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筋经:第十一势打躬击鼓

 道2和 2018-11-25

按:此套易筋经是来自于内功图说,结合了流传下来的易筋经、洗髓经和八段锦而编制的一套养生保健功法,其练功方法广为气功、武术、医疗所采用,身心并练,内外兼修而能够达到锻炼身体、増力壮骨、祛病延年的目的。目前流传的易筋经虽然版本众多,但核心动作大同小异,且其中精神并无二致,所以对此不用太过于纠结与怀疑,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重要的是循序渐进,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无论做学问还是练功夫皆当如此。




易筋经第十一势打躬击鼓



【原文】


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

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

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

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析义】


打躬击鼓打躬,弯腰鞠躬;击鼓,鸣天鼓,即用手指轻击玉枕关。本势是模仿弯腰击鼓的姿势。




原文析义:两手手指交叉,一起抱住脑后枕部,弯腰鞠躬至两膝前方;头低伸至两大腿之间,微微闭嘴,牙齿紧咬,两手掌按住耳,闭塞听力,调匀气息,宁心内闲,舌尖紧抵上颚,用力在两肘臂。



【习练步骤】


1.预备式

身体站立,全身放松。

头如顶物,目视前方,

沉肩垂肘,含胸拔背;

收腹直腰,并步直立;

面容端正,呼吸平和;

精神内守,心境坦然。

(其余各势的预备式与此相同)




2.马步抱枕

左脚向左跨一大步,比肩稍宽;

双手仰掌外展,上举至头,掌心相对,同时屈膝下蹲,呈马步势;

十指交叉相握,屈肘缓缓下落,双手抱于头项部,与项相争,双目前视。




双手掌抱紧枕部,两肘向后充分外展,与项争力,双目前视


3.弯腰直膝

慢慢向前俯腰,同时伸直下肢;

双手用力抱于枕后,头低伸至胯下,足跟不离地,双目后视。




4.击鸣天鼓

双手慢慢分开,分别掌心掩住耳郭,四指按于枕骨(玉枕处);

食指从中指滑落,弹击天鼓,耳内可闻及咚咚声响,共击24次。



掌心掩住耳郭,四指按于枕骨;闭塞听力,宁心内闲;食指从中指滑落,弹击天鼓,不紧不慢,耳内可闻及咚咚声响,静听鸣鼓声;共击24次



(玉枕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约平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


5.收势

先深吸气,随势伸直腰部;

再缓缓呼气。双手同时从枕部变掌心向下,从两侧下落;

收回左脚,并步直立。





【动作要领】


  1. 双手掌抱紧枕部,两肘向后充分外展,与项争力。

  2. 俯腰时,头尽量低伸胯下,下肢伸直精华,足勿离地,切勿屏气。

  3. 按住双耳,闭塞听力,宁心内闲,静听鸣鼓声。

  4. 单练击鸣天鼓势24次,不紧不慢(数呼吸可练3~9个呼吸甚至更长,根据各人情况,一般初学动作之时可每一个动作练三个呼吸,形体放松,呼吸自然,均匀流畅,不喘不滞,切勿过分追求呼吸的深长和细柔。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动作可逐渐与呼吸配合)

  5. 锻炼时开始可以平静呼吸,逐渐放松情绪,排除杂念,精神集中,运用一些入静的方法,能够使得呼吸绵绵深长,若有若无,达到一种机体状若虚架,轻松漂浮,头脑清晰愉快,静若止水的高级入静状态。不过要注意的是入静一般是在对功法掌握较好,练功质量较高的情况下出现,并且往往随着功夫的进展而步步深入。详见下面的相关链接中。



【习练功用】


  1. 重点锻炼颈项肌肉、上肢各肌群、胸大肌、肋间肌、背阔肌、腰背肌和下肢后侧诸肌群等,增强臂力、腰力、腿力。

  2. 醒脑明目,益聪固肾。对头昏头晕、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失眠乏力等病症有较好的效果。

  3. 高血压、肺气肿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等患者慎练。

  4. 注意本套易筋经属于一种动功与静功、内功与外功相结合的功法,内外结合,动静相兼,刚柔并济,形神若一,有内外兼练的效果。要求外动内静,“动则练外,外练筋骨皮”,古代练功家常说,强身莫善于习动,一身动则一身强,练习动功可达到强健筋骨的作用;“静则练内,内练一口气”,这也是练功与一般的体育锻炼最大的不同,因此气息精神的调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调息定神有助于精神的宁静和体内气息的调节,久而增气增智。





相关链接

【视频】易筋经一到六势汇总

易筋经:第七势九鬼拔马刀

易筋经:第八势三盘落地

易筋经:第九势青龙探爪

易筋经:第十势饿虎扑食

入静(一)

入静(二)

六妙法门之次第相生六妙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