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稷山各村老门楼,你见过多少

 乐乐书屋 2018-11-23

运城市世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33期

稷山各村老门楼,你见过多少?


老门楼是一段无言的历史

老门楼是一个家庭的见证

老门楼是一段兴衰的沧桑

老门楼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老门楼是一棵参天的古树……

白池村老门楼。旧德:指自己原有的功德,一种祖先留下的功德。“食旧德”是指保持旧有的功德,或者是指享用祖先的余荫。

东里村程家古门楼。

怀永图即:有雄心壮志的人,深谋远虑,不浮躁。

下图无偏也是程家门楼,仅剩东边一个!、

曾几何时,后稷故里的豪商巨贾富甲一方;

从古至今,后稷故里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

高峻恢宏、古朴壮观的老门楼为后人留下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记录了一段段兴衰的沧桑!

箕畴五福临门:“庆无疆欣舞抃,九五福箕畴敷衍,向日葵心祝万年。”'这个门楼也在东里村。

满目疮痍,野草葳蕤,断壁残砖向天空张望,构成一幅难以名状的失落,遭这般破坏的古门楼各村皆有!


这个“听三声”,我还琢磨不透是什么意思。查询资料,仅有一点解释。意思是每到过年时,听到的鞭炮声,砧板声,祝福声,这才是亲情和团圆,怀旧和祝福最响亮的代言。作家徐城北先生写的“春节三声”:鞭炮声、砧板声、店铺中打算盘的结账声。当今再也听不到岁尾商家店铺结账时噼里啪啦打算盘的脆响,而过年时鞭炮声,砧板声响彻的过年市井之声,如今声声依旧。我想,这家主人寓意应为美满的意思。

 

耕读这个门楼上匾额,农村最常见。

安厥止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之意吧

这也是”走马门”,就是策马扬鞭,不低头委身也可裕如而进,其气派之大可想而知。

一定是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这些古老的门楼如年迈的长者,内心静若止水,亮似明镜,已然拥有”去留无意,任天空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窗外花开花落”的大度!

门额题“忍和”,两旁石刻对联:“学士青莲尚书红杏”、“中郎绿绮内史黄庭”。这个联句乍看起来摸不着头脑,实则是有出处的。对联以青、红、绿、黄四种色彩代表古代四位名人,“学士青莲”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尚书红杏”是宋朝尚书宋祁,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中郎绿绮”是汉朝官拜中书郎的蔡邕,精音律、善鼓琴,绿绮是古琴名;“太史黄庭”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会嵇内史,曾写过《黄庭外景经》。这幅此联对仗秀丽巧妙,寓意又十分典雅,可见这户人家的主人还是有一些修养的。

门额题“翰墨香”

清河镇七级村里竟然真有:斜门歪道!

门楼就是这些院落的门脸。讲究穷房富门楼!

因这些图片挂一漏万 ,看后差强人惫也理所当然!

        门楼是一座院落的门脸。稷山民居自清代至今的建筑风格多为有门楼的院落、宅院,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改造,建筑的改建,多数门楼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至今遗留下来的门楼虽破败不堪,但依然可以想象当年的门楼是多么的富丽、森严,一石、一砖、一木精雕细刻,无不体现着主人的体面、富有。

上图叫户对。

下图叫门当。看看门当户对的解释。

门墩,又叫门座、门台、门鼓,抱鼓石,是门枕石上突出于门外的一部分。门枕石叫'门当',门框上方突出的一对木头门簪叫'户对',它们一对在下,一对在上,便是'门当户对'的由来了。整个门枕石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中间有一个槽用于支撑门框,门内部分有一海窝用于插入门纂,与固定在中槛上的连楹一起起到固定门轴,便于门的开关作用。

以上两图为马趵泉村清代韩氏民居门楼,该村相传始建于唐代,形成于清代,村庄整体建筑布局分为上下结构,从山上往山下延伸。村里的大多数巷道还保留的是清代时期的石板路。

记事起每年都从此门洞穿越,记得初见洞拱门顶砖缝长出一棵象棉花杆大小的小树!一晃近五十年了!棉花杆长成了正八经参天树!

