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不由自主地嚼咬舌头,称为啮舌。 啮舌与“弄舌”不同,弄舌是指舌在口中频频吐弄,发病时神志清楚,多发生于小儿;啮舌指自咬舌头,发病时神识昏糊,不论成人、小
儿,凡抽搐动风者均可发生。常人偶尔发生啮舌,不属病态,本篇不予讨论。 常见证候 热盛动风啮舌:自咬舌头,牙关紧急,高热抽搐,手足躁扰,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苔焦黑起刺,脉弦数。 风痰上扰啮舌: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两目上视,抽搐咬舌,甚则流出鲜血,小便失禁,旋即自行清醒,舌苔白腻,脉弦滑。 热盛动风啮舌与风痰上扰啮舌:两者都因风邪为患,皆可见抽搐动风之症。但热盛动风啮舌多见于温病极期,热极生风,上扰清空,横窜
经络,痉厥频作,伴见啮舌;风痰上扰啮舌多见于癫痫发作期,由于肝风挟痰,随气上逆,痰蒙清窍,风阳扰动,抽搐时常发生啮舌。二者鉴
别也不难:前者啮舌常伴高热神昏发狂等肝经热盛动风之症;后者啮舌常无热抽搐,且呈发作性,醒后一如常人。热盛动风啮舌治宜清热凉肝
熄风,方选羚羊钩藤汤;
羚羊钩藤汤 羚羊角4.5克(刨细丝,先30分钟) 霜桑叶6克 川贝12克(去心) 鲜生地15克 双钩藤9克(后下) 滁菊花9克(后下) 茯神木9克 生
白芍9克 生甘草2.4克 淡竹茹15克(先煎)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 7.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8.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羚角钩藤汤 (《通俗伤寒沦》) [组成] 羚角片钱半(4.5g)先煎 霜桑叶二钱(6g) 京川贝四钱(12g)去心 鲜生 地五钱(15g) 双钩藤三钱(9g)后人 滁菊花三钱(9g) 茯神木三钱(9g) 生白芍三钱 (9g) 生甘草八分(2。4g) 淡竹茹五钱(15g)鲜刮,与羚角先煎代水 [用法]水煎服。 [功用]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主治] 热盛动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凉肝熄风的代表方,临床以高热、抽搐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绛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兼腑实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 凉开止痉;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喉间痰壅者,加鲜竹 沥、生姜汁、天竺黄等以清热涤痰;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 滋补津液。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3。本方现代常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 外、妊娠子痫等属肝热生风或肝阳化风者;对风湿性脑膜脑炎、急性菌痢合并脑病、重 症肺炎伴中毒性脑病、面肌痉挛、癔病等引起的抽搐或痉厥辨证为热盛或阳亢风动者, 亦有良好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