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文明大國國滅,留下文字長期沒有人看得懂,破解秘密居然藏身於大沙漠

 白力士 2018-11-25

北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繁榮的朝代之一。

歷史大師陳寅恪先生心悅誠服地稱:「華夏民族的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但是,北宋的開創,存在嚴重的先天不足。

五代十國時,後唐大將石敬塘為自保,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從此中原失去了華北屏障,門戶大開,心臟直接暴露在遼人的刀鋒之前。

在宋、遼爭鋒之際,党項羌族人李元昊憑藉父輩積累下來的基業,分文武、定兵制、立軍名創文字( 西夏文),先襲取吐蕃的瓜州、沙州、肅州,再向宋廷發動了三川口之戰、 好水川之戰、 麟府豐之戰、 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建立了強大的西夏帝國。

在長達百年的時間內,北宋王朝因此時時遭受來自契丹、西夏兩大帝國的威脅,從而北宋文明被人稱為「刀鋒下的文明」。

但是,在歷史風沙的勁刮和掩埋下,契丹和西夏相繼消失了。

連同他們一起消失的,還有他們創建下的文字。

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

說起來,西夏文曾在西夏王朝所統轄的今寧夏、甘肅、陝西北部、內蒙古南部等廣闊地帶盛行了約兩個世紀,元明兩朝仍有些許流傳,但在明朝之後黯然滅絕,以至今人要研究西夏文明只能根據清朝人從各種古籍中搜尋出來的成果,如《西夏紀事本末》、《西夏姓氏考》、《西夏祭祀》等等。

但是,這些都是來自西夏之外的「旁證」,真正要了解西夏文明,用西夏文字直接讀解西夏文獻。

西夏文字是從漢字改造而來,同樣橫平豎直、一撇一捺,但基本沒有一個與漢字相同,根本無從破解,留存於世的西夏文如同天書。那些出土於甘肅等地的西夏錢幣,沒有人能夠辨認上面的文字,包括數字,只好無奈將其統稱為「梵字錢」。

直到道光年間,出生於甘肅的清代學者張澍在家鄉一座名叫清應寺發現了一塊正面刻西夏字、反面刻漢字的石碑,兩下對比,才算是勉強能辨認少量西夏文字。

其實,類似的石刻文字北京居庸關的過街塔券洞裡也有,裡面刻的不止漢文和西夏文,還有梵、藏、八思巴、回鶻,共6種文字。此塔建於元代,到了清朝,已無人能夠通讀這6種文字。特別是西夏文,不但沒人認得,就連大學問家錢大昕還將之誤認為古代女真文字。

西夏文的破解,得從一個名叫波塔寧的俄國人說起。

波塔寧是俄國探險家,其曾在1884—1885年度的旅行報告中提到,在中國內蒙古腹地荒漠之中,有一座「被詛咒之城」,裡面應該埋有不計其數的寶藏,惜乎找不到嚮導,無法到達。

那個時候,全世界正興起了一場「中國熱」。各國探險家來到神秘而古老的中國,進行生物學、地理學、考古學等多方面的科研考察,同時,也從中國帶走了無數珍貴的文物。對於歐洲人來說,中國就像剛剛打開的一座寶庫,到處都埋著金銀財寶。

1907年秋俄軍上校、俄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科茲洛夫,受俄國皇家地理學會的委託,到中國的蒙古、四川考察。

科茲洛夫對科技性的考察沒什麼興趣,心裡念念不忘的就是波塔寧提到的「被詛咒之城」。

1908年3月,在漫天的風沙中,科茲洛夫帶領他的工作小組深入到了巴丹吉林沙漠。

他比他的前輩波塔寧幸運,從遊動的牧民口中,隱約打聽到了「被詛咒之城」的地址。

蒙古人對這座古城的蒙古語稱呼是「哈喇浩特」意為「黑城」。其實在這座古城成為廢墟之前,中國為其命名的「黑水城」。

黑水城位於額濟納河下游北岸的荒漠上,現在的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旗政府所在地——達來庫布鎮東南方向25公里。

在中國史籍中,這裡最早叫弱水流沙,因為匈奴人在這裡遊牧,它的名字逐漸演化成了居延。在匈奴語裡,「居延」的意思是「天」。

大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大破匈奴後漢朝曾在這裡屯兵戍邊,打通了河西走廊,創造了居延地區燦爛的漢文明。

公元1038年,党項族建立的西夏國在這裡設立「威福軍司」,稱之為「額濟納」(在中國古書中也曾被寫成「亦集乃」),這是居延文明的又一次高潮。

党項人語言發音的「額濟納」,翻譯成漢語就是「黑水」,意即為「黑水城」。

1226年,成吉思汗蒙古軍第四次南征攻破黑城,1286年元世祖在此設「亦集乃路總管府」,這裡成為中原到漠北的交通樞紐。1372年,明朝征西將軍馮勝攻破黑城後明朝隨即放棄了這一地區。

科茲洛夫經過艱苦的尋訪,終於闖入了這座在塵封的歷史裡沉睡了的近700年的古城,掘獲了很多文獻和文物,其中包括很多佛教文物,如佛像畫、塑像、書籍和硬幣等等。這些東西裝滿了10大箱,每箱10公斤。

由於食物和飲水有限,匆匆而返。

這之後,科茲洛夫又前後來了兩次,將城中所有物品席捲一空。

這些帶著掠奪性質的文物到達了聖彼得堡後,幾乎令整個世界都為之沸騰了,各國漢學家的注意力幾乎全部被它們所吸引了。

不過,僅僅是為這些文物整理一個大概的粗略目錄,俄國學者花費了大半個世紀也沒完成。

科茲洛夫在黑水城挖掘出的真正寶藏,是數以萬計的西夏文獻。

那是一整座完好的西夏文圖書館。

俄羅斯著名漢學家尹鳳閣在其中發現了夏漢合璧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後,興奮地說:「這本字典能幫助我們看懂700冊書。」

《番漢合時掌中珠》是西夏人骨勒茂才編寫的一部西夏文、漢文詞語對照集,刊於夏仁宗乾祐二十一年(公元1190年),是一部通俗的識字書,每一詞語以西夏、漢兩種文字分列四項,音義互注,檢索十分方便,懂漢語文不懂西夏語文的人、懂西夏語文不懂漢語文的人,都可通過此書學習對方語文,稱得上是「西夏、漢雙語詞典」。

獲得這件寶貝後,尹鳳閣據此發表了震動世界的《西夏語研究》。

西夏文明在這些獨特的文字符號中得以面世。黑水城西夏文書,也因此成為繼殷墟甲骨、敦煌遺書之後的中國第三大考古文獻發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