门洞上的匾额:姑射青兰、大明万历年间

西位村是拥有5000多人口的巨大村庄,因为是传统的农业村,而又地少人多,因此上,历史上群众有外出经商的传统,多选择西北一带发展,成为西北晋商的一支力量。村内姓氏颇多,然而人口最多、发展最好、名望最大的无疑是宁氏。

我的家乡南梁村仅存的几座老门楼!昔日辉煌古建已难觅!

七十年代最富丽的门楼!

  小阳村据说是后稷的母亲—姜嫄的娘家。村子现在有人口2000多人,在旧社会最声名显赫的就属段家了,且现今村内段氏也是人口最多的姓。小阳村老房子留下不少,多无人居住,残垣断壁,荒草丛生,显示出极为残破的景象。村内这种在门两边砖雕对联的还有一家“学无逸”院,内容分别为:“齐家宜效张公艺,居室须同卫子荆” 。张公艺是唐朝人,其家九世同居,作为家长,却能把如此大的家庭整治的丝毫不乱,唐高宗问他靠的是什么,他请纸笔,书了一百个“忍”字;卫子荆,即卫国的公子荆。语出《论语》: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这里的“善居室”,意思是善于管理经济,会居家过日子。旧社会的对联,大部分都是有出处。有一门门额题“一心堂”,大大迥异于一般人家“福禄寿”之类的内容。虽然只剩下残砖剩瓦,但砖雕水平很高,能看出当时的气势。

俗称'门环'。准确地讲,铺首只是门环底座,铺首衔环才是一个完整的门环。 如同门簪是用来固定大门,门钉是用来固定门板一样,门环是用来开关大门和叩门的,为一种实用物件。 古代对民居门环有很明确的等级规定。明史记载:'亲王府四城正门以丹漆金钉铜环;公王府大门绿油铜环;百官第中公侯门用金漆兽面锡环;一二品官门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官门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官门黑油铁环……'难怪稷山众多豪宅老门都是黑漆或无漆的,门环为铁制。

  每座老门楼后面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故事。游子看到的是乡愁,近在咫尺的您看到的是家的召唤,年老的您看到的是童年的欢乐,年轻的您看到的是历史的积淀。无论如何,这些照片留下的是对老家的记忆!这些照片都是手机随手拍的,有些老门楼记不清坐落在那个村了,说不定某门楼就是您居住或熟悉的家乡呢,希望您告诉我,还有哪些老门楼座落在何处!

一门一世界,一锁一人家。


  这家破旧的门楼上书“敦本”,意为要注重根本,古时多指注重农事,讲究实际。也是致力于实在的或具体的事情。本,古时多指农业。《宋书·武帝纪中》:“公抑末敦本,务农重积,采蘩实殷,稼穑惟阜。” 唐 孟郊 《蓝溪元居士草堂》诗:“读书业虽异,敦本志亦同。” 清 冯桂芬 《序》:“阅其书:勤农桑,疏沟洫,重学校。大恉以兴教化、敦本厚俗为务。”至今,我们仍然还是要以农为本。

管村堡一座碑楼、精美砖雕!碑文也许在后面、那座房子盖的紧挨!

小翟村好友任志红家有个古门楼,已经拆除,临拆时任志红为古门楼拍了照片,上书:“宗唐风”。诗经中十五国风之一。同时指有唐尧遗风或者是唐朝(唐人)的风格。 也是唐尧的遗风。 南朝宋鲍照 《从过旧宫》诗:“《卢令》美何歇,唐风久不渝。” 明张时彻《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俗尚俭朴,有唐风之遗焉。”  

《稷山县志》载:“稷邑之崇节俭,和向学,有唐魏之遗风。以汾河为界,汾北人较粗狂豪迈,耿直坦率,不畏强暴,喜抑强扶弱,富于反抗,待人诚实,留恋故土,喜稼穑。汾南人较之温柔精明,知书达理,富有开拓探索精神,善商贾。”太宁村第二居民组孙佳祥的原门牌上,刻有“追唐风”三字,反映了太宁村人有“唐魏之遗风”精神,从艺术上讲,其雕刻精细,耐人寻味。据说是孙佳祥父亲于二十年代所建,至今近百年。

南翟村我黄老兄家豪宅,门匾上书“三省居”,《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后泛指回顾自己的言行,看是否有过错。再有,就是翟店位居三省(陕豫晋)交通要冲,居此风水宝地之意。

小郝村

上面的“自古有年”字迹不明显,但书法绝对上乘!

