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11月23日┃科研创新┃“小课题俱乐部”:校本研修方式的创新实践

 heitudi 2018-11-23



本文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小课题俱乐部”:校本研修方式的创新实践

李婷,南京市长平路小学

 

摘    要:小课题俱乐部是南京市长平路小学以小课题研究为纽带组织起来的一种校本化的非制度化组织。小课题俱乐部通过“小课题”、“小项目”、“小团队”、“小讲坛”、“小沙龙”等载体,有效地优化了校本研修方式,提高了课题研究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小课题俱乐部; 校本研修方式; 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 李婷,南京市长平路小学(江苏南京,210015)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收稿日期:2015-10-28

基金: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小课题俱乐部校本研修方式的创新研究”(B-b/2011/02/108)主要研究成果,作者为课题第一主持人;

 

一、小课题俱乐部:一种草根性的非制度化组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 ”[1]实践证明,小课题研究是适合教师日常开展的研究方式。

小课题研究,一般是指在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针对教育教学领域微观、具体、应用性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师个人或数人较短周期(一般为一学年以内)的实践探索,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的研究。 它是相对于较长周期、群体承担、 较大规模问题解决探究的课题研究而言的。小课题研究虽然具有研究问题微观化、研究内容具体化、研究方式简易化、研究周期短期化等优点,并且切合教师自身实际,但单兵作战式的研究毕竟难见长效。 为此,我校从2008 年秋季起,统一了“研而不乐则枯,乐而不研则浅”的观念,明确了“汇小课题做大课题”的思路,创办了教师“小课题俱乐部”,制订了俱乐部章程。 2011 年底,在积累了三年“小课题俱乐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申报的“教师小课题俱乐部校本研修方式的创新研究”被批准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小课题俱乐部” 是教师以小课题研究为纽带组织起来的非制度化组织。 全校教师都可以申请加入小课题俱乐部,成为正式会员;根据需要,俱乐部可以邀请校外名师、专家为名誉会员。 它的活动更注重面向全体,更为轻松自由。 在俱乐部,彼此熟悉、志同道合的教师聚集在一起,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学研究的潜能。


二、小课题俱乐部:一种校本研修方式的创新实践

我们本着问题选择的本真性、研究方向的草根性、教师参与的主动性、研究问题的微观性、课题研究的灵活性原则,通过“小课题”、“小项目”、“小团队”、“小讲坛”、“小沙龙”五种载体,开展了小课题俱乐部这种创新的校本研修方式的实践与研究。

(一)小课题

研究表明“真正科学的东西总是简单而又深刻的。 ……没有大众化的、群众性的、应用性的教育科研活动,就不会有真正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春天。 ……不能走大路就走小路,不能做大课题就做小课题。 ”[2]小课题作为一条教师乐于行走的教育研究“小路”,是小课题俱乐部校本研修的主要路径。

2011 年9 月,我校就启动了校级 “小课题”的申报工作。 我们先拟出三十多个参考选题,如“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 ‘图式板书增效’ 的课例研究”、“中年级小学生计算题高频率错误类型、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小学高年级英语自主互助型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激活想象力的案例研究”等。 这些着眼于课堂研究、微观研究、现场研究、行动研究、应用研究的小课题深受教师的欢迎,全校四十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甚至个别老教师都纷纷行动,开始着手申报。学校在申报前对教师进行培训,说明申报简表的填写要求, 并在校园网选登申报简表填写示例;指导教师对某一领域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引导并从中发现问题,并形成课题。 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在参考选题中选取或自行选定研究课题,填写选题意向表,申报小课题。


例如,青年教师胥玥申报小课题的最初想法来自课外阅读教学时的困惑:高年级学生只喜欢读字少图多的绘本,或为了应付课堂练写而读作文书籍。 在小课题俱乐部活动时,她提出这一问题,引起了高年级语文小团队教师们的共鸣。 交谈切磋中,大家归纳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常见误区,并通过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找出学生产生误区的主要原因。 在骨干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胥玥开展了“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课堂的常见问题及有效对策”的研究,撰写的研究论文获得了市教科所组织的论文评比一等奖。


