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孩子学诗歌的方式,可能都是错的

 板凳门铃 2018-11-23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的《浪淘沙 其一》。

作为语文老师,最近遇到比较无奈的事情。以前上海地区的语文教材是沪教版,现在语文教材改革统一用部编版。

上课的时候时常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许多同学都在下边喊:“老师,这篇小学学过了。”

比如最近上《古代诗歌三首》,讲刘禹锡的《浪淘沙》,学生喊:“学过了!”讲杜牧的《江南春》,学生又喊:“学过了!”

好吧,学过了也行。我问:“都还记得吗?”

'记得!'有小孩马上就在下面背了起来。

“那,谁来告诉我刘禹锡的这首《浪淘沙》在讲什么?”

顿时,下面鸦雀无声,孩子们都把头低了下去,正在背的也不背了,生怕我点他起来。

会读会背,你真的理解里面的含义吗

教书到现在,我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你的孩子可能会背很多首诗,但是对于那首诗在讲什么,他基本上什么也不知道。

当然,作为低龄学童,会读会背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能增加语言文字积累,也能感受到古诗的音韵美。

但高年级孩子只到这个层次肯定不行。

于是,我点了一位好学生,她站了起来,不太熟练地背:“万里黄河弯弯曲曲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到今天我们可以沿着黄河径直到银河,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我知道,她的答案是昨晚从百度上查的,作为班级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她很好地完成了我布置的预习作业,甚至还背了下来。

但我还是继续追问:“这首诗在讲什么?”

她迟疑地看了看我,半响才说:“写黄河?”

这首诗的确从写黄河起笔,但说这首诗是在写黄河,是错的!甚至教参上给的:这首诗描写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也是不准确的!

诗人刘禹锡要讲的,根本就不是这个。

跳出诗歌本身,关注诗人背后的故事

哎,现在的教参,往往只讲其一,不讲其二,对老师的帮助,远远不如百度百科。当然百度百科的准确度,一直为人过诟病。

与此类似的,还有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出现得很早,在沪教版四年级。诗歌也很简单:

我知道我们许多家长对孩子学习诗歌的要求,一般就是两点,一是会背,二是理解。所以孩子学诗歌的方式也很简单,背——多读,理解——查翻译。

但问题来了,你熟读成诵了,你会背翻译了,你对这首诗还是什么也不知道,他对诗歌的理解,是支离破碎的,既可能不知道这首诗在讲什么,更可能体会不到诗歌短短篇幅之中的种种微妙之处。

刘禹锡的《浪淘沙》组诗,共有九首,以上只是其一,诗人从黄河源头起笔,接下来其二写洛水,其三写汴水,其四写武昌的鹦鹉洲,其五写成都的锦江……

看完了你会发现,刘禹锡的这组诗,就是在写“浪淘沙”。“浪淘沙”既是唐教坊曲名,也是这组诗的主题,所以写到其八,诗人总结: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看到这里你大概会明白,诗人实际上写的,就是诗人本身。大浪淘沙,吹尽狂沙始到金嘛,那么谁是金?

你去结合刘禹锡的经历看,你就会知道,这所谓的金,就是刘禹锡!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与同科进士柳宗元一起参加王叔文改革,改革失败,二人都被贬到偏远之地。

这一贬贬了多久呢?据后来他和白居易的唱和诗来看:“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一贬贬了二十三年。

所谓大浪淘沙,写的其实就是这个经历。当然他所写的,全是想象,他没去过黄河源头,也没到过成都锦江,鹦鹉洲的长江和洛水汴水也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流域,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自我抒怀!

只有晓得这些,你才看懂了这首诗:哦,原来他在写他自己!

更重要的是,明白这些后,你才会知道,刘禹锡他为什么会被人们称为诗豪,这个人的气魄实在太大,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他都从不低沉,从不哀伤。

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居住环境很差,他写《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被贬到夔州(就是白帝城),那地方穷山恶水,杜甫在那里过得不知道多伤心,伤春悲秋的诗写了不知道多少。

你看他写的却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被贬朗州,他写《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多年之后,刘禹锡终于摆脱了二十三年的被贬生涯,在扬州遇到了白居易。

白居易也曾有被贬多年的经历,但见到被贬那么多年的刘禹锡,也不由得感慨:“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兄弟你太可怜了,你看别人都做了大官,就你那么惨,哎,都是因为你太有才了!