北辛庄的政治门楼,一门一标语,写两个万岁!

猜不透后面的字

单扇门

七级村最颓废的门楼

作者说明:

由于美篇容纳的照片上限是100张,只有分期来做了。感谢这些老门楼的主人!感谢您的关注!

翟店镇古门楼牌匾探析

杨继红

翟店民居的古门楼装饰性很强。其中,最能引人注目、最能体现宅主的身份和文化取向的是门楼上方突出的门匾字。这一文化现象最能感悟到历史的脉搏,在在众多古门匾字中,相同的题词很少见。这些匾额令我陶醉和震撼,仰望头顶那些难懂的文字,我心生的是对古人的敬畏和自己学识浅陋的惭愧。

这些远古的匾额因受数百年的风雨侵蚀,有的文字脱落,有的严重褪色,有的残缺不全,但每块匾额都记录着一位古人,一个家族;每个匾额都在诉说着一段历史;每一块匾额都储存着传统文化的信息,折射出后稷先民的聪明才智和文化底蕴。这些古匾额文学雅饰、寓意深邃。大多出自文人高士之手言简而意赅。门匾往往融书法、绘画于一体,许多门匾多拜求名家或当地知名人物为之泼墨书写。这些匾额字体千姿百态,或苍劲或俊秀,流韵传神。它们既为宅第增添文化气息,提升知名度,也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欣赏和学习的好去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不同朝代、古色古香、庄严凝重的宅第门匾,成为十分珍贵的文化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

对于匾额这个名称,绝大部分人们尤其是众多的年轻人较为生疏,所以在探析翟店古镇匾额之前,有必要对匾额的含义作一简释。匾额,又称扁额、揙额、牌额,简称扁、匾或额,在民间亦称门牌、牌号和字牌子。

  匾额起源于何时,尚无准确的历史记载,也无统一定论。各种资料中也是众说纷纭,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根据清代训话学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记载,最早出现匾额是汉高祖元年(即公元前200年),萧何题写的“苍龙”、“白虎”两块匾额。在汉代,的确是出现了匾额的题写。在《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六·书一》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韦诞、魏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储书并善,题署尤精。明帝凌云台初成,令仲将题榜,高下异好,宜就点正之,因危惧以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这段古书记载,反映了在魏晋时期,王公贵族开始热衷于在宫殿城楼之上题写匾额,而且十分重视匾文的书法。到了唐代,无论是朝廷还是书法家,对匾文书法已愈加重视。匾额在宋代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上至皇帝,各级官员,下至百姓争相效仿。尤其是对新建的宫殿、寺庙、园林等,无不匾额作为给建筑物命名的功能,并对题字的内容字斟句酌了。史料上记载还告诉我们,宋代已广泛使用商用匾额。进入明清时期,匾额已经相当盛行,形制也已经十分的完备,从斋堂雅号到官府门弟,从修身立志到旌表贺颂,匾额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翟店古宅第门匾,虽然只有几个字,却包藏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极具艺术感染力。这些古匾额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一块门匾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记载着一段历史,叙述着一个故事。这些不同朝代、古色古香、庄严凝重的宅第门匾,成为十分珍贵的文化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

“耕读第”是翟店镇采用最广的门楣。它反映的是一种一边读书一边耕作,耕读并重的田园诗般美好境界和少有功利色彩令人向往的生活状态。“耕读传家”、“耕读世业”、“诗书生香”、“诗书继世”、“读圣贤书”、“开卷有益”等门额更是比比皆是。门楣“惟一经”则视读书为最高尚信仰。由此可见翟店之文风昌盛。普通百姓都以读书为荣,以研习诗书为立家之本。

