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3.舌不知味

 学中医书馆 2018-11-25

舌不知味是指舌头尝不出饮食滋味而言,一般无口感异常,此又有别于口淡无味症状。
  木舌亦可出现舌不知味,但患者尚有舌肿木硬,不能转动,言语謇涩,与单纯的舌不知味有别。
  、
  常见证候  
  心血虚舌不知味:舌不知味,心悸不宁,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舌质淡,脉细弱。
  痰迷心窍舌不知味:舌不知味,脘闷作呕,喉有痰声,神志痴呆,甚则昏不知人,舌苔白腻。
  误食中毒舌不知味:舌不知味,舌头发麻,恶心呕吐,脘腹绞痛等。
  
  心血虚舌不知味:多因久病耗损阴血,或失血过多,新血不生而致心血亏虚,血不能营养于舌而发病。其特点为舌不知味,并见心神失养

和血虚的症状。心神失养症状有心悸不宁,失眠多梦,健忘等,血虚症状有眩晕,面色淡白无华,口唇色淡。舌质淡白,脉细弱。治宜养血安

神,方用 养心汤 、 归脾汤 等。

养心汤
炙黄芪5克 茯苓5克 茯神5克 半夏曲5克 炒酸枣仁3克 当归5克 柏子仁2克 川芎5克 炙远志2克 五味子2克 
人参2克 肉桂2克 炙甘草4克

归脾汤
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
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归  脾  汤
    ,  (《正体类要》卷下)    .
    [异名]  归脾散(《古今医鉴》卷8)、加味归脾汤(《古今医鉴》卷u)、归脾饮(《痘
学真传》卷7)、归脾养营汤(《疡科心得集》卷上)。
    [组成]  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炒  龙眼肉  远志  酸枣仁炒各一钱(各3g)
木香五分(].5g)  甘草炙三分(1g)  人参一钱(3g)
    [用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
淡,苔薄白,脉细弱0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
舌淡,脉细弱。
   [临床运用]    .
    1.证治要点  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不足的常用方,临床运用时应以心悸失眠,体
倦食少,便血及崩漏,舌淡,脉细弱为使用要点。
    2.加减法  崩漏下血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
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3.本方现代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证者。

