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干支计时

 六合桂枝 2018-11-26

时与日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就是一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产生时节的变化。地球自转一圈就是一日,太阳东升西落产生晨昏昼夜。寒暑昼夜都由日地相对运动产生,故时间与太阳关系密切。

日晷

“時”字的甲骨文结构为上止下日。止(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行进。日即太阳。合起来表示太阳运行。造字本义:太阳运行的节律;季节(四时)

“时”的字形演变

诸天体中,太阳对地上的生命影响最大,其次是月亮,再次是木火土金水五星,以及更遥远的天体。太阳视运动影响人体的阳气,月相变化影响阴血,五星则影响五脏。

《太乙数统宗》:“上古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天心气运正值冬至,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皆合于子,是为上元。”(七曜齐元


年岁有别

《礼记·月令》孔颖达疏:

“中数者,谓十二月中气一周,总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365.25日),谓之一岁;

朔数者,十二月之朔一周,总三百五十四(354)日,谓之为年。

此是岁年相对,故有朔数、中数之别。”

注:

1、中气:地支月的月中,即十二月气。

2、中数:中气一周之数,即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一个太阳年,365日有余)。

3、朔数:朔,汉历每月初一。朔数,从第一年正月初一到第二年正月初一的日数(354日)。

所以“年”属于阴阳合历,“岁”属于阳历概念。

干支岁与汉历年相对应,但并不完全同步,汉历年从春节开始,干支岁从立春开始。


一、月支

季者末也(如冠军、亚军、季军),古书上的“四季”是四末的意思。

末即枝末 / 肢末。脾旺于四末,故脾主四肢。


四时五脏旺衰

《西山群仙会真记》:

“一旺则一弱,一气盛而一气弱,损有余,补不足。”

“春,肝旺脾弱,则养脾;

夏,心旺肺弱,则养肺;

秋,肺旺肝弱,则养肝;

冬,肾旺心弱,则养心。”

只有在主气不及(受客气包括司天、在泉克泻),五脏当旺不旺之时,才是“春补肝,夏补心,秋补肺,冬补肾,四季补脾”。

《金匮要略》:

“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

辩曰:春不食肝者,为肝气旺,脾气败,若食肝,则又补肝,脾气败尤甚,不可救。又肝旺之时,不可以死气入肝,恐伤魂也。

若非旺时,即虚,以肝补之佳,余准此。”

四季(辰戌丑未)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二、月干

从甲子年、甲子月开始,推到寅月,月干为丙,故甲子年一月的干支是丙寅,二月是丁卯。依此类推可得十二月天干表:

月干表

如丁年,辰月,查上表得月干为甲,即甲辰月。


干支纪日在中华文明中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从甲骨文可知,商朝武丁至帝辛皆以干支纪日,向上可推至盘庚迁殷时代(公元前1300年左右)。日食的文字记录最早见于《春秋》:

“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春旺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经现代天文学推算,这一天确有日食。从此至今2700多年,干支纪日毫无间断或错乱。


一、时支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名词解释:

1、平旦: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

2、食时:早餐时间。

3、隅(yú)中:临近中午的时候。

《左传昭公五年》孔颖达 疏:“隅,谓东南隅也。过隅未中,故为隅中也。”

隅即角。巳时已过东南角,而未达中午,处在45度角与正中之间的位置,故名隅中。

4、日昳(dié):即日跌,太阳偏西。

5、晡时:下午饭时间。

《说文解字》段玉裁 注:“晡,申时食也。”

《帝范·务农》:“人情,一日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曰饔(yōng,早饭),夕曰飧(sūn,晚饭)”。

6、黄昏:日落以后至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昏,天刚黑的时候。

7、人定:夜深人静。


二、时干

公历以0点为日界限,干支历以23点换日。从甲子日、甲子时起推可得:

如甲日亥时,查上表得时干为乙,即乙亥时。乙亥时过后即丙子时,进入乙日。故日干支是进入子时(地方时23点)则变更,但从古至今都有人认为子时前半段(地方时23至24点)属于昨日,这样就会产生甲日丙子时的组合,这是不符合子午流注规律的,无法取穴,所以即便丙子时前半段属于甲日,在中医上也没有实际意义。实际上,子正是临界点,子初是阶段性划分,一个时辰就是一个单位,子午流注是以时辰为单位的,而不是西方的小时制,故应以子初换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