正常人到这里估计也会跟着一起伤感,但刘禹锡他不,他感慨一番后,忽然笔锋一转:“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我虽然混得不好,但长江后浪推前浪,其他人混得好啊!这样也挺好的。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是与他一起被贬的柳宗元。柳宗元先被贬在湖南的永州,见到什么都会伤感一番:看到钴鉧潭西风景秀丽的小丘,他会感慨如此好的景色没人欣赏;刚刚还被小石潭的清澈和游鱼吸引,忽然就莫名其妙地觉得“凄神寒骨”,甚至“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后来被贬到广西柳州的时候,与好朋友一起看山,本来也是开心的事,但在他那里,却是:“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最夺人心魄的,还是他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你把他诗中前两句的末字和后两句的首字提炼出来,就是“绝、灭、孤、独”,内心不孤寂冷落到极致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

而刘禹锡与柳宗元之间的人生经历非常相似,二人年龄相差一岁,同年进京赶考,同年考中进士,均是少年得志,后来都参加王叔文改革,又在同年被贬。

但二人的结局却全然不同,柳宗元47岁,在广西柳州郁郁而终。刘禹锡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最后不光回到京城,官至尚书,还活到了71岁。

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七十岁是绝对的寿星了。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觉得以上的知识量太大,哪里是中小学学生能掌握的。其实,以上举例的散文和诗歌,基本都是中小学教材里的内容。

学古诗,一定要把时间花在理解上

当你真正了解了哪些人,了解了他们的那些经历,你就会如同打通了奇经八脉一般,融会贯通,即便见到他们没学过的诗歌,也会大致明白他们在写什么。

否则,你永远会以为刘禹锡的《浪淘沙》是在写黄河,以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在写三峡的风景,以为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在写朋友重逢,以为柳宗元的《江雪》在写渔翁。

对了,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江雪》写的是封建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你看渔翁多可怜,那么冷还在那里钓鱼。

可是我回去问经常钓鱼的外公,外公却告诉我,那么冷的天,你是钓不到鱼的。

古诗从来不是古诗本身那么简单,你孩子会读会背,甚至理解了诗歌的字面含义,可能还是什么也不知道。

因为你孩子学习诗歌的方式,本身就是错的。

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

融会贯通是关键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又是自然形成的具备阶层隔离作用的文字(即便在古代,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平时所用的语言。其实也是白话,虽然与现代的普通话差别巨大,但也远远不同与我们所学的文言文),学生学起来,自然会觉得疏离甚至枯燥。

最有效的方法,是我们应该跳出诗歌文本本身,去关注文本背后的人,乃至时代。

其实李白也好,苏轼也罢,他们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符号,或者单纯是一个简单的考点,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看法。

只有了解到背后的人,只有让他们对人产生亲切感,才能让他们真正的热爱传统文化,让他们体会文字的美,体会蕴含在文字之中的国家民族的兴衰,或者个人起伏的荣辱,又或者朋友离合的悲喜,再或者是飘零无依的伤感…

这不仅对于孩子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有着极其巨大的推动力,还能激发孩子对语文科目的浓烈兴趣,让孩子爱上古诗的魅力。

来源|骑象小学堂 (小记者讲堂登载此文为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请保留原文版权。欢迎分享双语学习及家庭教育好内容。小记者讲堂,如何订阅?安装天天快报APP后,搜索后 + 小记者讲堂)

编辑|孙婧璇(中小学生投稿,请新浪微博@冰城国际小记者-新闻快报,或天天快报-小记者讲堂,择优选登刊发)

童新网双语学生记者、冰城国际小记者,通过采访、写作——看见,听见,遇见,#童新读写# 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家校互动体验式学习,详见童新网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号中搜:童新网公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