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室上速

 渐近故乡时 2018-11-27

室上速,即“室上性心动过速”,不仅只在心血管科发生,其他科室也会碰到室上速发作的患者。由于室上速可影响到血流动力学稳定,假如不熟悉室上速的正确处理,就有可能耽误患者的治疗。对室上速的分类和相应治疗,你都了解吗?

什么是室上速?

室上速,指的是在希氏束及其以上部位的传导系统发生病变,导致心房率或心室率超过100次/分的一种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交界区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可分为局灶性房速多源性房速,治疗方案分别是怎样呢?

对局灶性房速而言,若处于发作急性期,可给予腺苷、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Ia、Ic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合并有心功能不全者不可使用Ia和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局灶性房速的急性期过后,可选择上述药物长期维持,若药物治疗无效,可使用导管消融术。

多源性房速,常见原因分别为肺部疾病、电解质紊乱和洋地黄过量。治疗上应积极控制原发病,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导管消融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

交界区心动过速

交界区心动过速分为局灶性和非阵发性两种形式,治疗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呢?

局灶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心脏结构多无明显异常或有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上可选择用β受体阻滞剂或氟卡尼,胺碘酮仅用于儿科患者,药物无效可行导管消融。

非阵发性交界区心动过速,可能提示严重的病理状态,如洋地黄中毒、低钾血症、心肌缺血等情况,治疗上应着重基础疾病的纠正,必要时可给予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房扑

房扑有峡部依赖和非峡部依赖,峡部在下腔静脉至三尖瓣环间,此处为典型房扑折返环存在的关键部位。

峡部依赖性房扑,处在急性期的患者,可给予Ic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复律,对于复律困难的患者,也可以药物控制心室率,减轻患者症状,其次也可以考虑使用电复律或心房起搏。远期治疗上,可采用Ic类或III类药物,药物难以耐受的可选择导管消融。

非峡部依赖性房扑,经药物治疗无效后,可停用原药,改用其他药物,或采用导管消融术。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AVNRT是最常见的一种阵发性室上速,这种患者多不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常有头晕和心悸症状。

要终止AVNRT,药物选择上可给予腺苷、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或普罗帕酮等药物。终止结束后仍需长期口服预防性治疗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和地高辛。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AVNRT可选择导管消融慢径,可减少房室传导阻滞发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所谓的AVRT,指的是除了正常的房室结以外,还存在旁道连接着心房和心室。若出现预激图形和心动过速表现,可以考虑为预激综合征,而AVRT是大部分预激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

AVRT急性期和长期治疗用药,选择的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旁道和房室结抑制。抑制房室结传导的药物有腺苷、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而旁道抑制药物有I类和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若是预激合并有房颤、房扑或房速,不可应用房室结抑制药物,而应选用Ia类、Ic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必要时行射频消融消除旁道。

对无症状的AVRT患者,应进行电生理检查,特别是心律失常风险高危人群和从事飞行员等特殊职业的患者。

室上速不稳定,该怎么办?

临床上常说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指的是发生低血压、心力衰竭或恶性心律失常等情况,此时不管室上速为何种类型,均应采用直流电复律紧急治疗。

临床上看到室上速发作,切不可慌,掌握用药指征,规范应用导管消融,帮助患者症状,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5,19(1):3-15

2.2015 ACC/AHA/HRS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 Patients With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J].J Am Coll Cardiol. 2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