迄今为止, 我校已组织了两期小课题申报,每一期都采用了两种申报模式: 自主性申报模式,主要适用于教科研素质较高的老师;指导性申报模式,即俱乐部骨干教师和外请专家确定课题大的研究方向,拟出参考选题,指导教师对某一领域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从中发现问题,申报并进行小课题研究。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以课堂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 实实在在地从教学实践中获取经验,寻求教学规律,改进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构建“实践操作—经验提升—理论学习—实践验证”的科研方式, 从而真正放大课题研究的过程性作用,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教学的改进。 目前,学校已经完成两期校级小课题的研究组织工作。


(二)小项目

1.常态项目

磨课是我校小课题俱乐部的常态项目。 磨课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选择与小课题相联系的教学内容,深入钻研打磨课例。 课前磨教学设计,课中磨导学策略,课后磨成败得失,总结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案例及教后反思,推动常态教学的改进。 譬如:六年级语文组四名教师同备、轮上、互听、共研《负荆请罪》一课,再推举一人在全校上研究课;高年级数学小团队多名教师从不同角度上研究课,同研“善思乐探”导法;低年级数学小团队不少教师围绕“点错成金”主题,探索错题资源的开发策略;英语小团队教师共研自主与合作学法与导法的高招;体育组的四位青年教师在外聘教学顾问张老师的帮助下,将磨课活动纳入到常规教研活动,每周三的上午都主动承担或参与磨课活动;李老师与他校老师“同课异教”《蜗牛的奖杯》,虞老师与区教研员分别上语文课《小草与大树》的第一、二课时……各学科教师通过实践探索,已初步形成“教研写一体化”三级磨课制度(见下图)。


在三级磨课制度之下, 校级以上公开课,全教研组参与;校内每月两次的教学问诊课,以备课组为单位相互磨课;常态课小组互磨或独立磨课。 不同层次的磨课,让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更默契了,智慧火花更耀眼了。 而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反思,结合组内教师的建议而写出的案例和论文,更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主题项目

我们组织了多个主题项目活动,如“名桥美韵”校本教材的编撰和实施、“美的五分钟”课堂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展示、品读会、心育小论文研讨、与名师有约等。 其中,心育小论文指导,是我校唯一一个师生共建的“长平娃”小团队的特色项目之一。 它借助学生心育小论文指导修改的过程,关注学生个性心理的需求,培养小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长平娃”小团队研究并编制了“长平娃心理自助小课题题库”。 在年过半百的蒋老师带领下,先对语文教师进行了培训,再让他们指导学生写出心理小论文的初稿。 经过学生几次修改,最后完成的定稿参加了江苏省中小学生心理科学小论文比赛,获奖比例高达71%。 我们把其中52 篇获奖佳作编成富有特色的 《长平娃成长心语(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和心理自助能力的提高,受到了广大师生及家长的好评。


(三)小团队

佐藤学认为:“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3]我们在关注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同时,不忘倡导组建教师小团队,促使教师抱团共同成长。 自2011 年9 月起,结合岗位工作, 本着自愿与需要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小课题俱乐部这个大组织, 学校建立了14个各种类型的教师合作小团队,为教师的学习研讨、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 每个小团队5 人左右,设组长一名。 大部分教师每人参加一个小团队,少数教师可自愿参加两个小团队。 团队成员们结合讨论填报“小课题俱乐部特色团队填报表”,确定小团队的团队定位、团队理念、团队愿景、团队行动、阶段安排、成果显现、团队口号等。

“善思乐探数学”小团队是我校的精英团队。团队成员利用集体备课等时间,聚在一起讨论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共同商讨教研、科研中遇到的问题。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大大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例如:张老师的教学案例《自悟的规律真有用! ———小学数学〈找规律〉返璞归真的教学案例》、丁老师的教学案例《求异思维让 “做中学” 绽放精彩———小学数学“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 翁老师的教研课“面积的变化”、程老师的教研课“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尹老师的教研课“简单的小数加减”等都在团队活动中进行了交流,团队成员就这些教学案例和教研课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实现了互相学习借鉴。

