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臣心理博弈!曾国藩奏折写的巧妙,“明骂”咸丰,暗夺兵权

 书法心法 2018-11-25

曾国藩在咸丰二年七月开始回家丁忧守孝三年,尚未过数月,就被咸丰下旨召回“办团练”。满清中,汉臣获得兵权的先例极少,为何曾国藩可以在太平天国肆虐时从众朝臣中脱颖而出,并成功获得独立于八旗和绿营的兵权?这都要从这纸“批评皇帝”的奏折说起。

咸丰元年曾国藩任礼部侍郎,给咸丰皇帝写了一封“预防流弊”的奏折,粗略统计,全文共三千字,批评皇帝行为、用人、行政上有13处错误,而且言辞颇为激烈。大清朝堂之中,还没有人敢拿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对皇帝的行为大加批评指责,况且文气旺盛,尖刻峻利,简直把这个刚上任一年多的小皇帝贬低的一无是处。

这在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大清来说是极其“大逆不道”的事情,如奏章行文过程中对皇帝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等尺度把握稍微偏差,就会人头落地。当然,这虽是死罪,却也是曾国藩最聪明的地方,曾国藩向来善用性命和道德作为筹码,进行心理博弈。此番,他不但用这封奏折“骂了”皇上,还未日后夺得兵权打下坚实基础,因为在这封明面看起来匡正君王的奏折中,出现了不少对皇帝行政用人的心理暗示!

曾国藩的奏折写的非常精彩,包括对咸丰皇帝性格的拿捏,心理的暗示,道德匡正,事无巨细,都在曾国藩的掌控之中。

全文大体分五段,第一段是开场白,曾国藩先以请教和商量的姿态引出第二段的批评。第二段是为渗透渐进,先从道德礼仪的方面切入,说咸丰不重视礼仪,这些细节可能影响国家大事。曾国藩这个开头是极为聪明的,因为他本身就是礼部侍郎,上谏礼仪方面的事情是分内之事,也在情理之中,且这是对皇帝最不痛不痒的。

紧接着话锋一转,从穿着住行方面扯到国家大事,言曰:“小者瑾所其不必瑾,则于国家之大忌必有疏漏而不暇深求者矣。……即如广西一事……”。意思是小事都不讲究,国家大事还会认真吗?一句话顺理成章的把这篇奏折从礼仪约束讲到广西的太平天国军务,并且开始教皇上如何“用人”。

君臣心理博弈!曾国藩奏折写的巧妙,“明骂”咸丰,暗夺兵权

曾国藩:就拿广西的事儿来说吧,用人才是当头大事,侦查地理、粮草补给那才是后应该关心的。虽然皇上已经派往了很多人去广西,但是对于职位的安排可能有些不妥当。比如姚莹年这位七十岁的老大哥,打过仗立过功,应该给他一些有威望的职位来发挥余热,最好做个幕府参谋,其余职位也发挥不了他的作用,去了也白搭。还有那个严正基,虽然皇上让他管粮草这等军务大事,但是他官儿不大,做事屡受牵制,即便是有才能也难以施展。虽然皇上知道他的能力,把他放在了对的位置,但他做事束手束脚不能尽全力,则也就如无用一般,跟皇上不知道他有这能力是一样的,所以皇上应该给他足够的权利去处理一切事物。

再有,派出去的将领不能窝在一处,应该兵分三路,这样四面八方都可快速支援。还有,打仗都一年多了,皇上连个新地图都没有,还在用乾隆皇帝时期的地图,这怎么行呢?广西太平军作乱是当今头等大事,即便广西无事,皇上也应该学会善用人才,你看汉高祖、唐太宗,都非常懂得任用人才,假若皇上也能做到这一点,我曾国藩也万万不敢在吃住穿衣上给皇上挑毛病。

曾国藩奏折第二段写的极其巧妙,先从礼节等小事开始,为讲国家大事做铺垫,明着是冒死批评,但是在后文举例中,则在当下紧急军情中给了咸丰指导,这让咸丰怒不能怒。

试想一下,如曾国藩一开始就讲军事,咸丰多半是不当回事儿的,毕竟曾国藩只是礼部侍郎,管的是天下学子,而不是天下将领,讲军事多半不入耳。但是曾国藩用一招“高开低走”,先在礼仪中棒击咸丰,然后再缓缓谈军事,反而起到了更好的效果。可见曾国藩对文字驾驭之深,真不愧是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的人。

