕竟还略逊一筹。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中山诲》记载刘禹锡自己的话说:“尝过洞庭,虽为一篇,静思杜员外甫落句云:‘年去年来洞庭上,白蘋愁杀白头人。’鄙夫之言,有愧于杜公也。”




作者:刘书东,重庆市奉节师范进修学校高级讲师



转贴自:《秋兴》第十五期    

 

 

诗圣诗豪在夔州——杜甫刘禹锡夔州诗比较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