在一个西位村我看到一座古门楼上题写的“均和安”,这是圣人孔子讲的话,孔子认为,财富平均的话就没有所谓贫困了。这是中国四千多年都没有消灭的贫富差距问题,可见贫富差距只能缩小,不能完全消灭。上个世纪中国倒是搞了一次“均”,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结果进行了一段时间,不行了,而且因为平均主义,干多干少都一个待遇,无法激发人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中国实现包产到户,这是一个和搞平均主义的人民公社完全相反的结果。或许,套用政治课本上的一句话,我们始终还是需要按劳分配来保证人们的积极性,但是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我们又要兼顾公平原则,尽量拉小贫富差距。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致中和”也是各村常见的一个题词,其出自《中庸》:“致中和,天地焉,万物育焉。”是指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达到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不走极端,十分和谐的境地。遍及城乡的“平为福”、“和为贵”、“中和”、“和平中正”、“致中和”、“履中蹈和”等一类门楣,足见这种孔孟思想在民间的深入和普及。已经于无形中转化为百姓谦虚内敛、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

我的挚友程晓家里就有一座古门楼,年代久远,在祖上的祖上就有了。门楼上题写的是“怀永图”,此语出自《尚书》“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太甲上》),意思是怀有长远的谋划、要树立远大志向。纵观程晓阳一家历史,后代确实怀有远大志向并且多有建树,程晓阳的祖父曾做过傅作义将军的副官,戎马一生为国为民可歌可泣;其父博通古今,写的一手好毛笔字,在村里是个人人尊敬的贤者;程晓阳更是性情中人,在事业上蒸蒸日上。看来,其祖上的一番苦心,被后辈人牢牢记着并且发扬光大!

“安汝止”这家门匾是新做的水泥刻写,此牌匾原在坞堆村一商家门上题写,蕴含着儒家文化那种在其位谋其政、不谋私利,才能得到安定的思想。从中也衬托出了原来这家主人的晋商精神、诚信之美。可惜后人在续写时给写错一个字。

有家门楼题词是“养拙”。我查阅后才知晓养拙是:谓才能低下而闲居度日。常用为退隐不仕的自谦之辞。 晋.潘岳 《闲居赋》:“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以养拙。” 唐.钱起 《春宵寓直》诗:“养拙惯云卧,为郎如鸟栖。” 清.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六:“养拙安贫贱,聊复称我情。”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地主生活》“因此,他才南下‘养拙’--是说不会做官,只好休养藏拙。”

有家砖雕门楼上牌匾刻“修思永”四个字,落款为道光时期。四周雕刻的蝙蝠、鹿、老寿星,喻为福、禄、寿三星高照。下边还雕着一个做官的人和一只鹿,喻宅主人“加官受禄”。 晋南豪宅的特点就是恭谨内敛,耐得住琢磨。“修思永”的门额正是这样的提醒。其词出自:《书·皋陶谟》:“慎厥身修思永。” 孔 传:“言慎其身,思为长久之道。”《汉书·元帝纪》:“公卿大夫其勉思天戒,慎身修永,以辅朕之不逮。”意为长治久安而真诚修身。心中始终谨小慎微、严于利己,始终保持这份修行,身心才会永远愉快。

我细细品味“慎修思永”的意思,当时建筑此院落的是一位什么样的先祖,学问几何,官至几级,哪里做官,有业绩吗?为什么题写“修思永”?但我想,修就是修身、修行,思就是思考、学习,永就是永远、长久,合起来就是修身修行,勤勉地思考学习,考虑长久之道,以更好地展望未来。先辈们以匾额之教,率先垂范的嘉言善行,将优良的家风,悄然溶入到后人的骨血中,涌入家族代际间,并向外传承下去。