    [验案举例]
    1.心悸怔忡  《南雅堂医案》:用心过度,阴血必受损耗,怔忡健忘,皆心血不足
之故,生血者心,统血者脾,当握要以图之。归脾汤。
    《续名医类案》卷27:马元仪治一人患心悸症,肢体倦怠,或以阴虚治之不效。诊
其脉浮虚无力,盖得之焦劳思虑伤心也。心之下脾位,脾受心病,郁而生涎,精液不
生,清阳不布,故四肢无气以动而倦怠也。法宜大补心脾,乃与归脾汤二十剂,即以此
方作丸,服之痊愈。
    2。心痛  《南雅堂医案》:诊得脉细小,右寸涩,心下悸,痛甚喜按,得食少愈,
大小便俱见清利,系虚痛之候,用归脾汤加石菖蒲治之。
    《脉诀汇辨》:邑宰章生公,南都应试,时八月初五日,心脾痛甚,食饮皆废。诊其
两寸,涩而无力,与大剂归脾汤加人参三钱、官桂二钱,煎服之。不逾时痛减,续进一
剂,痛竟止。
    3.失眠  《中医杂志》(1955,2:30):某男,41岁。曾患肺结核及肋膜炎。现因工
作繁重,思虑过度以致夜间只能睡一二小时,身体疲倦,记忆力减退,食欲不佳,经常
头痛眩晕。查体格中等,稍赢瘦,颜色苍白,脉搏稍弱。投与归脾汤,重用酸枣仁四
钱,连服三剂,诸症好转。
    《内蒙古中医药》(1984,1:44):刘某,女,51岁。平素多忧多虑,起初入睡困
难,多梦易醒,反复发作,遂致彻夜不能入睡,随之月经失调,淋漓不断已二年。近日
面浮,午后潮热,双下肢浮肿,面色白黄无华,舌体胖,苔白中厚,脉象双寸关大而无
力,尺脉沉弱。此证系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脾虚血失统摄,治当健脾益气,
养心宁神,归脾汤去当归,加真珠母15g,白芍12g,水煎,服6剂。服药后自觉症状
稍有减轻,继用上方加味,后服归脾丸调养而愈。
    4.痿证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4:62):某男,17岁。因下肢肌肉活动无力,
双手指不能伸握20天就诊。症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给予归脾汤加伸筋草30g、活血藤30g治疗。服6剂后,双手指已恢复正常,又给归脾
丸1盒以巩固疗效。
    5.便血  《清代名医医案大全.曹仁伯医案》:便血之前,先见盗汗,盗汗之来,由
于寒热,寒热虽已,而盗汗便血之证不除,脉小而数,气阴两虚之病也。归脾汤去桂
圆,加丹皮、山栀、地榆、桑叶。
    6。紫癜  《北京中医》(1953,5:13):某女,23岁。素无其他疾患,惟月经有时不
调。1950年秋即觉心动悸,胃纳不佳,关节酸痛,精神疲倦,下肢皮肤时常出血,有
紫斑点,乃住院,以西药治疗4个月病况无甚转变。现面色苍白,委靡倦怠,月经不
调,食欲不佳,声低微,心动悸,四肢无力,睡眠不佳、关节酸痛,下肢有紫斑点如环
状,大小不一,躯干及上肢较少。乃处以归脾汤作煎剂,每日一服,诸症减轻,继续进
剂至3星期,诸症若失,已照常工作。
    7.项疽  《得心集医案》:黄荣青,项外结喉之间,忽生硬疽。延医调治,与疏风
化痰之剂,疽形渐长,按之坚而不痛,不寒不热,不痒不疼。由于思虑郁结,营卫留
滞,以致气结不行,当进益气和营之药,不治而治也。连服归脾数十余剂,其核疽白化  而消。      
    8.崩漏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产后百脉空虚,气血俱伤,冲任不振,半丹血来
甚涌,所谓冲伤血崩是也。寒热,乳房作胀,五心烦热,诸虚迭见,日以益甚,脉来弦
数无神,先从太阴阳明主治,冀其胃开进食,诸虚可复,归脾汤去木香,加枸杞子。
    9.带下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4:60):马某,女,33岁。近一年来白带多,
蹲下时白带滴流而下,质清稀,无臭味。就诊时面色无华,全身无力,背寒肢麻,舌质
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断为脾气虚弱,寒湿带下,方用归脾汤治疗,3剂后,白带即
止。
    按语:案1、3为心脾气血两虚,心失所养而见心悸、失眠、怔忡,用本方益气补
血,养心安神而效。案5、6、8之血证均由脾虚血失统摄而致,亦以本方为主,或兼内
热而加清热凉血之品,或虑动血而去木香,皆获良效。案2心痛缘于气血虚损,心失所
养,故以归脾汤化裁,其一加石菖蒲以开通心窍,其二重用人参再加肉桂大补气血之
虚,药证相合,收效甚捷。案4因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而致肢体痿软不用;案7因气血
不足,营卫涩滞,气结不行而成项疽;案9由脾气虚弱,湿浊下注而发为带下,虽然见
症不一,但均属气血两虚之证,故以归脾汤补益气血,健脾助运,扶正培本而取效。
    [临床报道]
    1.消化性溃疡  用本方重用木香,治疗消化性溃疡10例,3例1天痛止;6例均
在3天内痛止;1例10天痛减。一般服药2—3天精神开始好转,面色逐渐红润,脉渐
有力,血便渐止。观察2年以上均未见复发。    .
    2.神经衰弱  用归脾丸治疗神经衰弱100例。结果:显效工9例,改善72例,无效
9例。临床实践表明,归脾丸对病程短、病情轻者疗效好。对各种抑郁、倦怠、催眠状
态及工作能力低下的病例疗效好;对机体处于兴奋状态,如好急躁、易怒的病例,则效
果不满意。用药时间一般需2—4月,用药总量1000—2000g,但对病程短、病情轻者,
剂量可酌减。
    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以本方为主治疗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5
例,其中病程1—3年者29例,4—6年者6例。结果:完全缓解(血小板计数大于10
万/M3,出血已止,临床症状消失)15例;基本缓解(血小板计数8—10万/mm3,
出血已止,临床症状基本消失)10例;进步(血小板计数比原来上升2万以上,出血部
分停止,临床症状部分消失)9例;无效(血小板计数未增高,出血未止,临床症状未
消失)1例;总有效率97.2%。
    4.血吸虫病兼心脏杂音  对于血吸虫病兼有心脏杂音者,以西药锑剂为主,同时
以归脾丸辅助治疗。结果84例中,一级杂音55例,用药后杂音消失20例,不变者35
例;二级杂音24例,用药后杂音消失1例,改善8例,不变15例;三级杂音5例,用
药后改善3例,不变2例。当心脏杂音改善或消失后,可进行锑剂治疗血吸虫病L43。
    5.更年期综合征  应用本方去龙眼肉,加白芍lOg,煅龙牡各15g为基本方,治疗
更年期综合征18例,面赤者加地骨皮或粉丹皮lOg;情绪不稳,易激动者加浮小麦
30g;水肿者加茯苓皮6g。结果治愈13例,好转5例L5j。
    6.崩漏  用本方加减治疗中年崩漏46例,结果:痊愈(流血停止,1年内未复发)
31例;显效(流血停止,半年内未复发)6例;好转(流血减少,或短期停止,不久又
复发)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3%。本组病例最少服药5剂,最多35剂,大
多为10--20剂L6,。另治疗崩漏20例,其中u例属脾虚型,用本方治疗皆获痊愈。一
般服药3—9剂出血全部停止,兼症逐步消失。有1例出血已3个月之久,用本方3剂
后症状减轻,出血减少,服至12剂获愈l”。
    7.视疲劳  用归脾汤并结合全身及眼部的不同证候加减,治疗视疲劳39例。疗效
评定标准:持续用视力半小时以上,无视疲劳出现,停药后观察半年以上无复发者为治
愈;持续用视力半小时以上,出现较前减轻的视疲劳者为显效;视疲劳不同程度减轻者
为有效。结果治愈17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7例,服药9—53剂。多数20
剂左右(8)。
    8.脑外伤后综合征  用本方加减治脑外伤后遗综合征88例,均为脑震荡、脑挫伤
等闭合性颅脑损伤,治疗后仍有头痛、头晕、昏胀、健忘、失眠、耳鸣、注意力不集
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苔白脉细等症状者。以本方治疗后,痊愈41例(45。5%),
显效30例(34%),好转17例(20.5%)。多数病例服药在30剂以下L9)。
    9.慢性苯中毒  用本方治疗慢性苯中毒27例,气虚发热,月经不调者重用黄芪
30g;月经淋漓者加阿胶、女贞子、旱莲草;舌有瘀点加丹参、泽兰。结果痊愈6例,好转21例[10j。