学校每学期还举办一次“小课题俱乐部创新研讨会”, 为教师小团队提供了一个实践与展示的舞台;通过设立有针对性的奖项,发挥着对日常教研的引导与评价作用。 以第一届研讨会为例, 十几位教师代表各自的小团队进行了汇报,10 名教师作典型经验介绍,几十份汇集了教师课题研究成果的小课题研究档案得到了展示。 在小团队研究的智慧交流和思想碰撞中,所有的教师都受到了一次自我学习、向他人学习、合作学习的震撼式教育,形成了以小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众化研究氛围。


(四)小讲坛

小课题俱乐部隔周开展“至美小讲坛”活动,让每位教师轮流作5 分钟的专题演讲。 教师讲述自己的课题研究小故事,谈论自己对“至美教育”的理解,总结自己课题研究的经验与不足,捕捉身边教师研究中的闪光点……这项小课题校本研修活动求真、务实,深受教师的喜爱。

范老师在题为“小课题如影随形”的发言中,曾经这样说道:“1993 年踏上工作岗位的我,在开始工作的那些年,总满足于学生考试成绩在年级中的暂时领先。 五年后,当校长问我‘你取得了哪些成绩’时,我哑口无言。 从此,我积极要求加入学校的课题组,迈出了课题研究的第一步。 从那时起,小课题研究对我来说真是如虎添翼,我像插上了一双翅膀,尽情地开展研究……凡是我的工作,无一不加以研究。 从此,对我来说,思考成为一种习惯,研究不再高深莫测。 ”2012 年年底,范老师凭借在教科研上的优势,成功被评为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她的故事,也鼓舞了许多青年教师,他们也为自己确定了五年(三年)发展规划。2012 年以来,学校有一批青年教师在省、市、区的论文、基本功、公开课等各类比赛中获奖。


(五)小沙龙

在小课题俱乐部中,最受大家欢迎的当属小沙龙,因为参与者都志趣相投,他们聚会一堂,无拘无束。 为了给老师们提供更放松的研讨形式,我们创立了网络和实体两种科研沙龙。

我校先后建立了小课题俱乐部研究网、网络学习QQ群、 微信圈等便于教师沟通的网络沙龙平台。 在这些平台上,教师对同一个问题各抒己见,交流各自的教学心得,有效地提升了研究水平。在网络学习QQ群中,各小团队鼓励成员每周提出一个问题,建立“个人问题库”,经过筛选,进而建立“小团队问题库”。 自网络沙龙建立以来,各团队教师交流课例,分享读书笔记,推荐教育教学专著……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拥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例如,我校语数外小团队,为本团队建立了学习共享系统,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的个人博客,并且都链接在负责人的博客上,形成了圈子。 圈子便于团队内成员交流学习的经验、方法、内容与心得。

实体沙龙会根据不同时期教师的不同需求进行组织。 2011 年至今,小课题俱乐部建立了“教育叙事研究沙龙”(集中力量着重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一课研究坊”(为着力进行课例研究的教师搭建平台)、“静海班主任工作站”(为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研究提供场所)、“学术咖啡室”(请专家为部分教师进行学术理论提高的专题指导)、“青年教师成长沙龙”(为30 岁以下教师的快速成长建立平台)等沙龙平台。 在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沙龙活动中,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得以传播,中年教师的深入钻研精神得以弘扬, 年轻教师蓬勃的朝气与改革的锐气得以彰显。 经过与大家的分享交流,教师们更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和学生们的学习感受,更加注重学习理论、关注学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


三、小课题俱乐部:一种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小课题俱乐部成立七年来,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一)主要成果

1.优化了校本研修方式

如今, 我校的小课题研究已逐渐形成常态,参与人数明显增多,教师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日益提升。 小课题俱乐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教师,带给每位教师不同方面的变化。 调查显示,69位参加小课题俱乐部的教师中,37.1%的人认为小课题研究对其最主要的影响是教育理念的转变,23.7%的人认为是教学行为的优化,31.8%的人认为是选择反思能力的提高,还有7.4%的教师认为最明显的变化是同伴间交流质量的提升。 每位教师的体会是不同的,但可以确定的是小课题俱乐部改变了校本研修的方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浸润着、影响着每一位参与的教师,教师不再是专业研究人员研究成果的“消费者”,不再是纯粹依赖习惯和经验的“教书匠”,而是开始具有了“研究者”的特质。

