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病第一经方——半夏泻心汤

 chi_ping 2018-11-23

胃病第一经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主要用于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之痞证,以心下痞满、呕吐、腹泻、苔腻微黄为主要表现。其中,痞是指心下胃脘部堵塞感、满闷感、饱胀感、不适感,但很少产生疼痛,即使有疼痛,也是微痛、隐痛,但绝不是剧痛。按压剑突下的部位往往有轻微的疼痛或不适。

现代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肠溃疡、慢性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神经性呕吐、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复发性口腔溃疡等疾病属寒热互结,虚实夹杂者。 寒热互结于中焦,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实际上难以把握,假如患者出现舌苔黄腻,提示是热邪还是湿邪?白腻提示的是寒邪还是湿邪?痞的产生,既可以是热,也可以是寒,还是可以是湿,或者是虚,寒热互结的也很多,如何把握? 如果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组分析,对于寒热互结之痞证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此类患

者大多同时出现三种情况:

其一,是寒的表现。舌苔白腻,脘腹部寒冷感,大便溏泄。食用水果或生冷之后,肠鸣音亢进,原来基本正常的大便转变为腹泻,薄白的舌苔变为白厚而腻。时间久了,患者大多了解自己的情况,为了健康而远离生冷甚至水果。这些表现均为寒象。

其二,是热的表现。舌苔薄黄或黄腻,上部多有慢性的炎症,如咽喉炎、口腔溃疡等。因食用辛辣而常常导致胃部的不适或咽喉炎、口腔溃疡的发作,此类患者大多回避辛辣,包括白酒、辣椒、生葱等。综合两种情况,可以判断患者体内既有寒邪,又有热邪。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理解为上有热(上部炎症),下有寒(肠鸣下利),寒热互结,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郁结于内,而成痞证。其三,为什么寒邪、热邪同时居于中焦而作乱?

关键的因素是什么?笔者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正不胜邪之故,所以此类患者一定有中气不足的因素,这也是一个关键之处,这就是方中用人参、大枣、甘草的原因。中气不足,则脾气不健,脾气不健,则湿浊易生。

为什么不谈湿的因素?实际上,无论从患者的表现上,还是从病机来看,或是从所用的药物来分析,痞的产生与湿邪是密切相关的。寒热之邪均为无形,依据湿邪而互结,而错杂。

患者舌苔多具腻象,并易于肠鸣腹泻(古有“无湿不作泻”之说),是湿邪的表现;中气不足,湿浊内生,中焦气机失常,是湿阻的表现;黄芩、黄连均能清热燥湿,干姜能温化寒湿,半夏苦温燥湿,人参、甘草、大枣健脾以运湿,均能主治湿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