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养生:小雪--御寒有术(最全知识)

 jiezhukuaile 2018-11-22

节气养生:小雪




【 小雪简历】



                                                    十月中,

                                                    雨下而为寒气所薄,

                                                    故凝而为雪。

                                                    小者未盛之辞。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今年农历十月十五,小雪节气到来。

        《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顾名思义,在这一节气,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由于此时“地寒未甚”,所以雪量还不大,只能称为小雪。



【纯阴之月,一阳复始】



        一般来讲,每年的小雪节气到来的那天都是在农历十月里,今年更是凑巧,在十月半当天。十月虽为纯阴之月,在命名上,却被称为“阳月”。古人的解释是“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之。”

        嫌就是嫌弃的意思,“君子爱阳而恶阴”。农历十月相对应的四月,被称为“阴月”。阴阳始终处于消长的过程中,常常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阴极则阳生,所以小雪过后天气逐渐转向“一阳复始”的节奏。

        由于阴气还是占压倒性的优势,处在刚刚萌芽的“一阳”也闹不出太大动静——只不过,在十月间,总有个几天,气温会回暖如春,还会挂起东南风。因此,十月又得名“小阳春”。

        想当年,三国诸葛亮精通《易经》知晓天文,就是借十月“小阳春”的东南风,火烧赤壁,攻破曹营战船,大获全胜!




【 小雪简历】


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腾地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虹藏不见,待春生!

        根据《礼记·月令》的记载:“季春,虹始見。孟冬,虹藏不見。”此处的虹是指螮蝀,狀似虫的一种生物。

小雪之后,时在孟冬,虹藏不見,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

但虹也只是“藏”起来了。待到来年季春之时,阴阳交会,虹就会露面了——这就是清明三候之一的“虹始见”。


天地不交,主肃杀!

        小雪时节,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地不交,这就形成了一个“万物肃杀”的格局。

在《易经》中,天地相交为“泰”卦;反过来,天地不交为“否”卦。否卦,坤下乾上,正是天气上升,地气下沉,天地阴阳二气互不交合,万物生养不得畅通,为否。否者,闭也。所以否象征否闭、闭塞。

否为阴阳不交之意,闭塞不通之象。阴阳交泰、云蒸雨降,草木萌动,万物生长。而阴阳不交、背离,万物失去生机,一片肃杀。


乾坤气闭,宜闭藏!

        但万物肃杀,并不意味着死亡、消逝——而是藏,闭藏、伏藏。譬如,很多动物并未停止心跳,而是“冬眠”了。他们的越冬方式,就是减少消耗,深藏在地下。这是自然规律。

人也是要“藏”的。《黄帝内经》中讲:“冬之三月,乾坤气闭,万物伏藏,君子戒谨,节嗜欲,止声色,以待阴阳之定。”



【 小雪养生】


        真正的节气养生,不是避开严冬与酷暑,而是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过日子。所以,小雪时节的养生要点,就是符合敛阴护阳的闭藏之道!


起居养生

        早睡晚起。适当早睡,但不宜起得太早,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注意脚部的保暖,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


饮食养生

        宜吃温补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

        宜吃益肾食品,如腰果、芡实、山药熬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

        饭前喝碗热粥或热汤,能够暖肠胃、唤醒消化系统,促进食欲。

中医认为“黑色入肾,而冬季是养肾最当时。” 大多数黑色的食物,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枣等,不仅可以补养肾气,还有抵抗寒冷、润肺生津功能。


调神养生

        宜保持乐观,节喜制怒。

        多参加娱乐活动,保持对人事的热情。

        多晒太阳,吸收阳气。


运动养生

        最好选择在中午较暖和时进行锻炼,场地宜选择在空气新鲜之处

        运动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等为好,不宜做剧烈运动。

        过程中,不宜出汗过多,因为汗泄太多,反易受凉,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

        肾主骨生髓,而寒易伤肾。运动中应注意对骨关节的保护。


【 小雪的中医养生】



        中医认为,冬为阴令,主收藏。故冬三月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藏之道也。且叶天士在《叶选医衡》中指出:“调寝食在医药之先……非安谷不能生精与气,非安枕不能养血与神。”所以冬季养生,注重阴之收藏及睡眠质量的提高,则会事半功倍。当人体处于深睡眠状态时,免疫细胞和各种受损细胞(尤其是脑细胞)快速修复,机体可进行营养吸收、能量储存、消除疲劳等生命活动,有益身心;反之,若睡眠太浅,有早醒或睡眠不足等睡眠障碍,则可诱发或加重原有躯体疾病,无益于健康长寿。可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建立正常睡眠规律是人体顺应昼夜节律,养生延年的重要措施。


