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学生喜欢习作的几条捷径

 学生100分之路 2018-11-24

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高子阳

一、以书的形式全体热爱习作

我在凤凰语文网上发了个“写作应从写书始”的专题讨论。我说:中小学写作的问题的确非常多,语文老师都能数出一二。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学生对写作热爱程度总的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所以,好多“作文大革命”的呼声起来越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深感责任之重大。到底什么样的理念,什么的操作行动能够改变?自以为从小学开始引导学生写书能够改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写书,我提出以下想法,并开始付出实践:

1、写作应该从写书开始

关于语文教学的“整体——部分——整体”之理论,语文老师是熟知的,因为小学语文教学法一书中有着专门的论述。但想来想去,感觉现在的写作教学模式是一篇一篇的教学方式,即每次写一篇文章,一学期的写作内容并不关联,因为文题是不同的。整个中小学阶段,其实就是靠着这一篇篇文章的书写来养成的写作素养的。这条路走了很多年了,这条路在新课程标准的教材中没有多大变化。这条路是不是科学的?是否需要变革?

我个人认为,这种一篇篇的习作模式其实是对两个“整体”的忽略,就是因为这种忽略,孩子们才难以爱上写作。我个人是怎么解释这两个整体的?第一个整体,是整本书,即引导学生写整本书,第二整体还是整本书,还是引导学生写整本书。有人会说,中间的部分的价值体现是什么呢?这种价值,其实就是因为有了第一整体的重视,一个整体的训练,其价值的才会存在,孩子才感觉到写作的一种快乐,而此时快乐获得,才能让后面的整体有着变得更美,学生才能产生写作的成就感。

只抓部分的教学,忽略两个整体的写作教学,看来一定要改。我一直说,写书比写文章好写。

2、写作应该从读整本书开始

现在学生对作文选还是非常爱的,我也看过一些老师在学生考试前让学生背景几十篇规范的作文,以换来高分。这样的教学,如果学生能喜欢上写作,可以说是教育上的奇迹。如果孩子自己能天天读着整本书,老师也经常为学生大声读读整本书,一定能够唤醒孩子写起来。读整书本的时间远远超过读小文章,大声读整本书所用的时间肯定非常多,也就是说读整本书是需要耐性的,是需要坚持的。就是因为这种耐性与坚持的存在,才真正唤醒学生写的意识,就是因为整本书的那种思考感觉,丰富的内涵,才真正唤醒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去写……

实践表明,只要我们引领学生天天读了,大声读一本本书了,孩子爱上写作,那是非常简单的事。

3、古人背整本书的做法值得思考

我们传统的母语教育是从背诵整本书开始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都是一本本书。背这些书有什么用?识字、写文、治天下……

现在的中小学生背诵的是什么?还会有哪所学校引导学生去背诵一本本书?背那小美文、小片断,怎么可能让孩子爱上写作?所以,我个人认为,让孩子背诵一些整本书,还是许多研究的。只要头脑中有些几本书垫底,爱上写作是不要商量的。有人会说,这会增加学生负担的。我个人认为,我们在选择这种方式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正确认识“负担”之意。我一直非常欣赏苏霍姆林斯基的“减轻学生负担”的观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减轻学生的负担,就要让学生读超过课本四至五倍量的内容。其实引导学生背诵整本书的意思也就在这里。孩子们被老师引导到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就没有什么负担可言了。

4、许多国家的写作是从写书开始的

美国的小学生一入学,学生是在图书馆度过,并且引导学生写第一本书,即《我的一家》,按照图书馆书的模式去做书、写书。现在的日本写作教材,不再像我们现在的教材那样编写,他们一个学期就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以书的形式来写。

有人会说,孩子这么小,能写什么书?有人会说,文章还不能写,还能写书,真是笑话,爬还不会能跑吗?对于这些疑问,我只是说,这些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他们根本不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世界,是在用成人写书的思维结果来衡量孩子,出发点的本身就是不正确,所以会有这些疑问。别把书看得多神秘,书的写法非常多,有图无文字的书有之,全文字的书有之,图多字少的书有之,图文参半的书有之,图少字多的书有之,孩子一定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写,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有着这种成熟心理。

5、中国无书式的语文教材的确应该改

阅读多套新课程标准版小学、中学语文教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编者重视这个问题。其实选择一册或者几册书用这样的方式编写教材,可以让孩子轻松地度过人生非常有意义的写作历程。最近我在四年级进行了写《我的一家人》写书教学,没有一个学生不愿意写的,我说你们如果把这本书写好了,写其他文章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并且我引导他们要让自己的父母写序,多读给父母听,让他们提意见,帮助修改。我说,一定要天天写一点,坚持一年,你们这本书一定非常有意思。我相信,两个学期后,我教的三个班,一定能够拿出114本《我的一家人》书来。

6、教师你会指导学生写书吗?

