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德哲学为什么那么重要呢?

 Wdjljjfj 2018-11-24

康德哲学之所以重要,在于其非凡的意义。康德融合了之前的哲学分歧,解答了之前的哲学难题,并建构了一套认识确切哲学知识的整体框架体系。

以下介绍康德都有哪些哲学成就

一:康德生平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现在苏联的加里宁格勒)一个制马鞍的手工艺家庭。他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终生独身。康德有个散步的习惯,每天傍晚七点,他都会在一条小道上散步,别人只要看到他散步,就知道是七点,并可以按照这个对表。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因为他的老朋友格林。 有一次,康德和格林说好在第二天早晨8时乘格林的马车到城外旅行。格林提前15分钟就来,8点钟一过,他便乘车飞驶而去。格林在普列高里河的一座桥上遇到气喘吁吁的康德,竟然不顾康德的大声呼喊扬长而去,这件事情对康德教训极深。从此,他养成了准时的习惯。

二:调和经验论和理性论

康德当时面对一个难题,经验派和理性派的争论。经验派认为人心本来是一块白板,你在上面画什么他就有什么。所有的知识都是由外界印在我们心中所留下的。理性派认为人心不是白板,人心中有一些先验的观念,这些知识是与生俱来就有的,我们凭着这些先验的观念去把握知识。 理性派的观点是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的延续。柏拉图认为,对理念世界的认识才算得上知识;感观经验只不过是材料。而经验派坚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知识来自于感观经验,柏拉图是陷入了他“理念的世界”无法自拔。 康德认为两派都有对的一面,和不对的一面。知识需要两者兼备。感观经验提供原材料,经理性思考分析成為知识。没有感官经验提供的原材料,理性本身不能产生任何知识。没有理性的分析思考,感官经验材料就是一堆废料。 因此,康德强调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经验属于综合判断,理性属于先天判断。两者结合就是“先天综合判断”。

三:休漠的“怀疑论” 和“不可知论”

有只鸡,主人每天清晨都来喂它,久而久之,这只鸡只要早上听到主人的脚步声,就知道有食物吃了。直到有一天早上,主人来了,这次没有食物,而是把它抓走了!它成了感恩节上的食物。 我们所看到的现象,都是经验积累的习惯意识,没有必然性。太阳落山,就会意识到天也快要黑了;鸡听到主人的脚步,就知道有食物吃了。但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某一天鸡会被主人抓走,太阳或许不会再升起,因为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这些都是必然的。这是休谟的一个非常有力的批判。他对一切因果性都抱有一种怀疑态度。当然,他不否认有客观规律,他只是说我们不知道,没有看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我看到什么我就说什么,没有看到的我就不说,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休漠的怀疑论推翻了因果关系,这种批判可谓石破天惊!因果性都被摧毁了,那科学就没有什么可相信的?都成了一大堆心理印象的偶然堆积了,等于是科学知识的大厦没有了可靠性的根基,一推就倒,根本站不住脚。

四:康德的回应与“哥白尼式革命”

如果把实践和理论统一起来,那休谟的这个难题就不驳自倒了,但如果你不能把实践和理论统一起来,这个难题是驳不倒的。这就是当时休谟所提出的对人类知识体系的一个巨大挑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康德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思考。 康德讲:“休谟第一次唤醒了我独断论的迷梦。”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正式对休漠的怀疑论进行了回应。康德的回应有些取巧,因为以往的知识论都是按照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真理定义,“知识就是观念和对象的符合”。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真理?就是观念和对象相符合。但康德认为,这样的定义在休谟的攻击面前已经站不住脚了。你怎么知道你的观念是符合对象的?你凭什么断言你的观念是真理?观念是观念,对象是对象,你看到的还是你的观念,对象在你的观念里就是一种观念,已经不是对象了。因此他提出了“不是观念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观念”。人在自然界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教师,人为自然界立法,不是自然界为人立法。 康德完全颠覆了以往的认知,因此他称自己的这一理论为“哥白尼式革命”。

五:康德的“十二范畴”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十范畴和四因说,一个事物有四种原因,即形式因、目的因、质料因和动力因,四种原因最后归结为质料和形式。这四种原因就是解释万事万物的根本大法,从此以后,西方的科学精神就体现在为事物寻求它的原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我们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在现象底下去发现它的本质,去寻求它得以如此的原因何在。西方的科学精神就在于此。西方的科学高于中国的技术,在于它不仅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寻找因果关系。 亚里士多德提出范畴的方式是靠经验搜集,康德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因为这样搜集起来的不可能全面。范畴要靠逻辑推出来。范畴要有逻辑性,既然是讲先验逻辑就需要有逻辑性。自然科学知识之所以可能的前提绝不是偶然凑出来的,那是没有必然性的。如果是从逻辑中推出来的,就有了必然性,就可靠、现实性与非现实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康德十二范畴表:量、质、关系和模态 (四大类,每一类有三个) 量:单一性、多数性、总体性。 质:实在性、否定性和限制性。 关系:实体与偶性、原因性与依存性(原因和结果)、协同性或者交互性。 模态: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现实性与非现实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六:康德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批判

