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学概念·格韵

 江山携手 2018-11-24
古代诗学概念,有多种意思:1、“格韵”联用,一指诗中摹写事物对象的精神风致,多指咏物诗而言。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下评杜甫《江头五咏》诗:“物类虽同,格韵不等。同是花也,而梅花与桃李异观;同是鸟也,而鹰隼与燕雀殊科。咏物者要当高得其格致韵味,下得其形似,各相称耳。”“格韵”为“格致韵味”简称,与“形似”相对,侧重指咏唱对象的内在神理。以得“格韵”为高,说明摹绘事物的风致神理是咏物诗的高境。“格韵”第二种用法,是在更抽象的意义上指诗歌的神韵趣味。王士禛《分甘馀话》卷三:“许彦周谓张籍、王建乐府宫词皆杰出,所以不能追踪李、杜者,气不胜耳。余以为非也,正坐格不高耳。不但李、杜,盛唐诸诗人所以超出初唐、中、晚者,只是格韵高妙。”王士禛提倡神韵说,他论诗推崇严羽《沧浪诗话》评盛唐人诗的话,“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咙,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并把这话作为神韵说重要依据。比较他上述论盛唐诗人“格韵高妙”,二者适相一致,说明“格韵”也即“神韵”。“神韵”一词最早被南朝人用于人物和绘画的品评,以后又被用于评诗。在画论和诗论中,“神”与“形”相对,往往指“神似”、“传神”。王士禛以神韵论诗,也要求表现事物对象的精神品格风韵。他肯定盛唐诗人最擅神韵,也包含这一层意思。因此,王士禛称盛唐诗“格韵高妙”,与张戒论杜甫《江头五咏》有“格韵”之美,实存相通之处。2、格、韵二字虽相并列,又各有所指。林倅:“诗有格有韵,故自不同。如渊明诗是其格高,谢灵运‘池塘春草’之句,乃其韵胜也。格高似梅花,韵胜似海棠花。”(陈善《扪虱新话》卷作引)王士禛《师友诗传续录》:“问:‘盂囊阳诗,昔人称格韵双绝,敢问格与韵之别?’答:‘格谓品格,韵谓风神。’”格或品格偏重于指诗人抒写的情性品操,和这种内质移情于物的诗化表现。韵或风神偏重于指诗歌的风采神味情韵。“格韵”双擅,指诗歌品格高,风神远。3、格、韵对等而言,格指豪放格调,韵指神韵超妙。王士禛《梅氏诗略序》评唐末五代诗“非惟无开元、元和作者豪放之格,至神韵兴象之妙,以视陈隋之季,盖反不及一焉。”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古代两大诗说“格调说”和“神韵说”的区别了。(邬国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