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正生:告别“理解型”阅读教学咋就这么难?

 长沙7喜 2018-11-24

哈尔滨市双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初教部主任兼小学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教科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组核心成员,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名师工程”系类丛书编委,《语文研究与教学》编委,首届全国名师大会作课教师,著有《我的语文世界》《课堂看图说话写话》《课堂作业与设计》等。其工作室为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成员单位。


刘正生:告别“理解型”阅读教学咋就这么难?

现在是教育新时代了,阅读教学进入了快车道:亲子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的阅读……各种方法层出不穷,发展势头喜人。但我不得不说,这仅仅是一部分搞探索者尝试,远远没有普及,大部分老师还是原地踏步,甚至停留在30年前阶段。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我对当前农村阅读教学现状深感忧虑——广大地区的阅读教学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研讨课、比赛课、示范课;无论是学生自学,还是小组讨论交流,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实事求是的讲,现在这种“理解型”阅读教学还是“相当”普遍,说明我们的阅读教学还是在低层次上徘徊,还是“拿着昨天的旧船票登上了昨天的那条破船”。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况?


我们先分析一下 产生“理解型”阅读教学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受到五十年代以谈话、分析为基本方式的“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五十年代在前苏联教育家普希金的建议指导下,《红领巾》一课的教学形态是:起始课,集中讲解生字词,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分析课,分段着手分析文中的思想感情,文字因素;总结课,着手于写作方法的归纳。应该说,尽管这种方法有缺陷,但它也有积极的意义,如教学采用“整体——部分——整体”分析法,注意提高学生读书、思考的质量。然而,在整个教育和广大教师没有真正建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背景下,谈话逐渐变为“提问——略答——教师分析解答”的状态,而且所提问的问题往往是课文内容的重现式、浅表式的设计,老师力图将课文内容、写作方法讲深讲透,仍然占据着阅读教学的绝对空间、时间。耳熏目染也好,言传身教也罢,至今长盛不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混淆了阅读和阅读教学两个不同概念。在很多人的脑子里阅读等于阅读教学,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般意义的阅读,其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内容,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一般地说,读者只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就可以了。比如学生阅读数学、历史、化学等教科书,只要求理解课文的内容,至于课文的形式则不必过问。学习语文的阅读就不同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理解课文怎么写的,即形式。就阅读教学而言,首先感知的是语言文字,然后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形成意义上的联系。但是,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任务,还担负着指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文字、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等任务。因此,有人说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依我说其实连一半也不到,因为理解内容不该占那么大比重。

——思想上重“理解”而轻“积累”和“运用”。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只要老师讲透了,学生也就学会了,误以为理解了就自然而然地会运用了,从而整个阅读教学的重心往往朝着理解分析倾斜,在“理解”上强调教师的指导,在“积累”和“运用”上采取顺其自然、无师自通的方法。课文中精妙的词语、生动的句子、规范的语言,学生是否积累内化,能否运用,则似乎成了学习课文的软任务,可学可不学。于是,往往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自然课、历史课……异化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研究表明:语言的理解和记忆只是运用的两个必要条件,从“理解”到“运用”无法跨越,这是文科学习的特征所决定的。理科学习重在把握概念、定理、规则、定律,学生只要掌握基本定理和基本知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而语文教学则不然,它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不是理解课文内容或掌握某些语文知识,就能自如的运用语言文字。

——我们学习少,从前的老教材、老教参依然束缚着我们的手脚,是“惯性”使然。从2001年后,我们看到了新课标,我们看到了新的语文教材,但我们还没有真正看到语文新课程。我们很大一部分教师缺少再培训的机会,也缺少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致使观念和思维方式无法与时俱进,课堂教学依然“涛声依旧”。以人教版看图学文《我要的是葫芦》为例,老教材文后提了六个理解性的问题:①葫芦开始长得怎样?后来有什么变化?②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想的?邻居让他治虫,他是怎么说的?③那个人种的葫芦结果怎样?为什么?其实,现在看来可以归纳成一个理解性的问题:想一想: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一个也没得到?这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的课后唯一的问题设计。现在使用的部编版新教材文后练习设计在这方面有了改进,大大减少了理解课文内容的练习。然而,我们并没有认真剖析、把握它的特点,采取正确的策略,而是在“惯性”的作用下,嫌教材问题少,自己耗费心思,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对学生穷追不舍,以为这样学生就学透了,弄懂了,岂不知这就是用新教材演绎着昨天的老故事。

——相关的研培活动纸上谈兵。当然,不是我们的老师不想告别“理解型”阅读教学,老师缺少什么呢?——教研与培训!老师们参加的各级研培活动多如牛毛,但是没有令人满意的,为此老师们苦不堪言,因为有些培训不接地气,照本宣科,空洞说教,讲的多是正确的废话,不触及课堂教学实质问题,老师在理论与实践中缺少桥梁与纽带,培训成了走过场,令人感叹!

编辑:泡泡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