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藤卷牌代铁衣——明代的藤牌

 RK588 2018-11-26

藤牌是用藤编制而成的盾牌。早在元代,军队便开始使用藤牌,《普兰加尔宾行记》中记载,蒙古人的盾牌“用柳枝或者别的什么树枝做成”,这描述的应该便是蒙古军队的藤牌。藤牌以藤条编成,不了解的人可能会把藤条误解成树枝。

▲博物馆收藏的藤牌,疑为蒙古人装备

到了明朝中后期,军队大量装备藤牌。

从存世的实物来看,藤牌有三种常见造型:第一种为中心向外呈圆弧状鼓起的球面形;第二种为中心突起呈圆锥状的斗笠型;第三种为中心鼓起,同时四周翘起的锅盖形。

不少博物馆中都收藏有蒙古人的藤牌,造型大多为球面形,不过按照武备志的说法,锅盖形的藤牌最为使用。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由于中间凸起,所以藤牌和持牌的手臂之间存在空隙,即便藤牌被箭射穿,手臂也不会受伤或者受伤较轻;第二,当藤牌手用藤牌抵挡敌人攻击的时候,对方的武器有可能会从藤牌上滑开,翘起的边缘可以挡住滑开的武器,避免它们落在人的身上。武备志的不少插图中都有藤牌手的形象,这些藤牌手使用的藤牌都是这种锅盖形藤牌。

▲清代藤牌,沈阳故宫藏

纪效新书中说,制作藤牌时,要先用大藤当作骨架,然后在大藤上缠绕细藤蔑,再将缠绕好藤蔑的藤骨卷制成圆牌。编制藤牌时,藤条之间要紧密缠绕,这样才能提供较好的防护力。藤牌的尺寸以能够遮住一个蹲下士兵的全身为标准,如果太大太厚,就会过于沉重,影响灵活性。

藤牌的背后装有一根横梁和一个圆套。使用时,藤牌手将圆套套在左臂上,左手持握横梁的同时捏住一柄腰刀,右手持标枪。接敌时,先投出标枪,然后趁敌人躲闪之际,取刀突进伤人。

▲清代藤牌(背面),故宫博物院藏

戚继光说,对于藤牌手而言,标枪最重要,如果没有标枪,那藤牌手面对长兵器时便只能被动防御,无法进攻。但上述这种战术也存在缺陷,由于操作较为复杂,有的人投出标枪后会来不及抽取腰刀。

藤牌可以抵御刀枪和弓箭,但无法抵御火器。明代前期的时候,使用藤牌的明军还不多,只有福建人爱用藤牌。福建地区多有泥泞水田,军队行动不便。士兵装备藤牌后,便不再穿戴铠甲,机动性提高了很多。

▲郑军装备的藤牌和腰刀,军事博物馆藏

明代中期以后,军队大量装备藤牌。戚继光的鸳鸯阵中便有藤牌手,明军的常用战船福船上也配备二十面藤牌。藤牌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掩护其他士兵。军队行军时,藤牌手位于队伍的前列,防备敌人的伏击。临敌时,藤牌手要聚集在一起,结成盾阵,为其他的士兵提供掩护。

藤牌手的装备包括藤牌一面,腰刀一把,标枪两三支。福建军队的藤牌手出名,以至于俞大猷专门强调过,钩刀虎叉这些武器容易训练,但是要训练藤牌兵,必须从福建人里挑选。由于藤牌手位于战阵前列,使用时要频繁舞动,因此纪效新书里说,训练藤牌手时,要挑选动作灵活、胆大有气力的少年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