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悟松之路

 品味太极 2020-10-23

悟松之路

李誉

杨门三轩之一李公雅轩师祖在其《太极拳随笔》中写道,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

郑曼青,杨公澄浦的十大弟子之一,他在《郑子十三篇》书中透露了杨式太极拳的十二条秘诀,其中第一条就是松。书中云: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日,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又云,按松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尔。

回想自己三十年来修练太极拳,从初识时的怦然心动,到苦追未果的迷茫;从失望放弃的不忍,到柳暗花明的缘分。一路走来,最后明白:这就是一条悟松之路。

  知柔不知松

我接触太极拳是在大学阶段。学校的武术教练张凯师父是三皇炮捶研究会会长又是北京市武协秘书长,因此我们有机会观看北京市武协组织的传统武术表演活动。武术名家的表演让我们大开眼界,其中冯志强先生表演的陈式太极拳给我以极大的震撼。他的拳,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如波涛汹涌,其气势之磅礴,仿佛有摧枯拉朽、气吞山河之力量。我立刻被陈式太极拳迷住了。恰好,邻校(首钢大学)的武术协会聘请田秀臣的徒弟教陈式太极拳,我和我的一个同学也没交学费就混在队伍中把新架一路和二路的拳架都学下来了。当时年轻不懂事,连老师的名字和联系地址都没记下来,心里一直很遗憾。拳学下来了,大学也毕业了,离开北京到了一个工程施工单位工作。那时候也没有什么视频资料,身边就有一本顾留馨编著的《陈氏太极拳》。顾留馨是个理论大师,他总结了陈氏太极拳的八大特征,是练习陈拳时的动作身法的要领。要领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语言文字,没有明师的指导,动作很难按要领做到位。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这拳没法练了,于是我让自己去忘记此书,慢慢地书中的内容基本上都在大脑中模糊了,有两个东西却越来越清晰。第一是用意不用力的要点,第二是个故事,讲他的朋友通过在手腕上绑上薄板很快把拳练到身上。在没有老师的条件下,我就用这两点来指导自己练拳。用意不用力的问题在于:如何用意,如何不用力完成动作?我采用办法就是用意识去控制自己不用拙力、不跟自己较劲,平稳柔顺地完成动作。第二点是把自己的胳膊想象成打上了绷带,尽可能用腰带动双手去完成动作。这样练了一段时间,自己明显感觉动作柔顺了,有时在定式时还能体会到劲力勃发之感。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最主要还是自己毅力不足,没有坚持天天练拳,慢慢地前期积累一点的体悟又归于零。不过为了防止自己彻底忘动作,也时不时常练一下陈式新架一路,心里想着什么时候安定下来再下点功夫研习它吧!

知松不识松

三年前我得了肩周炎,俗称五十肩,最严重的时候衣服都没法自己穿。病痛就是最大的动力,从那时起我开始每天坚持练两遍太极拳,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肩周炎基本上好了。拳也打得得很熟练,自我感觉非常舒服,曾经的感觉又回到自己的身上。拳架练到这个的阶段,自以为太极功夫应该不错,找人来推手。力量和自己差不多的对手,还能化开,力量比自己大的对手,对方一较劲自己就僵了,只能用蛮力对抗。推手是检验拳架锻炼效果的最好方法。我明白自己肯定练得不对或者不到位。信息时代的优点就是很容易的得到各式各样的信息。这段时期我在网上的论坛、博客中搜寻前人、今人关于太极拳练习方法的文章,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明白了一些太极拳理论。太极拳最重要的要求是松。不用力是太极拳松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太极拳的松是松开,是具有膨胀力的松。自己所练的拳看起来也很松、很柔,这种松柔是松软、松懈,所以一旦受到较大的外力,身体就会僵硬起来。道理明白了,可松该如何练呢?

初识松

很多文章都指出:站桩是练松最快捷的方法。意拳(大成拳)更是舍去套路,直接从站桩开始。为了能纠正自己的不规范动作,我又参加了单位组织的太极拳培训班,老师在教拳之前都会带领我们站十几分钟混元桩。站桩是一件非常煎熬人的苦差事,可以说象受刑一样。肩和腿的身体煎熬、心神的精神煎熬,没有极大的毅力是很难坚持下来的。站桩的关键是要把时间熬够,特别是混元桩,一次不到30分钟的话,效果就出不来。我的毅力还是不足,一直没达到要求。2018年年底我开车回老家,从天津到江西1600公里的路程。第一次一个人开车跑长途,胳膊很累、很酸,为了缓解酸痛就试着手轻扶着方向盘,用意念去放松两肩,效果还不错。回家的第二天早上,练拳的时候,感觉到头有顶意,着意去放松两肩时这种顶意就更明显了。这就是传说中的“虚领顶劲”吗!这就是我苦苦寻觅几十年而不得的东西吗!我突然明白:太极拳的很多要领做不到位的原因是松不到位,这些要领不是动作的要求,而是动作做到位后产生的结果、感觉。比如说“虚领顶劲”,顶劲是肩松出来的结果,而不是虚领出来,也不是梗脖子硬顶出来的。当你有了顶劲后,就需要用虚领这个要求去处理它,否则就会头晕、会僵硬。古人云,无中生有,有中生无,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不欺也。