我想这个问题是简单的,也是复杂的。因为从现实来看,从师情来看,多数老师并非有过写书的尝试,所以对这项工程有种心里的抵触,自己不为,当然也就很难让孩子们也去为。因此,我个人认为,老师也应该思考这个问题。我个人也一直想,老师写写书也是简单的事,我们自己尝试这种简单之中的快乐后,自然也就引导学生去写。

每位老师对书的结构与组成不是陌生的,但因为我们读这么多年的书,也没有哪位老师指导过我们,所以我们也不想着用这种方法去引导学生。当然我用这个题目作文,目的只是一种唤醒,既唤醒我自己去做此,也唤醒我的学生去为之。

我们老师如果齐声说,我会指导学生写书,那当然是非常美的情境。写作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这种指导是不能缺少写书的指导的。有了写书的指导,才能让每位学生爱上写作。

7、写书传达给学生的是一种责任

我们都会有这种发现——孩子的写作上比作家厉害,他们写完就交给老师了,不管老师怎么要求他们去修改,事实上他们还是没有用心修改。但如果写书就不是这样。我这三个班学生现在都在写书,我每节课会随意拿着三四个学生的本子,直接读他们的部分文章,原文读,不作任何修改,这种方式非常好,他们自改的水平高多了。最近读来,发觉他们不再随意,而是用心写着,自己改着,并且还调动了父母、爷爷、奶奶参与。我想这是一种责任的教育,是让他们懂得写作其实是培养他们的责任,对自己与对他人的那种负责感。而这种负责感的培养,通过一本书的写作来训练,必然会有好收成,必然让孩子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每一次劳动。

8、如何指导学生写书?

指导学生写书的确需要我们深思,我本人是在实践中摸索着。

第一,指导学生编目录。比如,我让学生先设计自己从哪些方面写“我的一家”,这是第一部指导,学生会说写自己、爸爸、妈妈等,当然也有人说可不可以写自己家猫与狗写进去,我说当然可以了。所以这种指导孩子感觉到先列个目录是重要的,当他们列出一个目录后,自然感觉到要一篇篇完成才行。因为学生是第一次写书,目录的编写肯定有问题,但这种问题,我并不指出,让他们编多少写多少,写得过程中肯定会有灵感产生,然后再改再写。

第二,在他们感觉写不出什么时,讨论提供方法。比如孩子写自己的爸爸,往往像以前那样写一篇文章,这样写肯定有问题,一是写不长,二是写不出有意思的东西来。所以,面对这样的文章,必须认真指导。比如让他们多次访谈自己的爸爸,设计好题目去访谈,这样文章就变得有味了,书就有内容了。当然也可以引导孩子创造一种冲突,与爸爸产生一种交锋,这样也能让文章变得有意思。这里面的方法非常多。在实践中,我找到了许多。

第三,就是如何让他们捕捉更多的景来写书。孩子写书往往点很集中,因此在指导中,我让他们放开,把全家人放在不同的环境中来写,放在不同的区域来写,这一切其实非常好办,那就是让孩子回家研究家庭里的照片,因为那里的世界相当精彩。

第四,关于序等的写,在指导中,我要求孩子请自己的爸、妈等来写。当然我也可以给他们写。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五,书的出版指导。我用百度搜索“如何指导小学生写书?”,找到相关网页3,630篇,但我看了许多篇,没有一篇真正谈这个话题的文章。难道指导学生写书真的不需要?难道这个话题是完全错误的?难道这件事不能很好地做下去,不值得做下去?这些问题看来值得我们思考。我也非常欢迎各位朋友一起来思考这件事,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因为我的心中一直认为,这种做法是非常好的,我坚信我的观点。当然要让这个观点成为教育教学行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这不是一句儿戏性语言。

9、写书将能给孩子人生中最伟大的成就感

一本书不是一日写成,是一个人用大量的心血写成的。人生就是那么几十年,一年写上一本,也不过几十本,当然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这种每年写一本的思维,这个人肯定是非常了不起的。当然从整个世界来看,这样的人是不多的。

今天,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后,把这个理念告诉学生后,虽然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一年都写上一本,假如一个班中能够有一个人这样,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了不起的贡献。所以,我们每位老师可以从这方面来引领学生,争取创造出班级中的这个一人。

写书不一定要公开式出版,因为公开出版那是有难度的,但学生们把自己每年的书装订起来,其实意义与公开出版是相似的。

这种成就走入每一个班级,要求我们每位老师有着这样的思维。大家一起行动,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结果。

当然,我也会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空宣传着这一方法的好处。

10、写书需要重复式的鼓励

其实“坚持”是一个习惯,而人人也都有坚持,对于写书式教学来说,更需要坚持。这种“坚持”我个人认为,需要重复式的鼓励。重复是一种幸福,特别是重复式鼓励。

孩子每写一篇,我们不要忙着看,我们给予孩子的就是鼓励,鼓励多了,与孩子在玩中的那种子选手鼓励,孩子怎么可能放弃写书的事?