  痰迷心窍舌不知味:外感湿浊之邪,困阻中焦,酝酿为痰上壅心窍;或内生杂病,影响肺脾肾功能,湿浊痰饮滋生,蒙闭心窍,神志失常

而发病。以舌不知味,神志异常,喉有痰声,舌苔白腻为辨证依据。治宜化痰开窍,若外感湿邪秽浊之气者,用 玉枢丹 ,内伤杂病者可用 涤

痰汤 。

涤  痰  汤
    (《奇效良方》卷1)
    [异名]  涤痰散(《兰台轨范》卷2)。
    [组成]  南星姜制  半夏汤洗七次各二钱半(各7.5g)  枳实麸炒  茯苓去皮各二钱
(各6g)  橘红一钱半(4.5g)  石菖蒲  人参各一钱(各3g)  竹茹七分(2g)  甘草
半钱(2g)
    [用法]  上作一服。水二盅,加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后服(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用]  涤痰开窍。
  ‘[主治]  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中风痰迷心窍,以舌强不能言为证治要点。    /
    2.加减法  若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者,为痰郁化热,内陷心包,可
加黄连、天竺黄,以清热化痰;若舌质紫暗,为内有瘀血,可酌加丹参、桃仁、丹皮
等,以活血化瘀通络。
    3.癫痫、眩晕病等属痰迷心窍,以舌强不能言为主者,均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使用注意]  凡风邪直中经络或虚风内动等所致之舌强不能言,均非本方所宜。
  [验案举例]
    1.癫痫  《湖南中医杂志》(1985,4:17):某男,21岁。患者痫证反复发作12年,
常因劳倦或精神刺激而诱发,近日发作频繁。发病前自感头晕头痛,胸闷心慌,而后突
然昏倒,且有惊叫,两目上视,口角流涎,喉间痰鸣,牙关紧咬,肢体僵直,持续3—
5分钟。观其反应迟钝,面色泛白,舌胖苔白,脉沉而弦滑。方用涤痰汤加减:法夏
12g,陈皮lOg,云苓15g,南星lOg,枳实lOg,石菖蒲6g,制白附lOg,丹参15g,郁
金5g,柴胡6g,胆草6g,生麦芽20g,甘草5g,生姜lOg。水煎服,6剂。药后20日
发作1次,醒后比以往轻松,但自觉火气上逆。于前方去生姜,加竹茹lOg,嘱再服6
剂。后又调服肋剂,恢复健康。
    按语:本证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由惊恐或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气血不
足,劳累过度,伤及肝脾心肾,产生痰湿瘀结,痰涎内壅,致使心窍被蒙,心包经脉阻
闭,呈现神志暂时性失调之症。故用涤痰汤加减以豁痰开窍祛瘀,收效甚佳。
    2。狂犬病后遗症  《湖南中医杂志》(1985,4:17):某男,23岁。于1977年3月
下旬被犬咬伤,当时已按狂犬病作预防处理,未见异常。同年5月上旬突发高热,经对
症治疗热退,且无其他反应。至同年8月,出现中毒性神经症状,表现昏迷,狂妄,恐
水,怕风,惊惕,幻觉,即住院治疗,症状消失出院。次年8月其症复发,症见神情恐
惧,时或昏不知人,或烦躁易怒,二便有时失禁等,经治疗有好转。现症:反应迟钝,
有幻觉感,记忆力差,唾涎沫,食纳差,二便不调。苔白,脉沉弦。诊为狂犬病后遗
症。治以涤痰逐瘀,醒脑清神。方用涤痰汤加减:法夏15g,茯苓12g,陈皮lOg,胆
星lOg,竹茹lOg,枳实lOg,石菖蒲6g,丹参15g,丹皮lOg,桃仁6g,当归lOg,西
党参16g,碧玉散20g。6剂。药后症情有明显好转,按原方加白芍lOg,再进5剂。三
诊:症状十除其八,于前方去桃仁、丹皮,加枣仁、杜仲各lOg,又进10剂。经服药
20余剂,诸症消失,现一切正常。
    按语:祖国医学早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的《左传》中有“逐瘈狗”(即疯狗)的记
载,故有“痪狗病”之名。临床表现有狂躁和恐水等主要症状,故又称“恐水病”。清
代张锡纯在论治疯犬伤方中说:“俗传冬令蛇藏土洞,……迨至春日出蛰,口吐所衔之
物,犬嗅之即成疯犬……”。本病乃狂犬病毒深伏,损害心脑肝肾,致使血中痰瘀滞留,
清浊相干,气血被阻,扰乱神明。故从“痰瘀同治”而获全效。
    3.病毒性脑炎  《四川中医》(1989,4:27):某男,44岁。患者头痛呕吐,神志欠
清5日,经某院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用西药治疗不效,即来求治。症见:神志欠