2.提高了课题研究质量

2006、2007 年, 学校仅各有一项市级个人课题立项;2008 年,学校成立了小课题俱乐部,当年立项的市级个人课题就达到10 项, 实现了井喷式增长。 此后,学校市级个人课题立项数一直处于区内第一方阵, 其中2008、2012、2013 年更为全区第一。 “十二五”以来,全校40 周岁以下教师参与市、 区级个人课题与校级小课题研究的达91%。 教师完成市级个人课题研究39 项,完成校级小课题研究72 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7 名来我校交流的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新分配的教师组建了“一课研究”小团队进行课题研究,老教师小课题申报的数量从第一期的2 个,增加到了第二期的6 个……我校第二期小课题已按照市级“个人课题”的要求提交结题材料,把校级课题当市级课题来做。 我们还汇编了三册小课题俱乐部成果文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学科的专题性教学研究,有效提升了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八个一”1的质量。

3.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在小课题俱乐部的引领下,“十二五” 期间,我校教师获得区级学科带头人称号4 人,获得区级青年优秀教师称号3 人; 教师撰写的论文、案例等已获得省级奖46 项,市级奖103 项,区级奖56 项;教师赛课获得省级奖10 项,市级奖7 项,区级奖79 项。 2013 年4 月,我校已有34 位教师的“八个一”成果首批达标;2015 年11 月,达标人数达76 人次,占教师人数的56%。


(二)基本经验

1.贯彻“五结合”,做精小课题

我们要求,小课题研究要做到“五个结合”,即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相结合、校本教研与校本科研相结合、个人课题与学校课题相结合、团队建设与校本建设相结合、自我发展与助人发展相结合,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整体推进研究。

我们要求,校级小课题结题材料至少提交四项材料,其中申报表、研究报告、相应的校级研究课(含课件)为所有课题都要提供的,最后一项材料因课题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教学课例研究类小课题要提交教学案例,策略研究类小课题要提交研究论文,调查类小课题要提交调查分析或报告,“学困生”转化类小课题要提交个案报告……四项材料中,至少应有一项在校级(含)以上评比中获奖,我校有专门的评审组(由区级教科研专家、中学高级教师组成)为校级成果评奖。

2.强化“五突出”,建设小团队

在开展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倡导全体教师要强化“五突出”,即:(1)突出“小”:切口小,深挖掘;(2)突出“实”:过程实,善解疑;(3)突出“新”:要创新, 重突破; (4) 突出 “ 短”: 周期短, 快总结;(5)突出“用”:探索用,增效果。 强调要建设好小团队,齐心协力地将教科研工作做真、做实,更好地为促进每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每位教师的自主与合作发展,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校本化实施与课程改革的特色化推进。

3.办好“俱乐部”,形成小亮点

当下,小课题俱乐部已经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 在其指引之下的校本研究具有鲜明的特点:(1)研究目标与人生价值相统一;(2)研究内容的规定性要求与个性化需要相结合;(3) 研究形式上的合作研究与个体研修相协调;(4) 研究渠道与方式的多样化;(5) 研究运作与管理的科学化。 俱乐部激发了全体教师研修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小亮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为推动小课题俱乐部更好地发展,我们将努力在硬件和软件上对小课题俱乐部进行优化、改善、升级,打造校本研修新样态。 我们将打开小课题俱乐部之门,邀请省、市、区教科研部门为我校和兄弟学校搭建交流平台,争取主办个人课题培训的若干活动,为“小课题俱乐部”的新发展增色。 我们的课题触角要继续延伸下去,带领我们的学生做课题。 目前,我校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小团队,就围绕“我的新发现”尝试进行过程性研究。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把这一做法延展到其他学科,努力让小课题俱乐部的活动辐射到每个学生。

本文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2015,(34),37-4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