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胯——传统武术的不传之密

 闲闲居 2018-11-26

1、“裆劲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裆和胯很容易混淆,马步开横裆,弓箭步开直裆。开裆使下盘稳固。

2、胯的部位。指腰椎与胯骨的契合处,开胯则能打通上下的劲,但开胯很难。

3、用骨不用(肌)肉-行拳、盘架要慢练。慢才能体会内在的气息运行、骨节的催动。盘得这样慢,是要体会“用骨不用肉”的骨骼的节节催劲;

开胯——传统武术的不传之密

开胯——传统武术的不传之密

不要误会,叉劈开后并不意味着就是开胯了,开胯是传统武术的不传之密,劈叉最大的作用是松筋,展胯。想练劈叉自己完全可以,我不知道舞蹈是怎样的,武术里的劈叉主要通过原地支撑下叉压腿和平时的压腿,溜腿来练,先压腿,再溜腿,然后下叉。

开胯有两种解释:

开胯——传统武术的不传之密

1. 武术练功用语。即开活两胯,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配合腿法动作而灵活转使。主要方法有压、搬、摆、转等。以横叉能坐地者为'开'。

2. 步型弊病之一。做弓步时,后蹬一腿之胯向外向后捌开,或称'放胯'。坐胯,为步型错误之一。做马步时,臀髋下坐,重心后移,迫使上体前俯,以维持平衡。

3. 马步桩功训练要领。即力坐(注)于两胯而形不变,以求步固势稳。

4. 不动胯。螳螂拳尝有'走腰不走胯'之说。

'裆'是俩腿所夹之角,而'胯'其实是骨盆之位的一块地域。比如'搂膝拗步',其中的提膝 、开胯、 出脚 ...,可不是提裆哟!

裆和胯很容易混淆,且在隐私部位,难以示范。当时老师要求我们开胯,我们也是在拼命开裆。马步开横裆,弓箭步开直裆。开裆使下盘稳固。开胯则能打通上下的劲,但开胯很难。同样背和脊也容易混淆,力由脊发,往往做成背发。

原来, 老师的文中就有秘诀啊!我一下子明白了马步的含义,找到了感觉,既圆裆又夹紧,既下沉又上拎。可以说,内家拳就是找感觉的拳。感觉找对了,就会突飞猛进,感觉找不到,只能形似。比如,在盘架子中做陈式太极拳单鞭势、斜形拗步势、前膛拗步势时,右(左)膝外展旋转,以身领手,丹田运转,势子结束时两膝微微内合,使胯撑开,上下相随,外形如城墙之拱门,达到了“胯撑裆圆”的要求。

附:一篇与胯相关的文章

落胯虽难,威力无穷!

落胯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但在推手或技击中却容易失其本能,需特别注意并重新学习,为何?

可以解释如下:大家回忆小时候调皮的时候是否有偷偷翻墙的不当纪录呢?我们落地霎间是不是无声无息地轻巧呢?那是你发挥落胯的本能啊!又如贪玩逾时回家,进门后躡手躡脚,非常稳固而轻灵,那又是你发挥落胯的本能啊!这道理等同於射手上靶台专心又想有效地完成射击中靶的成绩,却老是脱靶;但在无意间枪支走火一发子弹却能精准夺人性命。如何练到百发百中,一枪中的,就只有在鬆、静、沉著地练习以找回本性了。

落胯不等於坐胯与蹲胯,其要领与辨识方法如下:膝不动,股骨及脛、腓骨不屈,由髖关节中间的髖臼受力,股骨顶点之圆头落入臗臼,就像捣米或捣药那样,只不过捣米捣药是以杵就臼,而此处则反,是以臼就杵,此时髖臼约可覆压股骨圆头低至两公分极限,极限一到立即反弹,也就是弓满箭必射之理,劲力极大,所以叫落胯。所以行拳或应敌接力,不须低架,高架亦可。

实际经验是多年前学太极拳时苦无人可试功力,就找了学校一位高中男生来试验,我上身覆压在他后身,该男不蹲坐直接挺身,我突然离地腾起象被放风箏一样出去。所以这种物极必反的劲力未习太极拳者依然可以发挥,只要掌握这样的原理,不须坐胯与蹲胯。再则,实际临场推手,只要巩固股骨以下肢骸,鬆腰落胯,对方以手触及我胸我手,没有不反弹而去的。由於过去採用弓步推手训练,膝部因长久支撑来力愈形坚固,后来改用平步推手,发现以两股骨顶点圆头支撑并落胯,身体如藤条那般灵活妙用。

实际训练状况:上个月进行太极弓步训练,我一个弓就三个钟头不变换姿势扎根,以此勉励他们。他们在弓的过程中有点像小学生被老师处罚的逗趣样,只要一开口、或是心喜,那气就上提,髖臼明显可感到离开股骨顶点之圆头上移,落胯就失效了,每每在推手进行中只要他一仰头、一开口或心喜,明显就被我听到气往上提,同时髖臼上升些许,我必须轻抚其身使其腾移,以增进他的警觉。

落胯难,想要在落胯之时落胯,更难;想要在落胯之时落胯,又要恰到好处,最难。无怪乎圈内人说:“落胯之难,难于上青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