清,闭目呻吟,频频呕吐,口臭,大便秘结,苔黄厚腻,脉弦滑数。体温38℃。白细
胞u.6×10。几,中性0.59,淋巴O.40,嗜酸性0.01。神经系统查:布氏征阳性,巴
克氏征弱阳性,膝反射亢进。眼底检查: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脑电图:中度弥散性改
变。拟涤痰汤加减。处方:茯苓、臭牡丹各15g,半夏、竹茹、枳实、石菖蒲、大黄各
10g,陈皮、胆星各6g,大青叶"30g,岗梅根50g。6剂,日服2剂。药尽呻吟止,便秘
除。原方去大黄,仍每日2剂。服14剂后,神志转清,呕吐止,体温及血象恢复正常,
仍有间歇性头痛。遂每日1剂,守方14剂,头痛除,唯觉头晕乏力,视物不清。上方
去臭牡丹、岗梅根,加党参15g,首乌20g,天麻10g,以益气养血,祛风定晕。服药
30剂,诸症平息,复查眼底及脑电图均恢复正常。改以补中益气丸合杞菊地黄丸善后。
半年后随访,工作生活如常。
    按语:此为痰热酿毒,蒙蔽清窍所致。故取涤痰汤祛痰化浊开窍外,加大剂大青
叶、臭牡丹、岗梅根之类,以达清热解毒之功。
    4.垂体腺瘤  《四川中医》(1989,4:27):某女,51岁。患头痛20余年,近10年
加重,以至夜不能寐。某医院CT扫描诊为垂体腺瘤。诊见:形体肥胖,头痛如刺,呻
吟不止,辗转不安,舌体胖大,苔黄白腻,脉沉滑。治以涤痰汤加减。处方:茯苓
15g,半夏、枳实、竹茹、石菖蒲各10g,陈皮6g,甘草、红花、地鳖虫、炮山甲各
5g,丹参30g。10剂后,头痛大减,夜能寐3—4小时。药已对证,效不更方,续服60
剂,头痛止,夜眠安,仅偶感头晕乏力。于上方去竹茹、地鳖虫,加黄芪15g,天麻
10g,以益气祛风止晕。进20剂,诸症悉除。再拟前方制成丸剂,服3个月后,体重减
轻15公斤多,复查叮:未发现蝶鞍内占位性病变。随访2年,未复发。
    按语:此因痰瘀致病,故在涤痰汤基础上,配人丹参、红花、地鳖虫、炮山甲等人
血通络,活血化瘀,攻坚破结,终使痼疾得以痊愈。
    5。咳嗽昏厥  《湖南中医杂志》  (1993,5:31):某男,60岁。咳嗽病史12年。3
年前开始出现剧烈咳嗽,后短暂意识丧失,四肢强直,肌肉痉挛,抽搐,目睛上视,面
肌抽搐,口唇紫绀,约半分钟后自行苏醒,抽搐停止,无任何后遗证,每年发作约2--
3次,三月前发作转频,2—3天发作一次,甚至1天1—2次,每次发作除剧咳外无任
何先兆,两个多月前曾因此而摔倒至左5—7肋骨折。检查:神志清楚,血压120/
90mmHg,脉搏110次份,桶状胸,双肺叩诊呈高清音,双下肺可闻及少许干鸣音。
胸片示慢支、肺气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脑电图示基本正常;血红蛋白120g几,
血脂正常;脑血流图示:左右椎底动脉供血不足;Valsalva试验阳性。现症见:咳嗽、
咳剧后昏厥同前,咯白稠痰,较少,气急,口淡食少,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屑痰
热上扰,肝风内动。治以清热化痰,开窍熄风,镇咳平喘。处方:枳实、竹茹、陈皮、
半夏、黄芩、胆南星、天麻、僵蚕、杏仁、前胡、苏子、茯苓各15g,甘草5g,菖蒲、
远志各10g,钩藤20g。水煎服4剂后,咳嗽后昏厥次数明显减少,咳嗽,气急减轻。
再进4剂,咳嗽后昏厥,抽搐消失,气急、咳嗽、咯痰较轻。以后曾因受凉咳嗽气急加
重,而未发现昏厥、抽搐,随访2月,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因多年咳嗽,损伤脾肺,脾失运化,肺失肃降,而生痰湿,久而化热。
患者年迈肝肾阴虚,阴虚不能维阳,有肝风内动之势,剧烈咳嗽,则肺气上逆,致气机
逆乱,升降失调,肝风挟痰热上窜,壅闭经络,阻塞心窍,出现昏厥、抽搐之症,投以