        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藏”,而“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万物藏,肾气水旺”,由于阳气闭藏后人体的新陈代谢相应较慢,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小医】温馨提醒:冬季需预防呼吸道疾病,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冬季艾灸保健适合体质虚寒的人群,特殊人群需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适合的部位艾灸。






古人说:冬季进补,开春大虎。


冬天是进补的好时节,养生得益,来年身体才能健康无忧。



吃好三样



1、羊肉


羊肉是冬天必备的食品。


《本草纲目》中记载羊肉能补中益气,开胃健力。


羊肉性热,冬天人的阳气内敛,正好可以借羊肉补足,可以有效改善手脚冰凉,畏寒怕冷。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羊肉,消化不良、内热咳嗽的人,最好少吃。



2、牛肉


牛肉性温,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可以有效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适合病后调养、体虚面黄、筋骨酸软和贫血久病之人食用。


同时,牛肉还能滋养脾胃、强身健体。是寒冬的补益佳品。



3、栗子


栗子又被成为百果之王。可以健脾养胃,补肾强筋。


冬天天凉,很多肾虚体弱的老年人食用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而且栗子富含丰富的维生素与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


但是栗子碳水化合物较丰富,糖尿病人谨慎食用。



喝好三样



1.鸡汤



鸡肉不同于牛羊肉,虽具有温补功效,但吃多不会上火。


在寒冷的季节里,喝点鸡汤从胃里暖到心里。


黄澄澄的鸡汤没有厚重的油脂,清爽不油腻。


在炖鸡汤的过程中要小火慢炖,从而使营养物质慢慢地释放出来。还可在汤中加入木耳、红枣、生姜、枸杞等。


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患者不适合饮用鸡汤。



2、萝卜汤


老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萝卜具有很强的行气功能,含有大量水分,营养丰富,清解积热,萝卜汤是冬季养生保健的首选。


大萝卜可以与排骨、牛尾、虾皮等同煮,在煮汤过程中不妨多放点大葱,既能去腥提香,还能通阳。



3、红薯粥


民间谚语“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红薯粥也是冬日必备。


红薯味甘,性平,能“健脾胃,强肾阴”。


红薯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有文章表明只有红薯中的维生素C和E,才具有在高温条件下也不被破坏的特殊性能。


红薯中的粘液蛋白可以保护心脑血管弹性。



做好三样



1、温水泡脚,补养肾气


小雪时节,天气降到零下,很多人容易出现四肢怕冷、乏力的情况。


所以此时节,要用温水泡脚,温补肾阳。


泡脚以15分钟为宜,贵在坚持。


肾开窍于耳,在泡脚的同时,可以把耳朵搓热,来补养肾气。



2、室外活动不可起太早


老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


冬天也要适度锻炼,室外活动的时间需要有所注意和调整。


一方面要早睡晚起,不要太早出去锻炼,等太阳升起,人的整个身体都苏醒过来之后,再外出锻炼。


冬天经常有雾霾天气,要尽量减少室外运动,减少外出活动时间。



3、注意头部颈部保暖


冬天最重要的,还是防寒保暖。


人的全身被衣物包裹,头颈反而是散热最多的地方,而头部、颈部受寒可引起末梢血管收缩,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在寒冷的天气里要特别注意头部和颈部的保暖,出门带好帽子、围巾等保暖产品。

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这就是说,到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

 小雪为何要艾灸?

冬季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而经过肾、膀胱的气化作用,除少部分变为津液散布周身外,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这样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

  而肾又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旺盛,生命力就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而保证肾气旺盛就是这一时节艾灸疗法的关键。

  此外,一般的小雪节气里,天气阴冷晦暗光照较少,此时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人体容易出现失眠、烦躁、悲观等不良情绪。

此时做艾灸,用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对穴位进行熏灼、温熨,激发经络之气,可以温壮元阳!

