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盆腔囊实性占位,刘斌教授精彩点评解读

 zskyteacher 2018-11-26


刘斌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江淮名医”,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

简要病史

简要病史:

女,49岁,系“腹胀3天”,无发热腹痛,恶心呕吐。

本院彩超示:

腹盆腔扫及470×116×428mm稍低回声,边界尚清晰,内见蜂窝状液暗区,低回声内见彩色血流信号,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块。提示:腹盆腔囊实性包块。

实验室检查:

肿瘤指标及生化未见异常。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    (+)。白蛋白28.9g/L↓(40.0~55.0),红细胞计数2.33×1012 /L↓(3.80~5.10),血红蛋白74g/L↓(115~150),血小板计数107×109 /L↓(125~350)。

既往史:

2008年前因怀孕行“剖宫产”。

CT表现:

腹盆腔内见巨大不规则囊实性占位,有分隔,其内密度不均,见斑片状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可见强化,子宫受压向前移位。


影像资料

请点击后长按or手机扫描上方的二维码查看病例图像,全真模仿工作站读片,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打开图像序列后可以双指缩放图片,长按左右箭头可动态查看。读片后可以返回选择你的答案或者写留言与专家互动。

最后结果:C(右侧阔韧带)平滑肌瘤


读片结果

手术记录:

剖腹探查,术中见子宫正常大小,表面光滑,右侧阔韧带见一直径约40cm实性包块,上达肾下极水平,下达宫颈外口,两侧达盆壁,沿右侧骨盆漏斗韧带及输尿管下方生长,右侧卵巢与输卵管牵拉狭长,左侧输卵管卵巢外观未见异常,表面见膜状粘连,盆腔无积液。考虑为阔韧带肿瘤与子宫及同侧卵巢分界不清。

病理诊断:

(右侧阔韧带)平滑肌瘤伴囊性变及玻璃样变,局灶水样变性,肿块大小30cm×22cm×13cm。



讨论

分析


阔韧带平滑肌瘤是起源于卵巢阔韧带平滑肌组织的良性肿瘤,临床较少见,发病率占妇科盆腔肿块1%左右,主要见于育龄期女性,往往由于体积巨大而压迫周围组织结构,给术前诊断带来困难。

临床把阔韧带平滑肌瘤分为真假两种,真性阔韧带平滑肌瘤起源于阔韧带内及平滑肌组织或血管平滑肌组织,这种平滑肌与子宫不相连,假性阔韧带平滑肌瘤是宫体或宫颈侧壁向阔韧带前后叶腹膜间生长的平滑肌瘤,病灶与子宫相连。


阔韧带平滑肌瘤的影像学特征:

(1)肿瘤发生于盆腔内子宫外,常位于子宫两旁或子宫直肠凹陷窝。

(2)肿瘤多发生于一侧,也可发生于两侧。体积一般较大,边界大多清晰,常有完整包膜。肿瘤较大时常对邻近器官有明显推挤,但周围脏器及血管未见明显受侵犯征象。

(3)CT表现为密度欠均匀的软组织肿块,肿瘤CT值与子宫肌肉接近,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而病灶内发生变性、液化或坏死部分则不强化,这时常造成误诊。


  本例特点:

①本例肿块位于子宫旁,体积巨大,边界清晰,子宫向左向下受压,未见侵犯,部分肿块与子宫相邻,但最大层面与子宫呈锐角,有助于定位为子宫外病变;

②本例肿块中央可见散在不规则软组织影,平扫和增强密度始终与子宫肌层同步,肿瘤变性、坏死和液化部分无强化,所以强化后呈高低区相间,即“碎瓦状强化”,这是阔韧带平滑肌瘤的特征;而卵巢囊腺性肿瘤一般呈单房或多房,实性成分一般位于囊壁或分隔上,这点与本例不符合,可鉴别。


鉴别诊断:

1. 子宫浆膜下肌瘤:来自子宫侧壁并伸入阔韧带的假性阔韧带平滑肌瘤与原发于阔韧带的平滑肌瘤鉴别较困难,两者无论从组织学成分还是发生部位都十分相似,常常手术中才能分清其来源。影像学检查时,肿块若与子宫分界清晰则多考虑阔韧带平滑肌瘤。

2. 卵巢无性细胞瘤:多发生在青壮年,80%发生于30岁以下的女性,10%-15%为双侧性,肿瘤呈圆形或分叶状,早期常有腹膜后或肾门区淋巴结转移。

3. 卵巢囊腺癌:盆腔囊实性占位,内呈分房状或可见壁结节,轮廓多不规则,常侵犯周围器官或有淋巴结转移,常伴腹水,病程短,发展快,病变范围广,肿瘤本身易发生变性坏死。

4. 阔韧带纤维瘤:罕见,两者鉴别困难。

5. 阔韧带平滑肌肉瘤:比较罕见,肿瘤易发生出血坏死,具有恶性肿瘤的一般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