清热祛痰,熄风开窍,止咳平喘之剂。方用涤痰汤去人参、生姜,加远志、黄芩清热祛
痰,化浊开窍;天麻、钩藤、僵蚕平肝熄风,止痉;杏仁、苏子、前胡降肺气,止咳平
喘。令肺气肃降,则诸气调和,治气机逆乱之根,方药切中病机,故收良效。
    [临床报道]
    1.眩晕  以涤痰汤加减治疗眩晕病120例,方用:法夏lOg,茯苓15g,橘红6g,
枳壳12g,胆南星lOg,党参20g,菖蒲lOg,竹茹lOg,甘草5g,生姜3片。加减:伴
有水平眼球震颤者,加苍术、菊花;伴耳鸣、耳聋者,加首乌、菊花;伴腹泻者,加猪
苓、苍术;伴贫血者,加当归、川芎、黄芪,去菖蒲、胆南星;伴血小板减少者,加补
骨脂、巴戟天、阿胶珠,去菖蒲、竹茹、胆南星。另有45例因剧烈呕吐予以补液疗法。
主要取涤痰汤涤痰利窍,健脾祛湿。结果:治愈109例,占91%;好转11例,占
9%(u。
    2.中风早期  翟氏认为中风早期,本虚标实,标实为主,不宜妄效王氏补阳还五
汤之法,宜豁痰化浊,开窍通络为治,采用涤痰汤加减。方用:法半夏、胆南星、石菖
蒲、陈皮、僵蚕、木通各lOg,茯苓15g,白附子3g。每日1剂,文火水煎2次,温服
或鼻饲。7天为1疗程。治疗89例,显效67例,好转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
89.8%(x。
    3.失眠等  刘氏自1983年以来,运用涤痰汤治疗内科疑难杂症56例,疗效较好。
其中失眠22例,内耳眩晕症18例,哮喘16例。基本方为涤痰汤:陈皮、橘红、枳实、
茯苓、人参、菖蒲、竹茹、甘草、生姜。顽固性失眠,去人参、生姜,加远志、黄连、
知母以祛痰湿;心悸,加枣仁、合欢皮以安心神,解脾郁;内耳眩晕,去人参、竹茹、
生姜,加葛根、泽泻以升阳泻浊,加苍耳子以通窍祛风;哮喘,去人参、菖蒲、生姜,
加瓜蒌、百部、白前、杏仁、桔梗、桂枝;痰瘀互结者,加桃仁、丹参。治疗结果:顽
固性失眠有效率95。5%;内耳眩晕有效率100%;哮喘有效率为93。8%cx。
    4.有机磷中毒后遗症  采用涤痰汤为基本方,头痛头晕,苔黄腻,加天麻、天竺
黄、白芷;失眠心悸,加远志、酸枣仁、夜交藤;胸闷抑郁,加柴胡、瓜蒌、郁金;痰
热壅盛,加黄芩、僵蚕;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加藿香、木香、砂仁、白蔻仁;神疲倦
怠乏力,加黄芪、白术、桂枝;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血清谷草转氨酶高,加五味子、
丹参、虎杖;视物不清,加菊花、枸杞子。治疗50例,47例治愈,3例显效,乎均治
疗7.5天[4j。
    茯苓丸(治痰茯苓九)
    (《全生指迷方》,录自《是斋百一选方》卷5)
[异名]  茯苓丸(《妇人大全良方》卷3)、消痰茯苓丸(《仁斋直指方论》卷18)、指
迷茯苓丸(《玉机微义》卷4)、千金指迷丸(《医学入门》卷7)、世传茯苓丸(《证治准
绳.女科》卷2)、茯苓指迷丸(《不居集.上集》卷17)、指迷丸(《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
诀》卷41)。
    [组成]  茯苓一两(6g)  枳壳麸炒,去瓤半两(3g)  半夏二两(9g)  风化朴硝一
分(3g)
    [用法]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6g),以生姜
汤送下(现代用法:为末,姜汁糊丸,每服6g,姜汤或温开水送下)。
    [功用]  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主治]  痰停中脘,流于经络。两臂疼痛,手不能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
麻木,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等。
    [病机分析]  本方所治两臂疼痛,或四肢浮肿之证,乃痰停中脘,“滞于肠胃,流
于经络”(《徐大椿医书全集.杂病证治》卷2)所致。四肢禀气于脾,脾失运化,聚湿
生痰,痰饮流于四肢,则四肢疼痛,甚则浮肿。正如《是斋百一选方》卷5所论:“伏痰
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舌
苔白腻、脉沉细,乃湿痰内阻之征。    、
    [配伍意义]  本方主治痰停中脘,流于四肢之两臂疼痛诸症。治当燥湿行气,软坚
化痰。方以半夏燥湿化痰为君,以茯苓健脾渗湿化痰为臣,两者合用,既消已成之痰,
又杜生痰之源。佐以枳壳理气宽中,俾痰随气行,气顺则痰消;风化朴硝软坚润燥,使
结滞之伏痰消解而下泄。用生姜汁煮糊为丸,非但取其制半夏之毒,且可化痰散饮。诸
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之功,且作用较强,对其痰停中脘之证,用此方消痰润下,确有
“潜消默运”之效。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湿痰为病,以两臂疼痛,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用于臂痛或肢节肿痛,可加通络活血之品,如桑枝、地龙等;用治咳
嗽痰稠时,可酌加海蛤壳、瓜蒌等。
    3.慢性支气管炎,上肢血管性水肿等属湿痰者,可加减用之。
    [使用注意]  本方不仅化痰之力较强,且能攻下痰结,应中病即止,虚人慎用。
    [源流发展]  古今医书所载名茯苓丸者多达50余首。其中,凡属治痰之方,多伍
用半夏、茯苓、枳壳(或枳实)。《医心方》卷22引(/b品方》之茯苓丸,是文献记载
最早者。此方将参、苓、术、草等补气健脾之品与夏、枳祛痰行气之物相伍,确为后世
所尊崇的治痰当理脾之法。诸多治痰之剂,皆用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溯其组方之源,似出自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汤。是方虽主治呕、悸,但究其病因当属
痰饮为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宁心安神,对后世治痰诸方影响颇深。
本方即在此基础上,另人枳壳以增行气之力,使气顺则痰消;风化朴硝软坚润燥,以助
其消痰饮;用生姜自然汁糊丸,生姜汤调下。其后,二陈汤易枳壳而为陈皮,既助半夏
行气,又合茯苓渗湿健脾,遂成主治湿痰之基础方。然本方伍用芒硝治痰停中脘之证,
实为独具匠心。但其配伍之旨,仍不失仲师“甘遂半夏汤”之意。甘遂半夏汤主治
留饮,远较本方为重,故一者用甘遂,一者用风化朴硝,均属泻下之品,为治痰之典范。

