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疑难杂症治疗的“开门法”之阴阳调引论

 准提药师安般禅 2018-11-25

摘要:临床上每每遇见辩证正确而用药效果不显得情况,但换一个思路先服用一两剂药,疗效能够得到大步提升,这种方法就是中医临床上所谓的“开门法”。开门法的要义就是交通阴阳,首先出现在《黄帝内经》,是调节阴阳气出入升降的一个大法.在后世的运用中,很多人运用了此法。张仲景用之治疗因为下之太早出现的心下痞,陈修园在注解《伤寒论》时加以扩展,本文通过总结及临床经验对此法进行初步解析,希望能有助于临床实用,提高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治疗效果。


阴阳交与交阴阳


1.邪正之间交争,邪不胜正则死  《黄帝内经˙评热病论》[1]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此处的阴阳分别对应的是邪气与正气,阴阳交者死的根本原因是邪气盛,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这是阴阳交概念的第一次提出,但是这种概念与本文讨论的交阴阳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又有关联,阴阳交是阴阳气之间的颠倒,是正气极虚的状态。

2.通阴阳法的提出  《灵枢经》[2]记载了失眠的根本原因,并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案,就是《黄帝内经》中少有的方剂之一的半夏汤。人之所以失眠,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在治疗上,伯高给出的治疗方案是半夏汤“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不难看出,交阴阳的方法主要在于能否得到汗出,温病经过发汗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也就是阴阳已经交换了位置,则死。而在治疗失眠这种阴阳不交的疾病时,用半夏汤调节气机,自然就能达到阴阳之气交通的效果,而阴阳交通的一个表现就是“汗出则已”,也是说“阳加之阴则汗”。


交阴阳法的内涵


1.交天地之阴阳法  阴阳之间的交通,主要可以分成上中下,上则为天气,下则为地气,天地之气通过空间进行交通,《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又说“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故而在《黄帝内经》认为汗、雨为交通阴阳之关键。

    2. 交人身之阴阳法

    2.1交营卫之气  《黄帝内经》举了半夏汤治疗失眠的案例,其实一个案例就可以说明一种治疗思路,说明人身气血运行之道,营卫之气周行人身日夜各25度,如果出现了交通不利,就会失眠,就会阳不入阴,就会阴不出阳。阳不入阴,则失眠;阳不入阴,则会但欲寐,这就是营卫之气不能正常运行的原因所在。

    2.2 心下痞之治疗  《伤寒论》[3]将半夏汤加以发挥,发展成为治疗心下痞的专方,“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而治疗心下痞之方,又以半夏泻心汤最具代表,针对半夏泻心汤成无己《伤寒明理论》[4]“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通为满,欲通上下,交阴阳,必和其中,所谓中者,脾胃是也。脾不足者,以甘补之。”“故用人参甘草大枣为使。以补脾而和中,中气得和,上下得通。阴阳得位,水升火降,则痞消热已,而大汗解矣。”

    现实生活中,只要出现心下痞,必然会有睡眠浅,入眠较难,而用半夏泻心汤往往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2.3但欲寐之治疗  出现阴阳不交,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阳不入于阴,一种则是阳不出于阴,阳不入于阴则失眠,阳不出于阴则但欲寐。所以在治疗少阴病时,“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陈修园[5]注解“ 少阴病,寒邪始伤,是当无热,而反发热。为太阳之标阳外呈,脉沉为少阴之生气不升,恐阴阳内外不相接,故以熟附助太阳之表阳而内合于少阴,细辛启少阴之水阴而外合于太阳。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非发汗法,乃交阴阳法,以上言交阴阳法也”。


现实临床中如何交阴阳


现实临床中,病人如果以阴阳气的状态来分,无非就是阳不入于阴,和阳不出于阴,如果以此分类,则可以将病人分成两种,一种是表现为阳虚的阳不出于阴,但欲寐;一种则是,阳不入于阴,失眠。很多病人在治疗的时候,吃药效果不佳,最主要的一个反应则是阴阳不交,所以当遇见辩证正确,但又治疗效果不显时,表现出“抗药性”时就有必要先用一下交通阴阳的方法,如此则可以取得非常好的疗效。这几种交通阴阳的方法,主要有几个代表方,下面加以介绍:

1. 半夏的使用  最先提出半夏可以通阴阳,交阴阳当属《黄帝内经》之用半夏汤治疗失眠。在气机升降方面,半夏可以降气,可以协助胃气做通降之功,《本草经疏》谓半夏“半夏得土金之气,兼得乎天之燥气,故其味辛平苦温,火金相搏,则辛而有毒”,半夏能够降人体之气,使阴阳之间得以互相运转。

在阴阳运转方面,半夏为阳中有阴,可以引阳入阴,《本草乘雅》[6]“月令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之时矣。以纯干决尽,至后而一阴见,故主阴阳开阖之半,关键之枢,如半欲开,半欲阖,半欲开阖者,莫不从令,训释主治,先人详悉题药矣”,半夏得天地阴气刚生之时,故而能引阳入阴。

2.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功效,一是半夏得通降作用,一是泻心作用,所以要理解半夏泻心汤必须从两方面加以阐述。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首先出现的条文是“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出现的前提是“伤寒五六日”,也就是说此时人体的正气已经受到了伤害,属于正气虚而邪气也缓,疾病进入相持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有柴胡证,也就是“不在表不在里”则可以继续使用柴胡汤,如果是心下硬痛,则是邪气已经内结,成为有形之邪,属于实邪,则需要用大泄之药。