君臣心理博弈!曾国藩奏折写的巧妙,“明骂”咸丰,暗夺兵权

这第二段刚开始给了咸丰一些好印象,但在第三段中曾国藩又开始花样“作死”了。说咸丰“徒尚文饰”,一点也不提倡朴实,写的东西都是花里胡哨的,太重形式不重实质。而且作为一个21岁的年轻人,怎么能每天想着出书夺名呢?你看乾隆爷26岁才出诗集,其余皇爷都是三四十岁才开始刊印文集。皇上还年轻,不能每天都想着写文作诗出书这些事儿,如果能等几年,既能显示皇上心胸,也能被天下追捧效仿。

还有去年时候,皇上征求大臣建言。很多大臣好的建议设想却被皇上无视了,有一些虽然采纳了,但皇上却秋后算账,把他们发配边疆,要么被劈头盖脸训斥。如此以往谁还敢说实话呢?皇上应该拿出一些听取意见的姿态来才好。

第三段比第二段更显咄咄逼人,直指咸丰行为上的弊端。言辞指责虽显得鲁莽,却也是有意为之,实质上是曾国藩在揣摩皇帝的内心底线。边摸底,边提醒咸丰:当初给你建言的大臣都被你训斥排挤了,如今我要是出事儿了,那就说明你不是明君,让大臣建言也不过是走个形式而已。

咸丰皇帝当然看得出来,事后咸丰很愤怒,却也无可奈何,只说了一句:曾国藩条陈一折,朕祥加披览,意在陈善责难,预防流弊,虽迂腐欠通,意尚可取……念其意在建言,朕亦不加训斥。

看这段话,都能想到咸丰皇帝那个憋屈的样子,咸丰心想:当皇帝简直当的太窝囊了,掉在自己挖的坑里。但是没有办法,曾国藩的奏折里写的很清楚,如果以后被贬官或被训斥,那就是皇帝秋后算账,是咸丰皇帝小心眼,不想当明君。

咸丰皇帝年轻气盛,被骂心里不痛快,虽然很无奈,但又想扳回一局,于是只能勉强说一句“虽迂腐欠通,意尚可取”——你的奏章虽然陈词滥调,狗屁不通,但有些用。看在是你“建言”的份儿上,我就不骂你了。说完,咸丰皇帝长舒了一口气,舒坦……

第四段,是曾国藩训斥皇帝用人,曾国藩说:皇上用人应该储备“直臣”,应该培养他们的风骨,为皇上效忠,不能用那些只懂得圆滑处世的人,也不能用那些锋芒毕露的人,这种人不抗事儿,比如皇上你让赛尚阿去当钦差大臣评定广西太平军,这就是用错了嘛,我知道这是皇上身边无人可用。所以建议皇上多储备一些正直的人臣,能为皇上分忧,不能让天下大小事务都让皇上一人决断,这样会累坏了皇上的身体。

看完这段之后,就可以站在当时的背景(咸丰元年)去考虑这件事儿了,当时赛尚阿做钦差大臣去广西督军,毫无作为,而且接连丢城折将。第四段的作用就是想让皇帝重视曾国藩这类“直臣”,暗示皇帝:直臣更能担任国家大事,替皇上分忧。潜台词就是:你把赛尚阿撤了,让我去呗。

君臣心理博弈!曾国藩奏折写的巧妙,“明骂”咸丰,暗夺兵权

回顾一下全文的逻辑,从第一二段“高开低走”,先引出自己对军事的看法和部署。第三段“保身”,保证自己能说出想法,取得满意效果,还能活命。第四段“暗示”,直接告诉咸丰皇帝,我这种人比赛尚阿更可用。第五段就是例行结尾,夸皇帝圣名。

全文的节奏对于曾国藩来说循序渐进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对咸丰皇帝来说内心情绪随着文章节奏忽高忽低,非常抓人,潜意识的接收了这些信息,并且印象深刻。曾国藩自我推荐的方法是极其精妙的,在匡正君王上表现出自己的正直,然后举例说明自己在军务大事上的才能,并且没有越职,这直接或间接的暗示直接导致了第二年咸丰皇帝召回丁忧在家的曾国藩,让他组建湘军。

咸丰被骂虽然气愤,却也体会到曾国藩的良苦用心,最后也说了这样一段话:伊所奏,广西地利兵机已查办。咸丰接受了军事建议,但是对于其余批评,全当“迂腐欠通”不予接受。

曾国藩给咸丰皇帝的奏折,其实可以用这样一个情节概括。

曾国藩温情:我虽然当着众人扇了你一巴掌,但我依旧是最爱你的那个,能时刻为你挺身而出。

咸丰含泪:朕知道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