字牌子“居之安”出自《孟子·离姜》:“自得之,则居安之。”意为通过自身劳动所得的居所,处之心安理得。“克勤厥家”是说能勤于自己的家事,勤于振兴、发扬家声。“自求多福”则强调通过自己的创造,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形成了以辛勤劳动、自食其力为荣,不劳而获为耻的乡风乡俗。“勤俭”、“勤俭传家”、“勤俭忍”等牌匾的内容中,也反映出人们对待财富的态度;提倡收敛,克制贪欲;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有家门匾题写了 “捧日”两字,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效忠和报效国家的意思。其意原出自《三国志》卷十四《魏书·程昱传》:“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书》:“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昱私异之,以语荀彧。及兖州反,赖昱得完三城。于是彧以昱梦白太祖。太祖曰:‘卿当终为吾腹心。’昱本名立,太祖乃加其上‘日’,更名昱也。”也就是讲:程昱年轻时常常做梦登上泰山,两手捧着太阳,程昱私下里觉得很奇怪,将做梦一事告诉荀彧,等到兖州造反,依赖程昱的能力得以保全了三城,于是荀彧就将程昱做梦一事说给太祖听,太祖对程昱说:“你将最终成为我的亲信。”程昱本来的名字是立,太祖就在立字的上面加上日字,改名为昱。后遂用“捧日”喻忠心辅佐帝王。

  有家门楼上写有“迎旭媚”,我看不懂,正好遇见我省知名青年女作家袁省梅,遂向她请教。她对我说:门楼上多是祥和励志类的,若是这个字,也是有意思的主人!我说:就是个有意思的主儿,我想是迎喜的意思吧。袁省梅说:所以说,能用这个字词的人,应该是个识文断字的,而且是性情中人。我说:确实不俗。她讲:再猜猜,年龄应该不大,自信,新娶了佳人,或者是准备迎候佳人。门楼上用媚字的好像没有出现过。我说:我见过有写妩媚的!也有迎旭门的,迎旭媚这三个字有意思,像是屋里刚迎进新人来!她说:是觉得这个媚字有点轻了!

袁省梅不愧是写小说的,她展开想象对我说:这家主人年轻、有钱、自信、性情,正是意气风发时,等工匠建好门楼,问主人门楼上刻写啥字?主人头一拍,媚!好了,刻上了。她还说:这个主人还有点任性,有点孤傲,愤世嫉俗。当时流行的祥和、耕读,统统不要,就要这三个字!我对她讲:或许这家女主人就是妩媚之角,那天她正迎着旭日梳妆打扮,被男主人瞧见,欣笔一挥,写就迎旭媚!这块字匾历史只可猜测了!

许多门楣的内容都寄托了人们祈求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大都离不开福寿康宁,丰衣足食的元素。比较直白的有“安乐居”、“安且吉”、“康而乐”、“丰宁居”、“保泰持盈”、“长发其祥”、“瑞气永凝”、“青云高第”等。比较婉转隐晦的有:“迓天休”,其中迓即迎接,天休,天赐吉祥。“承天庥”,意为承应天工给予的吉祥。“其旋元吉”,旋,归还,意为大吉大利。“罄宜”意即诸事合宜。“九如居”,意出《诗经·小雅·天保》,有连用九个“如”的话,表示祝颂福寿。“绿槐第”,槐树常绿,后代兴旺,人生不老。“垂裕后昆”,意为将富贵传于后辈子孙。诸如此类的美好祝福不胜枚举。

南梁村杨氏古时曾有“四知世家”、“四知家风”匾额。此语出自杨震的“四知”典故。据史料记载,东汉名士杨震,公元108年(东汉永初二年)春,他调任东莱太守的时候,路过昌邑县时,当时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听说杨震来了,晚上悄悄去拜访,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虽然东汉时的一斤只相当于今天的半斤左右,但十斤金也相当于现代的五斤金子。王密送这样的厚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举荐表示感谢,二是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多加关照。杨振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道:“幕夜无知者。”杨震立即生气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十分羞愧,狼狈而回。“四知”乃成为千古美谈,其后人以此为宗祠堂号或者门楼牌匾题词。

