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27.食后困顿

 学中医书馆 2018-11-24

227.食后困顿

  饭后困倦嗜睡,或进餐中疲困难支而停食入睡者,称食后困顿。
  食后困顿,(肘后备急方)和(诸病源候论)都称为“谷劳”, <杂病源流犀烛)名为“饭醉”。
  本症应和多寐症(又称嗜睡症)柑区别。多寐症的特点是: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不能自主。食后困顿仅在食后或进餐中困倦欲睡。
  常见证候   
  脾气虚食后困顿:食后困倦嗜睡,甚则停食入睡,倦怠乏力,头昏多汗,面色萎黄,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不实,舌质淡胖,脉虚弱无力。
  痰湿中阻食后困顿:食后欲睡,头重身困,胸脘痞闷,精神疲惫,食少便溏,口粘不爽,形体肥胖,舌苔白腻,脉濡缓。

  脾气虚与痰湿中阻食后困顿:皆因脾病而起,
    脾气虚食后困顿因饮食失调,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食后谷气不消,脾阳益困,清阳不升,神气不爽,故困顿欲睡,兼见脾虚气怯而致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诸病源候论.谷劳候>谓: “脾胃虚弱,不能传消谷食,使府藏气痞塞,其状令人食已则卧,支体烦重而嗜眠是也。”治宜健脾益气消食,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香砂六君子汤
木香2克(后下) 砂仁2.5克 人参3克(焗服)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陈皮2.5克 半夏3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柯琴方,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1)  人参一钱(3g)  白
术二钱(6g)  茯苓二钱(6g)  甘草七分(2g)  陈皮八分(2.5g)  半夏一钱(3g)  砂仁八
分(2。5g)  木香七分(2g)  上加生姜二钱(6g),水煎服。功用:益气化痰,行气温中。
主治:脾胃气虚,湿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
    本方由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而成,故名“香砂六君子汤”。木香与砂仁皆辛温芳
香,归脾胃之经,其中砂仁长于行气化湿,木香长于行气止痛,二药配人六君子汤中,
则行气止痛,燥湿健脾之功益著,适宜于脾胃气虚,湿阻气滞,脘腹胀痛之证。    ‘
    六君子汤与本方之组成虽均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二方益气健
脾,燥湿和胃之功相类似,然彼因重用半夏、白术,故侧重于燥湿化痰,脾肺兼治;本
方则重用白术、茯苓,而侧重于健脾化湿,专于治脾。临证之时可视症状之轻重主次灵活选用。
    考“香砂六君子汤”的同名异方有多首,均由六君子汤加味而成。与本方较为相似
的有加砂仁、香附、藿香者(《明医杂著》卷6),有加砂仁、藿香者(《口齿类要》),有
加砂仁、香附者(《杏苑生春》卷4),还有加砂仁、木香、乌梅者(《张氏医通》卷16)
等。诸方虽然组成大同小异,但以本方较为通用。

    痰湿中阻食后困顿多因久处湿地,或暑月湿邪弥漫,侵犯脾土;或痰湿素盛,湿邪困于中焦,脾阳为痰湿困扰不能升清气以养神,痰饮湿浊蒙蔽,故食后困顿难支,且兼见肢体困重,脘痞口粘,苔腻,脉濡等症,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方选不换金正气散加砂仁、草蔻。

 不换金正气散(不换金散)
藿香10克 厚朴10克 苍术10克 陈皮10克 半夏10克 甘草10克 
1.若兼有头痛者,加川芎、白芷,祛风止痛;
2.冷泻不止者,加木香、诃子、肉豆蔻以暖脾温中,涩肠止泻;
3.腹痛甚者,加干姜、官桂,温中散寒止痛;
4.呕逆,加丁香、砂仁,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易简方》)
    [异名]  正气清肌饮、藿香安胃散(《内经拾遗方论》卷3)、真方不换金正气散
(《普济方》卷147)、藿香正气散(《症因脉治》卷4)。
    [组成]  藿香  厚朴  苍术  陈皮  半夏  甘草各等分
    [用法]  上为散。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加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热服。
    [功用]  燥湿化浊,和胃止呕。
    [主治]  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证。呕吐腹胀,恶寒发热,或霍乱吐泻,或不伏水
土,舌苔白腻等。
    [病机分析]  本方证病机为湿浊中阻,风寒束表。湿浊内停,阻遏气机,气滞不
行,故腹胀满;湿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兼有寒邪外束肌肤,卫阳不得发越,“胃气
得寒则逆”(《伤寒贯珠集》卷1),内外相合,胃气上逆,故呕吐较甚;风寒外束,卫
阳被遏,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或寒湿秽浊之气,壅滞中焦,阳气受遏,清气不升,
浊气不降,清浊混杂,致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寒湿之象。
    [配伍意义]  本方是为湿浊内停,兼风寒束表而设,故以燥湿化浊,和胃止呕,兼
解表散寒立法。本方由平胃散加藿香、半夏组成,其用量相等。方中藿香辛微温,归
脾、胃、肺经,为芳化湿浊要药,《本草图经》卷10言其“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
《本草述》云:“散寒湿、暑湿……治外感寒邪,内伤饮食,或饮食伤冷湿滞,山岚瘴
气”。具有外散表寒,内化湿浊,理气和中,辟秽止呕之功,为君药。苍术善燥脾湿,
又可走表祛风除湿,与君药相伍,可祛表里之湿,又辟山岚瘴气;厚朴下气除满,芳香
化浊,与苍术相合,增强燥湿运脾之力,共为臣药。半夏善于降逆止呕,又可燥湿化
痰、消痞,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10言其“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
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均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又能甘缓和中。用法中加生
姜辛散走表,和胃止呕。诸药相伍,则秽浊可祛,呕吐得止,腹胀可除,表寒能散。
  本方具有燥湿健脾、芳香化浊、和胃止呕之功。“俾正气得以转输,邪气无由乘袭,
可贵孰甚焉,故名不换金也”(《冯氏锦囊秘录》卷10)。“方名曰正气者,谓其能正不
正之气故尔”(《医学考》卷i)。故名不换金正气散。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表里同治,以治里为主,祛内停的湿浊;二为升降合用,
以降为主,平降逆上之胃气。
  [类方比较]  本方与平胃散均用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具有燥湿和胃、理气
之功,治疗湿浊中阻的腹胀、呕吐、苔腻等证。不同的是: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功
用重在燥湿运脾,以苍术为君药;而本方在平胃散的基础上加藿香、半夏组成,主治湿
浊内停,兼有表寒证,功用重在化浊止呕,兼以解表,以藿香为君药。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治疗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证,故临床运用以呕吐,腹胀,恶寒
发热,苔腻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若兼有头痛者加川芎、白芷,祛风活血止痛;冷泻不止者,加木香、
诃子、肉豆蔻以暧脾温中,涩肠止泻;腹痛甚者,加干姜、官桂,温中散寒止痛;呕
逆,加丁香、砂仁,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3.本方现代常用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辨证属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证者。
  [使用注意]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谓:忌生冷、油腻、毒物。本方辛苦温燥,
易耗阴血,故阴虚、脾胃虚弱及孕妇不宜使用。

  食后困顿,病位在脾,致病之困不外脾虚与湿困。脾虚者,属正气不足,治应补益;湿困者,乃湿浊为患,治当利湿通阳。
  [文献别录]
  (脾胃论):“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食入则昏冒欲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