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渊明晚年思想心态剖析(3)

 墨香笙樵 2018-11-28
此诗据王瑶先生意见,“写市朝变化, 风云严厉, 最后抚己履运, 不胜感慨;当为戊午(四一八年)岁暮作”,诚然。而诗人感伤的“岁暮”,除了代表自然界的寒云朔气, 严冬将至外, 尚有多层寓意。就人生而言, 诗人此时已五十四岁, 进入暮年,体气渐衰, 华发早生, 又贫馁无酒, 生计少欢。因而追忆年华,抚念平生, 对岁暮的感慨, 也就是对自己生命价值消逝的伤感。象“明旦非今日, 岁暮余何言”的怆然无奈, 表明渊明此时的心境, 已不完全似当年《形影神诗》“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那样的平和超脱。尤其此诗本作于义熙末年, 正值晋宋交替, 多事之秋, 恰是一个朝代的“岁暮”。孔子云“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渊明诗中有“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之句, 都是寓含了士君子在风霜凌厉的叔季之世或岁暮之时应坚守的做人原则。渊明在义熙末年辞尚书郎不就, 即是他在“岁暮”所持操守的具体表现。然而大致同时, 陶渊明的许多友人故旧如殷景仁、颜延之等却纷纷入朝,成为新贵, 甚至与渊明同号“浔阳三隐”的周续之, 亦不耐寂寞, 应刺史檀韶之请, 出而讲《礼》,为统治者粉饰太平。世路多歧, 良可哀悯, 所以诗人有关“岁暮”的深沉感慨, 不仅仅是“忧生”,亦因目睹了此时此际人情世态的沉浮变幻而有很强烈的“忧世”之意。“向夕长风起, 寒云没西山。厉厉气遂严, 纷纷飞鸟还”的诗句, 深刻表达了诗人在肃杀的时气下, 有感于多少流俗之辈, 如草向风, 随世俯仰, 在权势面前, 不惜放弃人格操守和一向的处世准则, 竞为随阳之鸟, 追逐稻粱。而那些真正能在厉厉严寒, 众芳芜秽之时葆有一份岁寒之心的坚持理想之士, 唯有孤独寂寥, 独守困穷而已。所谓“抚己有深怀, 履运增慨然”的苍凉况味, 千载之下, 犹可感知。
  分析起来, 此时渊明之心, 并非静如止水。贫馁与世事的变迁成为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压力, 在他心里也激起一些矛盾与冲突, 如《杂诗》“代耕本非望”中所写,“代耕本非望, 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 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 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 粗絺已应阳。正尔不能得, 哀哉亦可伤!人皆尽获宜, 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 且为陶一觞。”诗里的失意感慨, 体现了正直守道的诗人的一片愤世之怀, 也是他对以往人生的一次带有疑虑的总结。而陶渊明对此表现了何种反省思考,则可以从他的《咏贫士》七章中得到答案。
  《咏贫士》七首写作的时间, 从第一首中“朝霞开宿雾, 众鸟相与飞”及第二首中“凄厉岁云暮”的诗句来看, 大致应与《岁暮和张常侍》同时或稍晚。具体而言,当是在义熙十四年下半年到元熙元年, 刘裕先后封宋公、宋王, 建立宋台, 大批趋势的晋臣竞相为其僚佐的这段时间之内而不会晚于刘裕代晋成功, 东晋群臣已别无选择地成为新朝官僚的永初元年。时诗人年在五十五岁左右, 王瑶先生称这组诗是“渊明晚年咏怀之作”。
  的确, 《咏贫士》是表现渊明后期生活态度的极重要作品。纵观渊明一生, 曾经经历了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 这中间, 不乏一些重大的选择关口。自二十九岁初仕郡职, 十馀年间, 渊明是在仕与隐, 用志不遂和禄仕求生间徘徊, 最后终于在义熙元年赋归, 作了“遂尽介然分, 终死归田里”的抉择。在此之后, 大致从不惑到知命之间, 渊明耕作田园, 家境尚可, 世事且无大变, 所以诗人亦能“盥濯息檐下, 斗酒散襟颜”,享受一种宁静坦然的心情。义熙后期以还, 渊明贫病相寻且家国多事, 新朝统治者对知识分子极尽利诱拉扰之能事, 所以有义熙末朝廷征渊明为著作郎之举。面对“纷纷飞鸟还”的时代气候, 渊明的人生又到了一个选择关头, 如果要改变初衷, 此刻对渊明或许是最后的机会。渊明就在这时写了《咏贫士》七首, 在剖白了内心一度有过的矛盾怅惘之后, 藉对古贤的歌颂, 表明了他此时的人生态度。从诗中“何以慰吾怀, 赖古多此贤”和“人事固已拙, 聊得长相从”等句, 可看出《咏贫士》在性质上, 既是诗人在贫困生活中的自解自慰之作, 又是诗人在非常之世的见心明志之篇。
  具体而论, 第一首“万族自有托, 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 何时见馀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 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 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 已矣何所悲”,是以比兴象征之法, 委婉写出当时之时势, 并借“迟迟出林翮”的意象, 表现了诗人内心因守道独行, 世无知音而感到的无限孤寂。不难看出, 此诗与《岁暮和张常侍》诗意有一些相通之处, 同样显示了渊明精神上的某种孤独苦闷。
  第二首“凄厉岁云暮, 拥褐曝前轩。南圃无遗秀, 枯条盈北园。倾壶绝馀沥, 窥灶不见烟。诗书塞座外, 日昃不遑研。闲居非陈厄, 窃有愠见言;何以慰吾怀, 赖古多此贤”中, 诗人真切地描写出了岁暮时贫士生活的惨淡。如前所析,“倾壶绝馀沥, 窥灶不见烟”正是诗人自身贫苦生涯的真实写照。“诗书塞座外”二句, 隐隐暗示了诗人在艰困的处境下, 对素所深研的传统圣人之道似乎亦有了某种暂时的怀疑与迷惑;“闲居非陈厄”二句, 更表现出一种内心的不平。盖孔子当年绝粮, 不过暂厄于陈, 而子路愠见, 已为“君子亦有穷乎”愤愤不已;渊明则于“闲居”中经年长贫, 终日抱饥, 心中的愤然当然是有过于子路的。而在诗之末尾, 诗人却将内心的愤懑转化为对前贤风范的追想, 并以此使自己得到慰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