有家门上书有“三多”二字,这该寓意多福、多寿、多子。源出“华封三祝多福、多寿、多子”。传统纹样一般多以佛手、桃子和石榴组成。“佛”与“福”谐音,相传佛之手能握财宝,多财宝表示多福;桃子俗称“寿桃”,《汉武故事》说,西王母种的蟠桃“三千年一著子”,吃了可长生;石榴,取其“千房同膜,千子如一”,作为多子的寓意;《北史》:北齐南德王高延宗纳妃,妃母宋氏以两个石榴相赠,祝愿子孙众多。“三多”图案有的以佛手、桃子和石榴组合于一盘;有的使三者并蒂;也有的以三种果物作缠枝相联。以佛手谐意福,以桃子谐意寿,以石榴暗喻多子,表现多福多寿多子的颂祷,故称福寿三多纹。清代瓷器上的福寿三多纹多见于乾隆朝斗彩和粉彩瓷器。还有绘画9支如意与佛手、桃子、石榴相配。9支如意谐意“九如”,即如山、如阜、如陵、如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萌、如南山之寿,皆为祝颂之意,世称“三多九如”。另《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 ‘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 ‘辞。’”故后人以多福、多寿、多子之三多为祝颂之词。

南翟村有家豪宅,门匾上书“三省居”,《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后泛指回顾自己的言行,看是否有过错。再有,就是翟店位居三省(陕豫晋)交通要冲,居此风水宝地之意。

就是小翟村这个“听三声”,我还琢磨不透是什么意思。查询资料,仅有一点解释。意思是每到过年时,听到的鞭炮声,砧板声,祝福声,这才是亲情和团圆,怀旧和祝福最响亮的代言。作家徐城北先生写的“春节三声”:鞭炮声、砧板声、店铺中打算盘的结账声。当今再也听不到岁尾商家店铺结账时噼里啪啦打算盘的脆响,而过年时鞭炮声,砧板声响彻的过年市井之声,如今声声依旧。我想,这家主人寓意应为美满的意思。

这家破旧的门楼上书“敦本”,意为要注重根本,古时多指注重农事,讲究实际。也是致力于实在的或具体的事情。本,古时多指农业。《宋书·武帝纪中》:“公抑末敦本,务农重积,采蘩实殷,稼穑惟阜。” 唐 孟郊 《蓝溪元居士草堂》诗:“读书业虽异,敦本志亦同。” 清 冯桂芬 《序》:“阅其书:勤农桑,疏沟洫,重学校。大恉以兴教化、敦本厚俗为务。”至今,我们仍然还是要以农为本。

小翟村好友任志红家有个古门楼,已经拆除,临拆时任志红为古门楼拍了照片,上书:“宗唐风”。诗经中十五国风之一。同时指有唐尧遗风或者是唐朝(唐人)的风格。 也是唐尧的遗风。 南朝宋鲍照 《从过旧宫》诗:“《卢令》美何歇,唐风久不渝。” 明张时彻《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俗尚俭朴,有唐风之遗焉。”

《稷山县志》载:“稷邑之崇节俭,和向学,有唐魏之遗风。以汾河为界,汾北人较粗狂豪迈,耿直坦率,不畏强暴,喜抑强扶弱,富于反抗,待人诚实,留恋故土,喜稼穑。汾南人较之温柔精明,知书达理,富有开拓探索精神,善商贾。”太宁村第二居民组孙佳祥的原门牌上,刻有“追唐风”三字,反映了太宁村人有“唐魏之遗风”精神,从艺术上讲,其雕刻精细,耐人寻味。据说是孙佳祥父亲于二十年代所建,至今近百年。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既没有高贵的门弟,又没有显耀的权位,他们则把自己的信仰、追求,用格言赞句题写在门楣之上,既用以律己,又用来警后。在翟店,这一类门楼题字是最多的, 内容也是最丰富的。有宣讲忠恕之道,如“忠厚”、“笃敬”、“忠信”、“谦受益”、“和为贵”、“平为福”、“孝弟慈”、“树德裕”、“积善堂”等。有的则在为子孙后代祈求幸福吉祥,如“庆有余”、“安乐第”、“安贞吉”、“迓天休”、“瑞气永凝”等。但也有志向不俗之人,情趣卓异之家,则在门楣上写出另外的题字,如“清白传家”、“淡泊”、“清平乐”、“芝兰其室”、“陋室清馨”、“诵清芬”等。他们或者对世俗不满,不愿同流合污;或与权贵不和,声明自己的生活信条,门匾题字上也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与思想的变革,这是显而易见的。

