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遗‖伊春桃山遗址

 萨满巫师 2018-11-26

桃山遗址发现于2011年,并于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展开发掘工作。其中2013年发掘面积24㎡,平面呈曲尺形,共出土石制品982件,陶片44件,装饰品2件。2014年在前一年度田野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发掘,同时在原发掘区域西北新建1×1㎡探方12个,使整个发掘面积扩展到36㎡,平面呈正方形,并将整个发掘区清理到文化层底部。该年度共发掘出土石制品1943件,陶片12件,装饰品备料2件,植物果壳1件。

图1  遗址位置与地层剖面图

桃山遗址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呼兰河畔的桃山上,地处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遗址海拔241m,高出当地河面约21m。系统的考古发掘揭露出一套完整的地层堆积,自上而下分为4层:

第1层:现代耕土层,黑色腐殖土,夹杂大量植物根系和玉米秸秆,含少量石制品,厚10-20cm;

第2层:棕黄色黏土层,夹少量细砂,含大量石制品和少量陶片,厚度不均,4-25cm;

第3层:黑色含砂黏土层,夹杂零星风化岩块,含大量石制品和少量陶片,厚10-20cm;

第4层:灰褐色含砂黏土层,含中粗砂,夹杂大量风化岩块,出土石制品,厚20-30cm。此层以下为山体基岩。

桃山遗址2014年度发掘共出土石制品1943件,其中第4层248件,第3层1552件,第2层143件。

第4文化层共出土石制品248件,包括完整石片59件,细石叶18件,鸡冠状石叶3件,削片5件,工具2件(凹缺器和两面器毛坯),破碎石片93件,断片(块)67件,备料1件。原料经野外采样、磨片鉴定,以凝灰岩为主,占第4层石制品总数的92.34%;另有少量流纹岩(4.43%)和角岩(3.23%)。

图2  第4层石制品

1.石片;2.削片;3.两面器毛坯;4.鸡冠状石叶;5.石片

第3文化层共出土石制品1552件,包括石片石核5件,细石核7件,完整石片444件,破碎石片738件,细石叶54件,鸡冠状石叶17件,削片10件,工具23件,断片(块)250件,备料4件。其中,工具包括刮削器、锯齿刃器、端刮器、锛形器、斧形器、舌形器、斧锛形器毛坯、残柄。原料以凝灰岩为主,共1110件,占第3层石制品总数的72.94%;角岩和流纹岩次之,分别占11.21%和9.92%;此外还有少量燧石、石英砂岩、玛瑙、石英和页岩等。

图3  第3层石制品

1.石片石核;2.石片石核;3.石片;4.细石核毛坯;5.细石核;6.细石核;7.削片;8.鸡冠状石叶;9.刮削器;10.刮削器;11.削片;12.石片;13.细石叶;14.鸡冠状石叶;15.细石叶

图4  第3层工具

1.斧形器;2.锛形器;3.舌形器

第2文化层共143件,包括石片石核1件,细石核1件,完整石片45件,破碎石片45件,细石叶1件,断片45件,工具5件,包括刮削器和石镞。原料以凝灰岩为主,占第2层石制品的37.06%;其次为玛瑙和角岩,分别占29.37%和22.38%;其他类型包括玉髓、页岩、燧石、流纹岩、石英和石英砂岩。

图5  第2层出土的遗物

1.细石核;2.石片石核;3.刮削器;4.刮削器;5.刮削器;6.石镞;7.装饰品备料;8.穿孔榛子壳

桃山遗址2014年度出土遗物除石制品外,还包括陶片12件,装饰品备料2件,榛子壳1件。

结合2013年发掘成果,综合分析遗址各层位石制品,其工业特点主要表现为:

1)原料开发:遗址中古人类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发附近岩石露头或河滩砾石;但不同时期在原料选取与开发方面存在不同策略。第4层多选用高质量的凝灰岩和流纹岩为原料;第3层凝灰岩砾石被大量开发,流纹岩和角岩也被多加利用,且原料种类更趋多样;第2层除凝灰岩外,不见或少见于第4和第3层的燧石和玛瑙等得到较大规模开发。

2)石制品类型:遗址各阶段石制品多为小型和微型;类型以石片和断片(块)为主,其中第3和第4层石核及工具比例较低,类型欠丰富。

3)剥坯:遗址中石器剥坯以获取石片和细石叶为目的,分别采用直接锤击法和压制法进行剥片,从晚更新世末一直延续到全新世;值得注意的是,第4层可能采用软锤法进行石片剥片;此外,第2层中砸击法也被运用于玛瑙质地石料的开发中。石片剥坯方法简单,未见对石核进行预制修整及对台面的修理和维护;而细石叶剥坯需要对细石核进行精心预制,存在一套相对固定的操作程式,且遗址中细石核与晚更新世末期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北海道地区的楔形细石核传统存在密切联系。

4)工具加工:第4层工具数量及类型极为有限。第3层出土工具除刮削器和锯齿刃器等传统类型外,还新发现了锛形器和斧形器等新类型,推测为新石器时代磨制石锛和石斧的雏形。第2层工具类型相对多样,除少量新石器时代典型的磨制或琢制石质工具外,打制和压制石器仍然占据石器组合的主导地位,如刮削器、锯齿刃器、凹缺器、钻、锥和石镞等,与我国华北和南方地区此阶段的文化面貌区别显著。

5)遗址性质:遗址出土石制品多未经磨蚀和风化,破裂面新鲜,棱角分明,产状也不见明显的规律和趋同,表明遗址未经长时间暴露和搬运,应为原地埋藏,基本保留了古人类活动后的原始面貌。遗址各层位石制品以各类剥坯产品为主,石核和工具比例较低,表明桃山遗址被长期作为古人类石制品制造的场所。


(图文皆转载自岳健平等的《黑龙江省桃山遗址2014年度发掘报告》,原文刊载于《人类学学报》2017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