  误食中毒舌不知味:病因为误食野菜或其它有毒之物,毒物损伤舌质或毒物入血攻心,心神被扰,舌无所主而致舌不知味。辨证要点:舌

不知味而有误食病史,尚有毒气入胃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胄痛等。治疗初起可用淡盐水催吐,继用生甘草合绿豆煎汤频服,并以生大黄、番

泻叶煎汁服泻下毒物,毒气攻心者可服 普济消毒饮 加减。

普济消毒饮
黄芩15克 黄连15克 人参3克 橘红6克 玄参6克 生甘草6克 连翘3克 板蓝根3克 马勃3克 牛蒡子3克 炒白僵蚕2克 升麻2克 柴胡6

克 桔梗6克 
1.临证若见表证明显,里热不重的,可酌减黄芩、黄连用量,加荆芥、防风、蝉蜕、桑叶等。
2.若表证已罢,邪从火化,里热较甚,可去柴胡、薄荷,加金银花、青黛等。
3.若里热盛而燥结者,加大黄、枳实、玄明粉。
4.肿硬难消者,加牡丹皮、贝母、赤芍、丝瓜络、夏枯草、橘皮等。
5.兼有睾丸炎者,加川楝子、龙胆草。
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饮子)
    (《东垣试效方》卷9)
    [异名]  普济消毒散(《瘟疫论》卷2)。
    [组成]  黄芩  黄连各半两(各15g)  人参三钱(3g)  橘红去白  玄参  生甘草各
二钱(各6g)  连翘  板蓝根  马勃  黍粘子各一钱(各3g)  白僵蚕炒  升麻各七分(各
2g)柴胡  桔梗各二钱(各6g)
    [用法]  上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蜜为丸,噙化之。
    [功用]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  大头瘟。憎寒发热,头面红肿掀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干口燥,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大头瘟的常用方剂,以头面红肿掀痛,憎寒发热,咽喉
不利,舌红苔黄,脉浮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原书谓:“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身,哎咀,如麻豆大,每服
秤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时时服之。食后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黄
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势甚者,宜砭刺之。”临证若见表证明显,里热不重的,
可酌减芩、连用量,加荆芥、防风、蝉蜕、桑叶等,以增强疏风散邪作用;若表证
已罢,邪从火化,里热较甚,可去柴胡、薄荷,加金银花、青黛等,加强清热解毒
之功;若里热盛而兼燥结者,加大黄、枳实、玄明粉以泻热通便;肿硬难消者,加
牡丹皮、贝母、赤芍、丝瓜络、夏枯草、橘皮等,以活血通络,理气化痰,消肿散
结;合并睾丸炎者加川楝子、龙胆草以清泻肝经实火。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颜面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颌下腺炎、头面
部蜂窝织炎及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病,辨证属于风热时毒者。
    [使用注意]  本方药物多苦寒辛散,阴虚者慎用。
   [验案举例]
    1.丹毒  《广西中医药》(1994,5:34):某女,29岁,1991年1月29日初诊。3天
前发热微恶寒,右侧面颊部皮肤忽然红赤高出正常皮面,境界清楚,迅速向周围蔓延,
间有大小不等之水疱,苔微黄,脉浮数。证属风热邪毒郁结头面肌肤。治宜疏风透表,
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马勃、玄参、桔梗各lOg,
板蓝根15g,升麻6g,薄荷6g,大青叶15g。连服3剂。3天后复诊,皮肤红赤大减,
皮损范围控制,水疱干瘪。上方再服2剂,基本治愈。    .
  2.流行性腮腺炎  《四川中医》(1990,5:24):某男,1天来发热(39—40℃),
两侧腮部先后漫肿,张口及咀嚼困难,伴口渴、恶心、呕吐、小便黄赤。舌质红,
苔黄腻,脉滑数。口腔内见腮腺管口红肿。证属热毒炽盛,蕴结少阳胆经。治宜清