所以,在研究这个问题上,重复式鼓励,也是我们必须用的,必须思考的。

何为重复式鼓励?重复式鼓励就是对学生每天的写,给予一种关爱式的、聊天式的、清晰成长式的思维,而这种鼓励决不是表扬,不是虚假式的夸赞。

11、写书能够解决现在的读写不平衡问题

现在的习作中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会读书,读了很多书的学生却不怎么会写文章,写的文章让老师不满意。针对这种现象,我个人认为:一是我们老师应该把习作的要求降到课程标准中来,二是用写书的方式可以解决。因为在读书时,我们缺少着这些书是怎么写的引导。我个人认为这种引导非常重要。这种引导能够唤醒学生的习作意识,能够给学生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12、同题成书的教学思考

什么是同题成书?就是每次学生写同题作文,把全班学生的习作结集成书的教学思想。这是多年以来,我们许多老师没有做的事。其实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早已经习惯了批一本本作文,批完以后,讲评一下,就结束了。其实,我们再做一件事,习作肯定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这一步就是那么简单,把学生再次修改的文章续集成书。

对于条件好的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打印下来。一次习作,每篇三四百字,全班40多人,这本小书一万五六千字,印成每人一本收藏起来非常有意思。如果学校条件不成熟,可以把每次学生的习作让学生重新抄写一下,老师装订好放在班级里也行。我们不要认为这是增加学生负担的做法,实践表明,学生乐于做这件事。这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3、写书是非常好玩的习作

写书,让学生感觉到写书的轻松。父母的出行可以入文,父母的吵架可以入文,妈妈打麻将可以入文,妈妈对奶奶的爱可以入文,爸爸的成长历程可以入文,听妈妈讲述自己的一个个故事可以入文,家里的那只小狗可以入文,家里的那车可以入文,吃啃德鸡可以入文,与爸爸的争吵可以入文……

我一边读着学生的书,一边想着,在把这一切与学生聊时,他们懂得了写书其实真的好玩。

二、以过去课文作为习作的由头

孩子在整个小学阶段,其实背诵了许多课文,但随着年级的增高,过去的文章自然而然的放弃了。张庆老师说,积累非常重要,特别是积累词语及有关文章,不要以为它们没有用,不知哪片云彩会下雨。其实我们在教学本年级时,翻翻学习已经学得的文章,抽其部分文章把其作为习作训练的由头,学生自然会感觉到习作原来如此简单。我想,在学生所背诵积累的东西还没有完全主动下雨的时候,我们来点人工降雨,也是一种美。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以前所学的文章,给学生一次人工降雨的美,让他们感受到写作原来真的很简单。

其实,我们在研究整套苏教版语文教材,也会发现好多文章其实是非常好的。好的文章低年级学生读有着低年级孩子的收获,中年级学生来读,收获肯定于低年级学生有不同。这也许就是美文的真正价值所在。如果我们把这些美文,教完了也就结束了。语文的功能其实也就自然缩小了,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所以,我个人认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熟知全套教材,这样就能在孩子整个小学阶段的习作上运筹帷幄。

比如,苏教版的第一篇课文是《人有两个宝》(人与人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苏教版用这首陶行知的诗开课文之篇,我觉得用意非常好,其实这是告诉师生学生学习任何课文都不要忘记使用双手与大脑,因为使用好了双手与大脑才能有创造。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个学期,我在四年三个班进行实验,没有一个学生能够想起第一课文是什么?(我是用你们还记得学的第一课文是什么吗?其实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我没有变化角度问,因为用个的确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诱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当我背诵给学生听时,他们恍然大悟。我继续问:“你们已经四年级了,学了这么多文章,也做过许多事。双手与大脑都用过,我想请大家想一想,自己这三四年年来,是怎么运用自己的大脑的,是怎么运用自己的双手的,是怎么运用自己的眼睛的,是怎么运用自己的耳朵的,是怎么运用自己的嘴巴的?……请你们分别以运用自己的大脑、双手、眼睛、脚、耳朵、嘴巴等写写自己的创造。”一个星期下来,每位学生都交来了六篇文章,欣赏着他们的创造,感觉到重新用用过去所学,真的有着许多习作的话题。