 小雪艾灸,温肾阳,强体质 

小雪后天气逐渐寒冷,寒为阴邪,容易损伤肾阳,此节气艾灸养生需要从壮阳与养心两方面着手。

艾灸可以疏通经络,调和脏腑,补充人体阳能,刺激局部,调和五脏,养肾气,固护肾阳,振奋心阳,增强“抗寒”能力。

1、艾灸养肾四大穴位

艾灸取穴:关元、肾俞、涌泉、命门

关元穴

肾俞穴

涌泉穴

命门穴

2、艾灸胆经诸穴,通调全身脏腑的生机

中医说“十一脏腑取决于胆”,艾灸胆经的穴位,打通胆经,可通调全身脏腑的生机。

除此之外,小雪时节,除了艾灸养生,还可配合养生药膳食谱进行调养

如养心除烦小麦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养阴固精的胡桃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等。

温馨提示:因人体差异大,以上灸法处方,仅供参考,请务必亲自体会求证! 

衣 | 三类人定要穿秋裤



1. 骨关节病人


这个季节膝关节保暖很重要,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膝关节受过伤者及本来就患有关节疾病者。一般来说,女性40岁以后,男性50岁以后才会开始出现关节老化,主要表现为运动后关节酸痛,甚至肿胀,但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这与现代人久坐少动及不注重保暖有关。


2. 月经不调者


许多痛经、月经推迟的女性在夏天都好好的,天气一转凉就犯病。从中医角度讲,这类人属阳虚体质,主要表现为怕冷,一到冬天四肢就冰冷,晚上睡不暖、脸色苍白、没血色,如果不穿棉毛裤,相当于雪上加霜。



中医有句话,叫“寒为阴邪,下先受之”,这里的“下”指下半身。这也是一旦寒气袭来,人会先觉得脚冷,腿开始打哆嗦的原因。


3. 感冒期、月经期、孕产期


人体有很多穴位和经脉,它们是相通的,如有一个地方受寒,保暖不均,气血运行受阻,同样也会生病,如感冒、哮喘、鼻炎等,看似上呼吸道的疾病,其实也与下半身没注意保暖有关。专家提醒,感冒期、女性月经期、孕产期,这三个特殊时期一定要穿棉毛裤。



这三个时期人体抵抗力相对虚弱,若不注意下半身的保暖,一旦受了风寒,不仅会加重病情,还容易诱发其他疾病,如月经期不注意保暖,可能会诱发痛经甚至是盆腔炎、阴道炎等妇科炎症。


食 | 多食暖身、去火之物



小雪节气后,气温会逐渐下降,气血不足的人在冬季容易怕冷,这时可通过饮食调理来为机体增加能量,如多吃大红枣等助阳的食物。有一些人在冬季会出现口干、咽干及脸发烫等症状,这些人应注意少吃羊肉、牛肉等助阳食物,以生津养阴为主,如:多吃点木耳、桑葚、百合等。


但需强调的是,无论在药补,还是食补上,都不应盲目,不随波逐流,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条件下,选择恰当的食物。



一些年轻人喜欢食用麻辣味的食物给身体保暖,但麻辣味的食物容易助长内火,使脸上生痘、口中频发溃疡。



对于这两种情况,营养专家建议,在饮食中可以多食用白萝卜。俗话说:“冬季萝卜赛人参”。中医认为,冬季食用白萝卜可养胃、益气补精,预防疾病,有益健康。经常食用可减少因摄入肉食过多而产生的上火,也可促进肠胃蠕动。


住 | 确保充足睡眠



小雪节气要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冬季应该早睡晚起,最好不要迟于22点休息。如果超过1点还不休息,人的免疫力容易下降,加之小雪节气后气温下降明显,太晚休息容易生病。



每晚用热水泡脚能刺激足底穴位,或者艾灸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冻伤,提高机体抗寒能力。


行 | 动则生阳,灸可补阳



专家提醒,人们之所以感觉身体发冷,多是阳气不足。中医有“动则生阳”的说法,因此建议市民多做一些锻炼,以室内运动为好,如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不要太剧烈,以免伤了气血。



中医经络学指出,人的背部属阳,督脉从上到下沿脊柱纵向循行于背部,总督人体全部属阳的经脉,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如对背部进行刮痧、捏脊、艾灸等,均可起到疏通经络、养心安神、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对患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也具有一定的辅助调理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