康德批判了理性派的三大错误,首先就是先验心理学。先验心理学试图通过逻辑推理推出灵魂实体,并规定灵魂的性质,如实体性、单一性、观念性等。这些规定没有任何经验根据,在经验中谁见过灵魂?思维当然需要主体,需要思维者。但笛卡儿通过“我思故我在”来确立思维主体,并规定思维主体的属性,如能思维、感知,具有单一性(不占空间只占时间)等。这都是凭空想出来的,却自认为是通过逻辑而推理出来的。其三段论式的推论过程如下。 大前提:实体是指一切思维的主体。 小前提:我是思维的主体(我思)。 结论:我是实体(我在)。 康德认为这是偷换概念。问题在于,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大前提中“一切思维的主体”是指在判断中作为考察的中心的主词(如“这朵花”),它是一切宾词描述的持存的对象,所以是实体,而这个主词的意思就是一个个别实在的“主体”;小前提中“我思”的“我”则是先验的。

七:康德的自然科学

康德在自然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在这个时期,康德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成果,突出地表现在他提的两个有名的假说上面:地球自转由于潮汐的摩擦的影响而减慢了假说和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恩格斯评论说:“没有这两个假说……今天的理论自然科学便不能前进一步。” 1754年6月,《哥尼斯堡周报》分两期刊登了康德的论文《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地球是否由于绕轴旋转时发生过某种变化》。文中提出了地球自转的速度由于受到潮汐摩擦的影响而延缓的假说。康德认为,由于月球靠近地球,受月球引力的作用,使地面海洋的水的粒子高涨,一昼夜间潮涨潮落的交替现象就是这种运动的结果。康德指出,因为水位的涨落,和地球旋转的方向相反,如果把这种运动的延缓同地球旋转的巨大速度相比,这种阻碍是微不足道的,甚至几乎看作等于零,但是,这个过程是永恒不息的,阻碍作用不断增长而又得不到补偿,年深日久,就不能不产生严重的后果,最终将使地球停止自转,走向死亡。康德这个浅显而又使人信服的假说的哲学意义就在于,他指出了天体(如地球和月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奇迹般突然产生的,它自身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天体自身就是在那里不断地运动变化,有产生,有灭亡。这就为天体演化的研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八;康德的四个“二律背反”

康德举出了四个“二律背反”: (一)正题——世界在时间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空间上是无限的。 (二)正题——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三)正题——世界上有出自自由的原因。反题——没有自由,一切都是自然。 (四)正题——在世界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 反题——世界上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必然存在者,一切都是偶然的。 康德用形式逻辑的“归谬法”,论证了四个论题无论正题还是反题同样可以成立。 第一题证明:假如世界在时间上无开端,那么,就一定有一个时间,在那时世界还不存在,即有空的时间。但是在空的时间里,没有什么事物能发生,因为空的时间的任何一部分本身都不具有任何“存在”而非“不存在”的条件,把它与其它部分区别开来,不管我们是假定事物是由自身发生还是由某种其它原因发生,情况都是如此。在世界中,虽然许多事物系列可能有开端,但世界本身不能有开端。所以,世界是无限的。康德认为,正反双方,观点针锋相对,但却各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在逻辑上可以站住脚,谁也反驳不了谁。而且在上述问题上,又因为它们是不可能经验的对象,而不可能由经验证实谁是谁非。理性在这里必然陷入“二律背反”即自相矛盾中。 康德认为,双方之陷入矛盾的关键在于它们的出发点错了,他们不了解“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别,不知道现象的主观性和“物自体”的不可知性,因此超验地使用范畴于不可知的“物自体”之上。就第一、第二个二律背反来看,照康德的看法,世界作为现象依赖于认识主体的“综合统一”活动,而这种活动是可以不定地继续下去,因而世界既非有限也非无限,而是无穷地递进;但是世界作为物自体是有限还是无限,则是不可知的。因此,这二组“二律背反”双方都是错误的。就第三、第四两组“二律背反”来说,却可以从“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两个层次上说明,只要运用恰当,正反双方都正确。也就是说,就世界作为现象从属于因果必然性范畴说,一切都从属于因果必然性的制约,根本不存在自由,但就“物自体”世界说,理性出于道德和神学的需要,可以假设自由、上帝的存在。

九;康德的道德律

康德的道德律类似于中国的王阳明,因为从前的道德学说全部是朱熹“理学”式的“他律”,这种把道德建于“他律”基础上,都会使道德失去普遍必然性。康德强调道德律具有独立性质和自身价值,这里就有了王阳明“心学”的影子。“自律”就是指人的道德意志是独立自主的,每个人按照理性所规定道德律,按照实践理性的意志和目的的行动。可见,康德既不把人的自律意志看成是情欲的奴隶,也不看成是神的工具,既不受幸福的驱使,也不受神意的支配。人是服从自己立法的主人。康德的道德自律学说使道德远离开了神学,他的这个学说反映了近代兴起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主张个性自由、尊崇人的理性的启蒙精神。

十:结语

康德早年受莱布尼茨-沃尔夫思想的熏陶,又是牛顿的信徒和研究者;后来既赞赏洛克的经验论,更警觉到休谟分析因果律的精辟深刻及其结论的不当;既了解英国舍夫茨伯利的感情主义,也熟悉爱尔维修的感觉主义,更倾倒于卢梭的自然主义。他从哲学上分析了柏拉图理念论的虚妄不实,也批判了亚里士多德逻辑的纯形式性质和作用;既赞赏古代唯物主义重感觉的朴素倾向,又接受古代唯心主义排除意见实在性的观点。各派哲学都在康德哲学那里有所反应,康德哲学是对以往认识成果的一次大检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