热解毒,疏风散邪。药用:黄连6g,黄芩、牛蒡子、僵蚕、玄参、赤芍各9g,生
石膏90g,知母9g,夏枯草30g,板蓝根24g,柴胡2g。外敷如意金黄散。服药3
剂后,体温正常,头痛减轻,精神好转,能进少量饮食。腮部肿胀稍减,但仍坚
硬。证属热毒未散,治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上方去生石膏、知母,加海藻、昆
布各9g,生牡蛎15g。2剂后,头痛消失,饮食大增,腮肿已消。继服2剂,以巩
固疗效。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浙江中医杂志》(1985,1:14):某男,8岁,1982年8
月10日诊。9天前自觉颈部两侧疼痛,活动受限,动则痛甚,逐渐肿胀,伴呕吐纳呆,
体温多在39℃,小便深黄,轻咳咽痛,大便时干时稀,日1行。曾用青霉素、链霉素、
复方新诺明等,病情未见好转。两侧颈部弥散性肿胀处深部有核如鸡蛋,推之不移,并
可触及大小不等成串硬核,疼痛,扪之发热灼手,两侧腹股沟有10余粒无粘连硬核,
触痛。心肺正常,肝右肋缘下2cm,质软,有触痛及叩击痛,脾左肋缘下0.5cm。血
象:白细胞28000/mm3,中性26,淋巴14,变异淋巴60。肝功能:麝浊6,麝絮+,
谷丙转氨酶正常。证属风温热毒,壅滞少阳之络,治当清热解毒,理血消肿,方用普济
消毒饮加减:板蓝根、牡蛎(先人)各20g,连翘、夏枯草、神曲、延胡、牛蒡子、黄
芩、北柴胡各lOg,白芍12g,黄连、乳香、没药各6g。外用如意金黄散调醋外敷,日
1次。治疗6天,体温降至正常,颈部肿胀基本消退,脾未触及,肝回缩/cm,触痛不
显。前方去生牡蛎、乳香、没药、延胡、黄芩,加生地、陈皮、薏仁、茯苓、甘草,治
疗2周,颈部、腹股沟肿块消失,肝脾未触及。血象:细胞6700/mm3,分叶34,伊
红2,痊愈出院。
    4.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中国中医急症》(1994,2:74):某男,16岁。骤
起畏冷发热,头痛,乏力,腹胀不适,恶心,食欲不振3天,继而巩膜黄染,皮肤
出现黄疽,尿色加深,鼻衄不止,皮肤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一),
肝右肋下3a'n可扪及,质地光滑、有触痛,脾未触及,舌红苔黄,脉弦滑数。结合
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拟用普济消毒饮,重用升麻30g,加茵
陈30g。水煎服,日1剂。2剂后热退,衄止。1周后黄疸尽退,肝无触痛。肝功:
麝絮+,谷丙转氨酶60单位,守前方大黄减至lOg。续服5剂,诸症全消,食欲、
睡眠、二便均正常。再处上方,清热解毒药剂量各予减量,续服10余剂以巩固疗
效,后复查肝功均正常。
    按语:案1丹毒、案2流行性腮腺炎、案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部位虽有
头面、颈部之异,但均为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所致,故均以普济消
毒饮疏风透表,清热解毒,疗效显著。案4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中医辨证为湿热黄
疸,属于“阳黄”的范畴,在治疗上未采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常用方,盖因患者
有鼻衄不止,此热毒已人血分,故用普济消毒饮重用升麻30g,加茵陈30g。诸药相伍,
重剂顿服,故能力挫病势。
    [临床报道]
    1.流行性腮腺炎  以本方加减:银花、连翘、大力子、山栀、板蓝根、马勃、
蒲公英、桔梗,水煎服,每日l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00例,男性64例,女性
36例;以2—6岁者为最多,占64%,而2岁以下及10岁以上者较少见,年龄最
小者为8个月,最大者为12岁。结果4天内治愈者占77%以上,比一般病程缩短
3—5天,100例均恢复正常。另有报道治疗90例,其中风热在卫型21例,热毒
蕴结型69例。内服普济消毒饮煎液,外用如意金黄散或紫金锭用醋或香油调成糊
状敷腮部。结果:体温恢复正常最短1天,最长8天,平均2.8天。腮肿消退最短
2天,最长9天,平均3.7天。6天内消退计80例,占88.9%,本组全部治愈。
又有以本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57例,男34例,女23例,年龄除1例
为31岁,其余均为6—14岁。普剂消毒饮煎取600ml,分早、中、晚3次口服,
57例患者均治愈L3j。
  2.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以本方加减:双花15g,连翘9g,柴胡9g,葛根9g,板
蓝根12g,山豆根9g,马勃9g,桔梗9g,元参12g,生石膏30g,竹叶9g,甘草3g。水
煎服,6岁以下1天1剂,7岁以上2天3剂。每剂水煎至150ml,分2—3次服完。结
果,88%的病例在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随着体温下降,咽部脓性分泌物逐渐消失,血
象恢复正常L4j。
  3.风毒病  以本方加减治疗风毒病74例。处方:川黄连225g,胡黄连225g,
净银花450g,净连翘450g,京元参450g,生甘草150g,牛蒡子450g,板蓝根