再比如,我以《七颗钻石》为由头进行了又一次习作教学实践,效果非常好!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大熊星座传说文章,文章本身很美。我为什么要用这个三年级下册的文章来引导学生习作呢?问题就在于这篇文章中有个“星座”两字,问题就在于,每个同学都知道自己的星座。那每位同学是否知道自己星座的故事?我与三个班部分同学有过交流,没有一个同学能讲述自己星座的传说故事。而我上网一查,88个星座有66个有美丽的传说。我把这66篇传说故事下载,有的故事很长,有的故事很短,总之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星座写起文章来。“列夫·托尔斯泰就能写,你们也能写。如果自己只知道自己星座,不能永远记住自己的这个星座的传说故事,那肯定也是非常丢人出丑的事哟!”我用这句话激励学生。学生读着我发给他们的简短的传说故事,想着列夫·托尔斯泰是怎么写的,你别说,他们很快交出了一份让自己非常满意的答案。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终身记住这次习作;我相信,他们同样能够终身记住《七颗钻石》这篇文章。

适合学生如此习作的已经学过的文章太多了,只要我们有这个心思,全班同学一定会有兴趣地写起来。

三、创立流水帐体让学生大胆地写

下面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两篇日记,从这两篇日记中,我读到了真实。

194547

早晨起来,吃过早点,进城去,想买一个面包。走了几家面包店,都没有。后来终于在拥挤之余在一家买到了。天空里盘旋着英美的侦察机。吃过午饭,又来了警报,就出去向那Pilzkeller(培植蘑菇的山洞)跑……一直等到5点多,觉得不会再有什么事情了,才慢慢回家。刚坐下不久,就听到飞机声,赶快向楼下跑,终于跑到那Pilzkeller。仍然是一批批炸弹向城里丢。我们所怕的Grossangriff(大攻击)终于来了。好久以后,外面静下来。我们出来,看到西城车站一带大火,浓烟直升入天空。8点前回到家来。吃过晚饭,在黑暗里坐了半天,心里极度不安,像热锅上的蚂蚁,终于还是带了东西,上山到那Pilzkeller去。

194548

Keller里非常冷,围了毯子,坐在那里,只是睡不着。我心里很奇怪,为什么有这样许多人在里面,而且接二连三地往里挤。后来听说,党部已经布告,妇孺都要离开哥廷根。我心里一惊,当然更不会再睡着了。好歹盼到天明,仓促回家吃了点东西,往Keller里搬了一批书,又回去。远处炮声响得厉害。Keller里已经乱成一团。有的说,德国军队要守哥城;有的说,哥城预备投降。蓦地城里响起了五分钟长的警笛,我心里又一惊,自己的命运同哥城的命运,就要在短期内决定了,炮声也觉得挨近了。Keller前面仓皇跑着德国打散的军队。隔了好久,外面忽然静下来。有的人出去看,已经看到美国坦克车。里面更乱了,谁都不敢出来,怕美国兵开枪。结果我同一位德国太太出来,找到一个美国兵,告诉他这情形。回去通知大家,才陆续出来。我心里很高兴,自己不能制止自己了,跑到一个坦克车前面,同美国兵聊起来。我忘记了这还是战争状态,炮口对着我。回到家已经3点了。……不久以纲带了太太同小孩子来。他们的房子被美国兵占据了。同他们谈了谈,心里乱成一团,又快乐,又兴奋,说不出应该怎么样。哥廷根就这样被解放了。

国学大师都能记流水帐,为什么我们学生就不能记?看看许多作家的随笔,例如孙犁,似乎不少是写流水账,却又那么充满真情实感,平淡中透出精彩,孙犁就是这样。由此,我想起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位经济学家从一对夫妻那里花几十万元买来几十本流水帐。这对夫妻从建国那天起每天记录下了自己所买的菜,自己的收入与支出等。就是这个流水帐使得这位经济学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制定出了非常科学的数据,据说我们每年GDP的增长在7%-8%的确定,就是根据这几十本流水帐。因为坚持几十年如一日记流水帐的人十几亿人口并不多。

我从小学开始,我的语文老师与许多语文老师一样是反对我们写流水帐的。所以,我们不敢写,只有按照老师提供的写作形式来写作。我想学生害怕写作,与这一点也是相关的。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认识。孩子记下来,真实的记下了,就非常好,我们不要指责,如果孩子们能每天记了,小学阶段每天坚持了,一定也会爱上写作。