如果这两种情况都不是,那就是出于“满而不痛”者,不痛则不存在实邪,但是又有邪气,这就是所谓的“虚热”,在除虚热之时,必须清热,这是泻心汤用黄芩、黄连,而不使用大黄的缘故;然后才是用干姜、人参、大枣、甘草、半夏补虚的原因。

临床中使用半夏泻心汤有几大指针,总结如下:

第一是脉象,必定有右关脉出现浮滑,微弱无力,重取则涩,可知病的部位为中焦,为胃。“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频湖谓滑脉为虚,此为中焦胃气虚。

第二则是精神状态,一般半夏泻心汤证都有晚上失眠,最主要的表现为眠浅,亦即阳不入于阴,或阳入阴而阴未能涵养,故而出现睡眠浅,正与《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同意。

    第三则是舌苔,在舌苔上辨别,半夏泻心汤使用必定会有舌苔腻,舌中心微黄,这也说明中焦有虚热,湿热。

     第四则是病人自我感觉,半夏泻心汤之使用,每每有“心下痞”,或者“容易饱”“腹胀”的情形,只要出现这类情形一般都会兼见其余三项。

3.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条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论中仅此一条,论述较为局限。后世医家多认为,本方用于治疗少阴兼表的太少两感之证,拓展了一些运用范围,但尚未完全体现本方的独特价值。

在方中的作用是温经解表、扶正祛邪,使麻黄开腠理,散表邪;细辛深入经络,搜少阴经脉之风寒,使出汗后毫不伤正。本方可治疗少阴太阳两经同病之证候。凡肾阳素虚之人,外寒易入少阴邪入少阴,本不应发热,此证始得之反发热者,是寒入少阴之经,而与太阳之表未解,即太阳少阴两感之证。因少阴水脏,肾阳内虚,故其脉自沉而不浮。此病虽有少阴里虚之脉象,但未至下利清谷、四肢厥逆之危候,且外感闭束,两经合病,故反发热而脉沉,并应兼见恶寒头疼、体痛,蜷卧无神,但欲寐等情。法当以麻辛附子汤温经解表、扶正祛邪,服药后得微汗而两经并解。

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先生对该方认识深刻,有独到的运用经验,曾总结出运用该方的十二法。认为本方证合,相互协调,其性纯而不烈,发而不伤正,稳妥之至,可谓尽善尽美。

临证运用本方有一些特征性表现,可供大家参考:

第一是精神萎靡。此类病人,多有乏力无神、嗜睡、失眠等表现,或整天精神不振,嗜卧无神,或晚上难以入睡、白天犯困。此少阴阳气亏虚,故阴寒伏于少阴,阳气不振,故见精神萎靡、嗜睡等表现;若阴寒太甚,阳虚不能入阴,则夜间难以入睡,但白昼借助天阳,稍能入于阴中,故常白天嗜睡。运用麻辛附子汤,可振奋阳气,破除少阴阴寒之气,使阳气能摆脱阴寒之裹挟,出于外周,则嗜卧之情能解;或温散阴寒之凝重,使阳能入阴,则失眠可除。

第二是面色。此类病人,一般面色偏黄、偏暗,或偏白而无血色。这是因为阳气不能振奋,气血无法荣养所致。

第三就是饮水。此类病人,因阳虚不能化水饮,多半不欲饮水;或因阳气不振,气化不利,虽见口渴,但必不欲饮冷,即使饮冷,也是一两口则不耐受。

第四是脉象。此类病人,多半脉偏沉紧,但脉必带芤,即中取搏指,有时甚至非常有力,但重取必然无力,甚至搏动困难。这是里阳不足,阴寒内伏的表现。

第五是常有表不解。此类病人,常见慢性鼻炎、咽炎,慢性头痛,长期身痛等表现。因少阴太阳相表里,少阴阳气不足,则太阳卫气不能充盛,故易受风寒侵袭,因此常见表不解,或解后易复感。

以上是吴门后人运用麻辛附子汤的重要指征,只要有这些表现,就可以投以麻辛附子汤,温经散寒、扶正祛邪。

但临证没有万全之法,有些患者,虽然有以上部分表现,但运用麻辛附子汤效果并不明显。这种情况,常非少阴阳气虚,不是“阳不出于阴”所致,而是阳气郁所致,虽有阳气不振的表现,但常有心烦、口渴喜饮、脉不芤、尺脉不弱等情,此时必不能以麻辛附子汤,而要根据具体郁的情况,分清是气分郁还是血分瘀为主,分别论治,不能一概而论。

吴门后人继承家学,在其论述基础上提出“开门方”之说。临证凡遇精神不振,伴有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经常容易感冒者,尤其症状复杂、难以入手之人,常以本方打头进行治疗,常能使病情缓解、症状减少、证情明了,令医者豁然开朗,而收执简驭繁之功,为之后辨证扫除障碍。在临床中,每每逢“中焦不开”,气机不能正常升降出入,用其余方药不能直达病所的情况下,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能够获得惊人的疗效。因半夏泻心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两方为临床开门常用方,一方针对阳不能入阴,表现为失眠;一方针对阳不能出阴,导致白天无精神。临床中的疑难杂症情形无非这两种,“交阴阳法”为面对此等情形时提供一个有成效的诊疗思路,故搜罗旧闻,攥成此文,不惧贻笑大方,也请界内贤达不吝赐教。

本文已由《中华中医药杂志》发表,全文由顾然、邓杨春共同完成,如有疑问,可以现场提问。本周日晚,北中医五运六气公开课,具体说说中医五运六气与临床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