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尹后庆:项目化学习是一个改变学习的生动实践

 老苏读书 2018-11-27
项目化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 简称PBL)是当前全球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11月19-20日,第一届学习素养·项目化学习峰会在上海开幕。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在演讲中认为项目化学习是一个改变学习的生动实践。
他认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想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把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在第一届学习素养·项目化学习峰会演讲


演讲全文

根据录音整理,有删改


项目化学习是一个改变学习的生动实践。为什么这么说?


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想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把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这是因为学科素养的落实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而是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变革为保障的系统改进与深化。


我们的教育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整个世界的发展。如何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素养为本的教学,把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我们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去考虑今天的学习方式的革命。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需要做四件事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已经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正在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线着力建设和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设计到落实需要整个教育系统所有人形成共识,共同学习在过去的教学体系中所不具备的各种能力。正因如此,我们的任务非常艰巨。


我认为,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方面,我们要做四件事。


第一,我们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提炼各学科的大概念,也就是要提炼各学科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中可能和应该做出的贡献。今年1月份,教育部已经发布了高中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首次提出凝练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我们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和依据来选择学习内容,也就是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第三,我们需要设计保证核心素养目标得到落实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也就是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第四,我们需要设计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和方式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可能跟后面三件事具有密切的关系。学什么?怎样学?怎样评价这种学习的效果?


要真正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回归学习的本质,回归对于问题的探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既使得学习者能够对外部世界有一个探求,同时实现对自己的精神家园的一种建构,这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本意。因为学习不再只是“把外部世界的知识装进我的脑袋里去”,而更应该是在持续地自我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中,探索世界、认知自我、发展理性。



理想的学习生活是什么样子?


如果我们的学习时给予这样的目标,我们理想的学习生活大概是什么样子?


首先是让学生探究并体验学科知识,发展对学科的内在兴趣。举个例子,我在美国波士顿哈佛教育学院边上一所小学里面去听了一堂数学课。这堂课有四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告诉大家波斯顿有40多家慈善机构,这些慈善机构有的是拯救动物的,有的是关怀老人的,有的是保护环境的等等。


孩子们都明白了之后给出第二个任务:让孩子把1万美金分给四家以上的慈善机构。不同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分。第三个任务是让孩子完成账单,收入是1万美金,支出分别给某某机构、某某机构各多少,做成一张账单。第四个任务分别给这些慈善机构开支票——我们的孩子大概不太会开支票。这也是一个项目学习的初步的项目,通过学习的过程把数学学习同生活联系起来。


第二是让学生探究并体验现实生活,学会热情而有创意地生活。学习过程中设计的项目化学习应该是情境化的、问题化的,是同生活结合的。我们的孩子不能只是学科知识的复制者,他是一个生活者。


第三是让学科探究和生活探究,凸显出它追求的意义。我们的老师经常会问一个问题,我花比较少的时间就把知识教给孩子了,让他自己去探究需要花很长时间,教学有效性体现在什么地方?我想,现有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的有效和无效上面还应该有一项“意义”原则。所谓“意义”,就是人生活的目的,即谋求人与世界更好地相处,具体就是谋求完善自我、完善与他人及社会、谋求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个意义是在所谓有效与无效之上的。更好的实现这个意义就是有效。当这个意义无法实现的时候,你再多的用符号表达的知识记忆,它是没有意义的。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向:

超越传递,走向探究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是什么?教师要在教学中创造鲜活的、智慧的、符合人的学习成长规律的生活,而不是把教学作为一套机械、僵化、背离人的学习和成长规律的操作程序。假如我们今天设计了很多项目,但这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变成一个不去关注孩子创意思维的操作程序,我想这个项目恐怕也不会是成功的。因此,老师需要把教学变成一个持续的、与学生共同探究和体验学科与生活的过程。


我认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向是:超越传递,走向探究我们需要传递,但是我们要超越传递,走向探究。教学绝不是把一堆外部知识忠实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进行一丝不苟的训练。所有的学科,不论是分门别类的学科课程,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展开有意义的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表达并实现自己的思想和意义。课堂教学本质上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精彩观念的过程。假如说我们把课堂教学设计为这样一个过程,请问我们还能够去制定标准答案吗?恐怕不行。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孩子表现出有兴趣,表现出能持久,表现与众不同。


我们现在需要针对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两个问题: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传授的教学,前者没有明确学习体验如何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后者没有明确的大概念引导教学,缺乏为确保学习效果而进行设计的过程。


我们高中讲学科的核心素养,所谓核心素养就是这个学科的学习最终在孩子身上应该留下什么痕迹,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因此,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年,都要围绕学科的大概念,确保学习效果而进行设计。


因此,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


最后,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标准已经制定,教材体系已经初步建设完成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感觉到,最紧迫、最需要的是把理念转化为行动。所谓“行动”,指的是所有在日常课堂上每天与学生互动的老师们在主导教学中的具体行为。这是关系到课程改革理念和方案能不能真正落地、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环节。


我们在做的事情非常艰巨,这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可以达到的目标。我相信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安静和专业的去对待。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一直认准了一个目标,脚踏实地的去做,目标就一定会实现。实践之树常青,只有依靠实践才能回答程介明老师提出的问题:当世界的教育体系正在发生改变的时候,我们中国的教学体系也应该发生变化。我从今天的实例中感觉到非常兴奋,感觉到希望所在。


谢谢大家。



关注“第一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