450g,绿升麻225g,炒僵蚕225g,柴胡225g,陈皮225g,薄荷150g。共研细末,
白蜜为丸,每粒净重3g。轻型及中型病例,  日服3次,每次1粒。重型者加服1
次。3天为1疗程。共治疗74例。结果全部治愈,其中1疗程治愈52例,2疗程
治愈19例,3疗程治愈3例{53。
  4.丹毒  以本方加减治疗丹毒52例,痊愈41例(恶寒发热停止,局部红肿
消退,疼痛消失,血象正常);好转8例(局部红肿大部消退,但微有压痛);无效3例C6)。
  5.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以本方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82例,平均疗程3
天,治愈57例,症状消失,结膜下无明显点状或片状出血。有效24例,症状有明
显减轻,结膜下有少量点状或片状出血。无效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膜下仍有
点状或片状出血。
  6.小儿呼吸道感染高热  以本方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热35例,伴抽搐神
昏或惊跳者,加服紫雪散。计48小时内痊愈9例,49—72小时痊愈15例,73—96小
时痊愈6例,无效5例,平均退热时间为51。4小时。
  7.流行性出血热  以本方治疗435例发热期流行性出血热,并与435例西药
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以普济消毒饮煎服,童便100—150ml为引先服。随症加减:
体虚之人或病后参加重体力劳动者加人参9g;热厥者加服四逆散;热甚发斑、神
昏谵语者加黄柏、栀子各10g,石膏60g;重型病例1日4剂,徐徐服之。气血两
燔者,合用白虎汤加犀角磨汁服。寒厥灸神阙、关元、气海。对照组以西药处理。
治疗结果:①退热情况:治疗组在服药后一般徐徐退热,稳固下降,不再反复发
热,平均退热天数为2.5天。对照组在用氢化可的松时,体温立即下降,但在2至
4小时后大都复升;反复2—3次后甚或热仍不退;亦有猛降猛升,降至35℃以下,
又升至40℃以上。平均热退天数4.5天。治疗组退热平均天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
著差异(P<o.01)。②休克发生率:治疗组发生休克者127例(29%),越过低血
压期者121例(27.8%);对照组发生休克者143例(32%),越过低血压期者83
例<19%)。两者相比,休克发生率和低血压越期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
③少尿发生率:治疗组少尿发生率为42%,越过少尿期的有167例,少尿越期率
为38%;对照组少尿发生率为59%,越过少尿期的101例,少尿越期率为
23.2%,两组少尿发生率及越期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④多尿发生率:治
疗组与对照组发生多尿的病例分别为258例和276例,多尿发生率分别是59%和
60%。⑤总的病死率:治疗组和对照组总的病死率分别为8%、17。4%,两者相比
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L9j。
    8.病毒性心肌炎  以本方加减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48例,水煎服,每日1剂,
15天为1疗程。如见气虚加人参,阴虚加生地、阿胶,痰湿加法半夏、云茯苓,气滞
血瘀加红花、川芎,胸痛加蒲黄、五灵脂,阳虚加熟附片,浮肿加车前子、泽兰等。亡
阳脱证加服参附龙牡汤。注意休息,部分病例给氧、加用抗心律失常西药。结果治愈
16例,有效28例,无效4例。
    9.口腔急性感染  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化脓性冠周炎(22例)、牙周脓肿(18例)
及合并面部间隙感染(5例),共45例患者,年龄在10—68岁之间。水煎口服,每日
1—2剂,日服2—4次。结果治愈38例,显效4例,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95.6%,治疗时间平均为5天L1”。
    10.扁平疣  用本方加减治疗扁平疣患者185例,病程在3个月至5年之间。每日
1剂,水煎服,药渣再煎洗患部。结果治愈(丘疹完全消失,无斑痕色素沉着)181例,
占97.8%;好转(丘疹部分或完全消失,色素沉着未消退,经观察3—6个月仍不能恢
复肤色)4例,占2。2%。治愈的181例中,服药20~25剂而愈者26例,26—30剂而
愈者155例[’x。

  舌不知味多是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功能失调引起,因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之故。正如(灵枢.脉度)所言“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

能知五味矣”。但发病有虚实两端,虚则心血不足,舌体失养;实则痰浊蒙闭,心窍不通,心不主舌。此外,毒物损伤亦可致舌不知味。
  [文献别录]  (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