四、以“我”为中心全面解读,激发习作兴趣

这个学期,我在研究有关写作理论及有关文学著作上,我越来越感觉,写作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字“我”。孩子认识“我”,学生会使用“我”,孩子会创造着“我”,孩子会有着“勤劳”的“我”,孩子们就会拥有写作素养。我本学期的习作与写话引导全部是从“我”开始。而这一点,我也是得益于对苏教版国标版中话题作文的设计。我已经有了全套苏教版国标本教材,虽然五六年级的是送审本,但从整个的编写体系来看,都是从“我”出发而引导学生习作的。而这一点,我们过去没有重视这一点,没有从放大“我”的角度去做,所以,教学中学生感觉到写作的累,感觉到写作的无奈,感觉到写作真的没有意思。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写作上特别强调孩子的需要。其实这种需要属于“我”。因此,在习作训练中,我们充分地让学生去思考“我”,放大“我”,最终,我们就能够找到“我”的存在,“我”的乐趣,当然写作的灵感也就从此而出现。

比如三上的七次习作:

第一次: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学习写作文了。写作文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写什么呢?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打电脑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

[读这段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写文章其实是简单的,从“我”开始就行了。]

第二次:一天,杜小虎对着镜子给自己画像。画好了,又写了篇作文,题目是《我的自画像》,接下来就是这篇文章。文后的引导文为:看了杜小虎的自画像和作文,你们是不是也动心了?大家也给自己画一张像,画好以后,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然后写一篇作文……

[我想,这次习作写“我”是非常明显的,每位师生都可以看得到]

第三次:请仔细观察上面这幅图。请你在图中添上几种动物(画或贴都行),天上、地上、水中都可以添,然后给整幅图涂上颜色。看着这幅有你参加绘制的图画,心里一定很高兴吧?想不想把它写成一篇很有趣的作文?……

[孩子参与了,图中就会有孩子的东西,写图还是“我”]

第四次:秋天,天高云淡,凉爽宜人。请你走出校园,到公园里去,到田野去,观察迷人的秋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然后选择一处景色写下来。

[看似写景,没有“我”的参与,怎么能发现的景色?还是写“我”]

第五次:同学们对动物一定很感兴趣。请选取一种你喜欢的动物,为它设计一张名片。……

[为动物设计名片,那是因为“我”对这个动物感兴趣。同样写着“我”]

第六次:文具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学习伙伴,它们毫无怨言地为大家服务。这次作文,我们就来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看谁能把文具的特点和用途写清楚。

[写自己天天用的文具,喜欢的文具。同样是写“我”]

第七次:同学们从小就喜欢玩具,尤其是动物玩具。不少人还一边摆玩具,一边编故事呢……请把你喜爱的玩具带到学校里来,摆一摆,玩一玩,再编一个童话故事。先把故事大意讲给同学听,然后写下来……

[我的玩具,我来摆,我来玩,我来编,我来讲,最后我来写,真得离不开我]

其实我们对整个的苏教版的每一次习作进行分析,都能发现到“我”的存在,这个“我”应该让学生清醒地认识,让学生真的“参与”。因为没有“我”的真正参与,任何文章也写不好。

五、“全优式”写话、习作评价

只要孩子们写了,我的评价都是优。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欺骗学生。其实不是欺骗,而是对学生所作劳动的最基本的肯定。他们写了一句话,也比不写的强。当然学生还是存在差异的。如何体现出差异,如何缩短差异,那就是在优后加星,明明白白地让学生感觉到星的价值。

比如我为小学二年级上读写课。第一次写话,我说写二三行就行,学生全都笑了。他们五六分钟就写完了。我批改后全是优,他们非常开心。还说写话原来就这么简单。一节课,剩下的时间当然让他们自由支配,想玩我与他们一起玩,想说我与他们一起说,想读书我与他们一起读。第二次习作,我说小朋友们,看看能不能比上一次习作多一两行?小朋友们齐说“行”。第二次习作全班小朋友真得多了两行。第三次习作,小朋友们主动问我,这次要写几行?我说随你的便,想写几行就写几行吧。自由让他们真正有了自由。第三次写话,他们都过半页纸了。第四次习作就是半页多,第五次习作就要有一页了。当然那个星也就越加越多了。第六次习作,有几个小朋友居然写了两页多,我翻看后,就给他们写了五个星。他们开心极了,小朋友结果一下明白了“高老师喜欢人写多。”就这样,我带的三个班二年级的学生任何一次习作都能写上一页纸。写二三页纸的小朋友也逐渐增多。但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小朋友说累了,感觉到写作不高兴。

用“优加多个星”的方式,引领学生爱上习作,真的挺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