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设“答疑解惑”窗口以来收到很多典型问题。今天我们先就“手型”问题来“掰饬掰饬”。关于弹钢琴的“手型”这个话题一直是是非非争论不止:有的老师支持“手型无用论”,说国外就没有“手型”一说,只有中国老师才要求手型;还有的老师说“手型”很重要,说没有好的手型就弹不好琴;那么手型到底重要不重要呢?贺老师我也来凑凑趣! 其实上述两种论点都有点“断章取义”的意味!因为手型的重要性主要还看是哪个阶段的来说话的事: 一、学琴初阶——“手型”很重要,真的很重要! 哪有国外不讲手型一说?我们看国外的教材:《拜耳》、《汤普森》、《巴斯蒂安》再到《菲伯尔》第一节课无一不从手型开始的!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刚开始你总得给小朋友一个标准嘛!没有手型要求手指都翘上天了还怎么弹?那这么简单的道理还争论什么呢?据我观察问题出在一些老师对于手型的教授误区,体现在几个方面: 1、过于强调“握鸡蛋手型”不强调“放松”。据我对一些“二手”学生的观察,很多孩子理解为要把手专门“握”成一个形状(握鸡蛋),由于老师只强调了“手型”而忽略了“放松”所以孩子们的小手都是表面看符合“握鸡蛋手型”但实际并没有放松。不但不放松,有的还很使劲儿呢!整体不放松的手怎么能弹好琴呢? 贺老师我的做法是:拿住孩子的手腕,让手自然向下轻轻一甩孩子自己就会放松掉,这时,手型会变成一个“自然弯曲状态”,听着啊是“自然弯曲”状态就好哦。然后把孩子手放在键盘上,再帮孩子把“掌关节”稍撑起来手型就有了!(千万不要去教孩子什么“握鸡蛋手型”!!) 入门阶段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翘指”,“翘”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手腕下压使劲儿(手腕使劲儿其它指头必翘)!;第二说明没有放松掉“不用的手指”!如果这两点没问题“手型”自然会好!所以教师要注意看住这两点,不然养成习惯再改就难了! 2、过于强调“手型”而不追求“支撑”跟上一条一个意思。再好的手型弹琴时没有“支撑力”都是无用的!(关于“支撑”要复杂很多,我会在适当的机会专门论述。)要强调的是:对于“支撑力”一定要看孩子的条件分阶段、分步骤“逐步”要求,因为确实有的小朋友手指“太软”,这种情况老师就得“适当要求”就好,但要不断强调“支撑”,假以时日孩子会越来越好。 二、中级阶段——这个阶段“手型”依然强调,但要求会有不同哦! 这个阶段因为孩子们已经基本定型,但由于孩子们往往弹琴的力量还不能完全使用于指尖,所以老师要注意看住“指尖”发力。另外,多注意孩子小臂和手腕的放松(因为这个阶段最容易用小臂下压使劲)还有,老师这个阶段应多强调“掌关节”的作用。但要注意这个阶段孩子只要不犯大原则性错误不易过多强调“手型”,而应该多强调“指尖力”和“掌关节”的支撑。 三、中高级至高级阶段,这个阶段手型完全不重要!真的不重要哦!
学琴到这个阶段手指的“支撑”早已经解决,可以说“手型”的任务已然结束!这时应强调手腕的“调节”作用,教会琴童使用肘部、肩部,等更多部位,以至于最后强调腰部力量和全身的配合、肢体语言等等。手型?哪有它什么事情... 总结: 用一句话形容“手型”就是:初阶很重要——中阶段保持——高阶无用!注意,无论哪个阶段,老师一定要能够针对“放松”和“支撑”两个核心解决问题就对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