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护帙有道——古籍装潢特展 / 台北故宫2014年底的一个展览

 三无堂j5bmon2a 2018-11-23

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善本古籍二十一万余册,源自清宫旧藏者约十四万册,其余七万册,则是故宫成立迄今,积累数十年征集所得。因此,官刻本与坊间出版品俱丰,加以清代版图辽阔,与周边民族交流热络,形成故宫藏书的多元风貌。2014年12月27号至2015年6月28号,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古籍装潢特展,陈列的134种图书大多选自清宫旧藏之十四万册古籍,少数为民间征集;展品大多为善本、陈设本和钞本。

护帙有道——古籍装潢特展

出版 / 台北故宫博物馆2014.12

书号 / 9789575627201

装帧 / 平装16开312页

定价 / 1000台币

此书以古籍装潢为题,彰显台北故宫院藏图书的多元特色,也借由包括借展自国家图书馆的敦煌六朝卷子书等,述说千百年书籍外观的递嬗变迁。

装潢、装裱与装帧,说明古籍装潢在不同时代的意义,“装”,原意为“裹”,后引申为“装治”、“装束”,用作保护,兼及装饰。将纸以蘖木等染成黄色,称作“潢”,取其防蠹蛀蚀,与“装”作用相似。“装潢”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已是通用之语,是古人保存及维护纸本书籍的重要方法之一。

“裱”,指用纸、布、帛等材料在书画类作品背后加固,与“褙”意义相似,目的也在保护,与“装”联用,意义亦同。至于“帧”,原意指张开的画布,后引伸为量词,一幅画称“一帧”;与“装”合用,意义则大不相同,指的是书籍装订。“装帧”一词,自清末使用以来,已成为书籍设计专业用语之一。

《齐民要术》成书约在北魏时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书,内容包含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等农业技术,兼及治荒。其中卷三─杂说第三十,特别以“染潢及治书法”为纲,详述以蘖木黄色汁液入纸,用来防蠹蛀蚀的程序,可见早在1500年前,以蘖汁染黄纸张,藉兹保存,即已流行。

在书籍采雕版印刷之前,“书籍”与“绘画”的保护方式区别不大。在书籍形式未产生根本变化以前,“装潢”与“装裱”意义也大致相同。随着时代改变,“装潢”意义甚至已扩大至屋宇装饰;“装裱”则偏向书画,其后更出现“装池”的说法;至于“装帧”,几乎已取代“装潢”与“装裱”,成为包括古籍在内的所有书籍美术设计的用语。

“古籍与装潢”,由简牍说起,述说古籍的各种形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著于竹帛谓之书”,可知竹简或木牍与帛书是“书”的最初型态。竹、木质材坚硬,用绳索相互缀连,聚之成篇,则成为简策(册)。帛的材质轻软,直接缝缀成幅,在幅末加上小棍棒做轴,可轻易将之卷起,成为书的另一种形式。古人称一书为若干卷,即渊源于此。

不论卷或策,为避免损伤,一般在文字前面留有空白,策称“赘简”,卷称“天头”。在卷口加上籤条,标上书名,称“笺”(同“签”),是收藏辨识的方法之一;而在书卷外麵包上书衣,称“帙”(袠),起保护作用。书籍装潢便是在保护与实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公元二世纪初,纤维纸的製作技术空前发展,逐渐取代简牍、缣帛,成为文字、绘画的主要载体。由于纸具有帛之轻薄特性,因此在雕版印刷未发展之前,书籍装潢形同书画,以卷轴为主流。此后,“黏页”、“缝缋”、“经折”、“旋风”等装订形式的出现,既标识了简策时代的结束,也说明了书籍外观因阅读及保存等因素已逐渐产生变化。

公元九世纪,雕版印刷技术完全成熟,书籍装订更因雕版之方块形成册叶,影响所及,出现“蝴蝶”及“包背”装。自东南亚地区传入之贝多罗叶形式“梵夹装”,也被应用于少数民族语文典籍。有清一代,“穿线订书”既经济且耐用,遂逐渐成为书籍最普遍装帧形式,虽然沿用至今,但相对于“洋装书”,今日的“线装书”已成为古籍的代称之一。

“极其瓌致”,精选旧藏,展示清宫藏书华贵典雅、精巧极致的特殊风格。清宫藏书,泛指清室收藏在紫禁城各处,以及皇室苑囿、各地行宫的书籍。这些书籍少部分承继明皇室,多数则来自清廷徵集及内府刊行,其量之丰、质之精,于乾嘉时期达到顶峰。清皇室在注重书籍管理与内容鉴别的同时,亦重视书籍外观,以皇家集天下之富、工艺之精的优势,发展出无与伦比,超越前朝,独特的书籍装帧风格。

尤其是清内府纂修刊行,专供皇帝御览的呈览本,或是陈设宫殿各处的陈设本,其用料华贵,製作考究,无论书衣,或是书籤、包角、丝带,甚至内、外装具等配件,皆极为华贵富丽,美不胜收,堪称书籍设计艺术之最,非一般赏赐本及坊肆通行本可比。

台湾故宫现藏古籍多数来自清宫,虽曾历经颠沛,几度转移,依旧保存完好,为清宫藏书之盛,留下风采。为飨观众,本单元特别以清宫“重装宋、元、明善本”,以及“清内府纂修新书装潢”为题,精选清宫原装书籍,搭配原有配件等,一併展出,彰显清宫藏书独特魅力与书籍装潢的极致艺术,同时也通过选件,呈现清宫各种藏书装潢等级所隐藏的意含。

“朴实庄重”,则以明清藏书名家等收藏为本,勾勒藏书家眼中的护帙之道。本单元选展明清藏书家旧藏,通过藏书家手书题记及书籍外观,窥探民间书籍装潢梗概,领略藏书家眼中之“朴实庄重”。清初著名藏书家孙从添(1692-1767),在其《藏书记要》─装订篇起首说:“装钉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緻端正,方为第一。”

孙从添又说:“钱遵王述古堂装订书面,用自造五色笺纸,或用洋笺书面,虽装订华美,却未尽善,不若毛斧季汲古阁,装订书面,用宋笺、藏经纸、宣德纸,染雅色,自製古色更佳,至于松江黄绿笺书面,再加锦套,金笺贴签,最俗”」由此记载或可见证,民间藏书家之于书籍装潢贵在古雅庄重。

台湾故宫珍藏古籍来源多样,其中不乏流传有绪,且为明清藏书名家收藏之书籍,最著名的例子,莫如杨守敬(1839-1915)观海堂藏书;其他如钱曾(1629-1701)述古堂、鲍廷博(1728-1814)知不足斋、吴骞(1713-1813)拜经楼、黄丕烈(1763-1825)百宋一廛、方功惠(1829-1897)碧琳琅馆,以及陆心源(1834-1894)皕宋楼、缪荃孙(1844-1919)艺风堂、叶德辉(1864-1927)观古堂、徐乃昌(1868-1936)积学斋旧藏等。

以古籍装潢为主题的专展,系台北故宫辟设图书文献特展室卅年以来首度尝试,因装潢随时可变,又因选件多为纸、绢等材质,展出需要恢复旧观实为一大挑战,因此,预备过程中,送修装裱的展件规模空前,今得以丰硕的成果展出,实为创举。

护帙有道——古籍装潢特展

出版 / 台北故宫博物馆2014.12

书号 / 9789575627201

装帧 / 平装16开312页

定价 / 1000台币

实拍书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