松无止境

很多年前,我外公就指出我的太极拳气浮在上面,没有沉下去。外公是个体育老师,得高人传授,成为当地很有名气的中医针灸大夫。我觉得外公对我太极拳的病症是看得准确,练沉一直是我心中期待解决的梦想。有肩松体悟到顶劲后,我又开始琢磨沉劲。肩松出顶劲,那么胯松是不是该出沉劲呢?陈式太极拳一代大师陈发科每天劳作之余还要练三十遍拳的故事透露出了松胯的最直接了当的办法。但很多太极拳爱好者练坏膝盖的案例让我不敢轻易去尝试这样的办法。太极之路走到这个阶段,寻找一位明师指导自己步入太极之门的想法就特别迫切。

我对明师的判断是有自己的标准。1、传承清晰(前人的成就表明他传承的东西是好的);2、拳龄在30年以上且年龄在60岁以上(如果老师还步履矫健的话,那膝盖就不用担心了);3、有一定的功夫(功夫是需要体证的,没有功夫前两条就是造假);4、有较深的理论素养且能表达清楚(这关系到能不能讲明白的);5、不保守(这会节约你的时间成本)。

我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陈雄老师的文章。陈雄老师的文章信息量极大,并且有很多是太极拳界秘而不宣的东西。武术界有“宁传十手,不传一胯”之说,陈老师的文章就有很多介绍胯的练法和体悟方面的内容。当看到陈雄老师的《杨式太极拳研练随笔》一书在销售,我毫不犹豫地购买了书,并通过买书和陈老师建立了联系。20196月成为陈雄老师的网络学生。陈老师寄来的网络学习材料有42G的视频教材,各类桩功、松腰功、松胯功、推桩守桩功法,115式大架教学、108式快架教学、推手教学等等,内容非常丰富,形成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由于工作较忙,我就挑一些功法练习,马步桩、弓步桩、开胯、落胯、塌胯、扣胯等功法。通过这些功法的练习,我脚底比以前稳了一些,但胯部的感觉还是变化不大。我不知道是时间练得不够,还是动作没做到位。201910月陈雄老师要路过天津,我觉得这就是缘分,决定正式拜陈雄老师为师父。师父师母到天津后,我觉得师父师母大老远来天津,要领他们在天津游玩一下,没想到师父不同意,说我学拳更重要,并安排我从早晨6点学到晚上10点。短短的三天里,师父教了一套115大架和很多重要的功法,如松腰下坠沉坐势、松腰沉提功、松膝功的单练与对练、松腰蹲起功、马步弓步开胯功、落胯功、塌胯功、扣胯功、马步转胯功、托胯功的单练与对练、含胸拔背与沉肩坠肘的功法、跪膝坐踝、散盘松腰胯、松腰转胯、松腰掤捋、开合云手、松腰捋採、腰胯慢转功、弓步与半马步相互转换的沉转功等。当然师父还让我体验了很多太极拳劲,明白了动作做到位的感觉。离开天津的那天清晨,师父又特地让刘春伟师兄当摄影师,录下师父和我一块练115大架的影像,并嘱咐我以后对着视频纠正动作。师父考虑得真是太周到了!

和师父分别已经半年了,这半年我感觉自己进步很快。前胯已有松意,有时能感受到大转子骨。左转身时,左胯扣胯的感觉非常明显,相合之意很强;右转身感觉稍差些。尾闾下坠的感觉有一些,但还不明显。当意往下松时,足底能明显体会到松沉之感。这种进步在推手时也得到了体现。以前和拳友推手时,我需要靠技巧和力量推动对手;现在很轻松,似乎可以腾出一只腿来,很容易找到得机得势的感觉。当然我心里很清楚,在师父的引领下,我得以快速地到达了太极拳的门口。太极的路上风景旖旎,需要刻苦练习、静心体悟才能欣赏到;太极的路上叉道太多,明师的指点才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沉迷太久。一层松一层功,层层松层层功,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和明师的言传身教,这一切都难以实现。正如师祖所言:松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尔。

松无止境。松,永远在路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