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教育意义

 木香草堂 2018-11-25

       上一讲提到“特里法则”,即“承认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因为正视错误的人将得到错误以外的东西。”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伤害了对方,真诚地说一句“对不起”,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然而,还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只能于无形中发挥效应。那么,我们怎样运用这个无形的力量呢?这股无形的力量又是什么呢?还是先看一个神话故事:

       有一个国王,也是一个著名的雕刻家,他就是皮格马利翁。一天,他成功地完成了一桩作品,作品是一个美女的形象。这桩作品,他非常喜欢,越看越喜欢,每天都以深情的目光欣赏不已。不料看着看着,这个雕塑品竟然活了。
        显然,雕塑作品是不可能“成活”的。然而,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不少“优秀作品”,在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深情欣赏”中成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小学教学上做了一个实验:

       这两位著名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去听了一天的课程,对学校的学生进行了“仔细”地观察。然后告诉相关教师,其中有八个学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在这八个学生中,多数是教师以往认为的非常一般的学生,甚至有些是差生。学校的教师听了著名心理学家的话,尽管十分的惊诧,当然也自然信以为真。心理学家离开学校时,特别嘱咐教师们,不要把这个秘密告诉学生,特别是被圈点的八个学生。8个月后,这八个学生,不管是差生还是一般的学生,成绩进步都非常显著。老师们对著名心理学家的眼光赞叹不已。

       此时心理学家回到该校,看到这样一个实验结果,也十分幸喜!然而这个幸喜对于教师们来说却是惊喜:心理学家所圈点的八个学生,实际上是拿着花名册随意钦点的。

       雕塑作品,在雕塑家的深情欣赏中成活;而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作品,也在教师满怀期待的激励中成活。我们把后者所呈现的真实心理现象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做“期待效应”。

      在我国,“欣赏教育”一度盛行,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欣赏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是因为它建立在“科学”的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皮格马利翁效应”。把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所验证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运用于教育领域,并取名为“欣赏教育”是非常恰当的。只有对学生内心深处所潜藏的“优秀作品”充满“深情的欣赏”,才能得以成活。

       很可惜,当“欣赏教育”的“神话”充满神州大地时,其中最具“神奇”之处被忽视了,从而逐渐演变成了“虚伪”的“夸奖教育”——显然是一幅次品,教育者还夸他是精品。这种颠倒是非的夸奖,自然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欣赏”;没有了深情的欣赏,别说雕塑品不能成活,而且它还不如一块普通石头,因为它失去了普通石头的纯真、自然和质朴。

       虚伪的“夸奖教育”,摧毁了神奇的“欣赏教育”。这自然与中国人的“急功近利”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我们自然会忽视最为“神奇”的细节——对潜藏着的“优秀作品”充满深情地“欣赏”。

       现在可以回答本讲提出的问题了,对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优秀作品”充满深情地欣赏,这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承认每一个人都有潜藏着的“优秀作品”,而且对此“充满期待”和“深情欣赏”,这股无形的力量才能真实的显现。

      每个人都有潜藏着的“优秀作品”,而且最为神奇的部分要数对自我缺陷的“无形补偿”。“缺陷”是不能“赞美”的,而战胜缺陷的“补偿力量”值得“深情欣赏”。下一讲谈谈有关“补偿”的心理学效益——“跨栏定律”的教育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