古镇翟店街上曾有京货铺、杂货铺、当铺、盐店、醋房、花店、粮行、肉铺、饭馆、纸铺、石印、瓷器店、估依店、酒店等行业。到明末清初,仅四行(粮、棉、药、木)作坊就有25处,商号百余家。各个商铺均有门匾,像“复盛源”粮店、“赞华堂”和“合盛庆”药铺、“复盛生”京货铺、“复盛公”杂货铺、“复盛昌”花店、“复盛明”粟店、“德顺祥”木厂、 “裕盛礼”和“广益寿”水果糕点店、“德茂庆”、“三合义”木匠店等等。如今,历经战火、文革、拆迁等天灾人祸,匾额自然逐块消失,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匾额被作为封、资、修和“四旧” 而捣毁,有很多门楼仍用泥灰抹住古老的字匾。如今还能看得见当年那些辉煌年代的牌匾,已经是不幸之中的万辛,实在是太可贵了。如今满大街上的牌匾写着 “财源滚滚”、“吉星高照”、“紫气东来”、“吉祥如意”、勤劳致富”等这些再俗气不过的牌匾,还是瓷砖印刷体,看看古人的那些题词令人汗颜,真毁掉了传统文化。估计建这批房子的时候,吃饱饭已不愁,大家脑子里想的是能有好运气发大财,过上富裕的日子,所以期望生财的想法就写进了门匾。物质超越了,文化丢失了,传统丢失了,所以才有“扶不起的老人”、“冷漠的围观”等等不文明不道德现象。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翟店镇旧院落的门匾没有什么变化,依旧高高在上,但新建院落不论简陋与否,时代的气息已俨然让门匾题字突破了旧时那严谨深沉的拘泥,为老镇带来了一次文化政治的革新,如新门楼上写满“艰苦朴素”“勤俭建国”“劳动光荣”“自力更生”等语录。“文革”时期的宅院也没有什么变化,但门匾却经历了一次浩劫。在破“四旧”的暴风骤雨中,原先的门匾被当做“封资修”的余孽或敲掉或涂抹,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服务于阶级斗争的字样,如“忠心向阳”“兴无灭资”“大公无私”“破旧立新”等。字匾红漆漆成,显得醒目而扎眼,没有什么蕴涵,也没有什么风采,充其量也就是几声硬邦邦的“劳动号子”,以此来鼓舞人们的“斗志”。 这个时期的门匾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突出政治。

 翟店地区的门楼匾额的质地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用于木构建筑外檐和内檐的悬挂式木质匾额;再就是用于砖石建筑的墙体堆筑匾额;还有一种是用于砖石建筑的墙体镶嵌式的石质匾额。其中木质的匾额极少见,大都是墙体堆筑砖雕匾额。有人说把匾额应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因为匾额的文字内容、装饰等,涉及书法篆刻、文史、雕刻、美术一身,若把一个地方的民间门匾统计起来分析,不仅可以掌握该地区的姓氏结构,居住人的迁徙来源,而且可以了解居住人口的文化修养、信仰及家风。若把历朝历代的建筑匾额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国史、地方史、家史,其文化内涵广博。

一座门楼题字,就是一部历史;一座门楼题字,就是一个故事;一座门楼题字,就是一段佳话;一座门楼题字,就是一种文化。这些门楼题字的国学知识,恐怕再也不会传承下去了。即使再照原物拓上,认识其中内涵的人越来越少了。百年牌匾,情系百家民风;千年家风,传承千年美德。古老牌匾文化虽已失去,失去的何止是一块小小的物件,我

惟愿古镇的“慎修思永”、“怀永图”的精神永远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