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华:在每一次奔跑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本报记者 范晓菲 姓名:严冬华 年龄:39岁 职业:外科医生 格言:人生犹如马拉松,不在乎你跑得快,而在乎你跑得久,更在乎你跑得稳。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眼前戴着眼镜,身披白大褂,手执手术刀的外科医生是一名马拉松长跑爱好者。虽然从正式参加马拉松比赛到现在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但他已经积累了5次全马(全程马拉松)和7次半马(半程马拉松)的赛事经验。 他是江苏盛泽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名叫严冬华。工作时,他尽心医治病人,还曾经代表医院前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支医;生活中,他追逐自己的“跑步梦想”,他说:“让精神和身体一起'跑’起来,保持健康、阳光、快乐的生活状态,就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体重从190斤减到160斤 他跑步的目的性很强 “严医生,你帮我看看我这个化验单子。”“严医生,我妈这样,吃不消动手术,有没有别的办法啊?”“严医生,我最近总觉得肚子疼,你帮我看看。”……忙碌的工作,让年龄即将迈上“4”字头的严冬华难逃“中年男子”的套路——体重增加。作为一名医生,他清楚地知道肥胖会加重身体的负担,于是减重被提上日程。 “跑步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可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严冬华说。他认为跑步与其他运动方式相比,是一种可以随时随地、随心随意的运动,有一块场地,有一双跑鞋,运动就开始了。最初,严冬华跑步的目的性很强——通过跑步减脂,保持身体的健康。 2016年,严冬华开始跑步,感受到跑步给身体带来的变化。从1公里到5公里,从5公里到10公里……严冬华坚持利用空闲时间跑步,维持一周三四次的跑步频率,一个月跑步总路程在200km左右,体重从190斤减到了160斤。 时间从2小时25分钟到1小时54分钟 他开启自己的“马拉松模式” “真正喜欢跑步的人不只是享受跑步时流汗的感觉,还在跑步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严冬华说。 2017年3月,在跑友的鼓励下,严冬华报名参加了第一场马拉松比赛,他说:“从报名到审核,再到参赛,我经历了三种心态,但最终只是为了挑战自己。”从刚报名的冲动,到审核通过时的兴奋,再到参赛时的淡定,严冬华认识到每一次跑步都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在每一次跑步中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2小时25分钟,我记得很清楚,这是我第一次跑半马的成绩。现在我进步了,跑半马的时间在1小时54分钟。”严冬华说。那次半马开始,严冬华开启了自己的“马松拉模式”,他先后参加了5次全马和7次半马。他对去年在南京举办的国际马拉松比赛记忆特别深刻,他说:“那是我从西藏支医回来后不久,虽然体检的各项指标都比较正常,但在体能训练方面还是缺乏的,全马赛程过半,我明显感觉体力不支,后半程几乎是靠走的。” 那场比赛,严冬华用了5个半小时才抵达终点。在马拉松比赛中,严冬华一次次超越自己的极限,每次都坚持完赛。他说:“不仅仅是跑步,其实做每件事都需要付出很多。跑步和人生是一样的,都是奋斗和修炼的过程。” 角色从参与者变成服务者 在赛道上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 严冬华在跑步中认识了一群“跑友”,并找到了盛泽的跑步组织——盛泽马拉松跑团。“马拉松是一个消耗耐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意外。”他说。为了将意外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严冬华还免费为跑团的跑友们开展各类医疗急救知识培训。 作为一名医生,严冬华把救死扶伤看成了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参加了马拉松比赛中的“急救医护跑团”,从马拉松的参与者变成服务者,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在赛道上为跑友们保驾护航。 去年9月,在苏州石湖举办的跑步比赛中,严冬华以赛道急救者的身份参赛,他说:“赛道急救者与普通的参赛者不同,在比赛中不能单纯地考虑自己,追求参赛的成绩,更多的是为参赛的跑友服务,当他们受伤时,第一时间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 由于石湖跑步比赛时间在9月,天气比较炎热,在接近终点时,两名跑友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奋力冲刺最后10km而中暑。严冬华和其他“急救医护跑团”成员一起为两名中暑的跑友提供医疗服务,最后帮助中暑的跑友转危为安。 “我在跑步中找到了乐趣,可我并没有忘记我是医生。”严冬华说,从学医到成为一名医生,这么多年其实不是“坚持下来”,而是“继续奋斗”,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如今的严冬华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跑步乐趣”相融,在跑步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图为严冬华在比赛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