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渊明,或许人们更了解的,是你的灵魂

 墨菊香 2019-07-15

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那样一处世外桃源:落英缤纷,松菊犹存,木欣欣向荣,泉涓涓始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又是否真的存在那样一种隐逸生活:左邻右舍志趣相投,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老而不弃,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春去秋来,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有酒盈樽。诸如浔阳刘子骥之类的痴人遍览古迹,苦苦搜寻,无功而返。世俗之人追求脱俗,假作真时真亦假。大隐之士净手焚香,翻开那卷历经千年的诗集,字词点墨便是花木,旨趣意蕴便是生活。

谈及那个名士清谈,隐士纵酒的闲逸时代,总少不了一人的身影:采菊东篱下,暗香盈袖;带月荷锄归,晨露沾衣;饮酒则期在必醉,读书则欣然忘食。面对盛待不吝情去留,遇到难处不苛求甚解。独来独往,竹林七贤不可与之相比;不羁清狂,康乐太白难以与之同论。他用一壶酒,一束菊,唤醒了因玄言膨胀而沉睡的东晋诗坛,他便是山水田园中第一位虔诚的文学朝圣使徒-陶渊明,魏晋百年春秋中最纯粹的灵魂行者。

有关陶渊明的记忆,是贯穿岁月的。我童稚时便摇头晃脑地背诵着他的诗歌:“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如记忆李白的《静夜思》一样,纯粹为了得到家长老师的夸赞,不掺杂任何情感与思考。稍长一些,开始从最基础最浅层的方面了解陶渊明,理解了他《饮酒》的闲适,敬佩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不贪权贵,从课本与老师那里管中窥豹,对陶渊明的印象局限于“是山水田园诗人,很清高”这寥寥数字。初为少年时,知识面拓展迅速,闲暇之余也会故作深沉去赏读一些古文。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靠着译文与注释,半蒙半猜,我感喟他十三年间几度出仕深受羁缚,感叹他辞官归隐从此横眉冷对官场世俗。从那时起,在我心中,陶渊明不再单纯是一个格式化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的诗也不局限于闲适二字。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的诗文作品也因了解的深入而变得玄妙,不易真正吃透。明知初高中的标准答案所描绘的陶渊明并不是真实的他,但自己却无法将内心感受到的用恰当的词表述出来。苦于初高中的繁重学业,我无法挤出足够宽裕的时间去寻找一个最合心意的答案。记得朱光潜先生曾感同身受地这样评价陶渊明:“谈到感情生活,正如他的思想一样,渊明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简单的复杂,超出了我当时的领会范围。”所以,在步入大学之前,我对陶渊明的理解是模糊的,比浅层的体会稍深入一点,却又离深层了解有一段距离。

真正开始走进五柳先生的诗世界,是在品读这本《陶渊明集》之后。众所周知,陶渊明诗歌的最大特点为质朴自然,就如他清高耿介、淳厚真率的人格一样。读他的诗,读者会获得一种纯粹的享受:严羽评论“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元好问盛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所以他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并不像屈原笔下的江离、留夷、杜衡那些香花仙草一样,脱俗高雅,他喜欢写酒,写禽鸟,写松菊,反反复复地写,变着花样地写:“罇中酒不燥”,他便能跟鸟一样“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风波都阻挡不了。“今日天气佳”他便耐不住寂寞“清吹与鸣弹”。“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有酒有歌,此乐何极!梁启超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陶渊明在酒中享受愉悦,就如同自然界的自在之鸟和自由之云一样,都是让他陶醉的东西,他在酒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返归自然的心境,在酒中体味与思考着哲学的意味,宇宙、人生和历史的奥妙。玄心、洞见、妙赏、深情构成了陶渊明的真风流,也让陶渊明饮出了酒中的真滋味。酒是用来将精神脱离现实的,那么鸟就是陶渊明的精神化身,他的诗中,有两种鸟:失意之鸟与适意之鸟。从青年未涉江湖的懵懂单纯到壮年的饱经沧桑、遍尝辛酸,再到厌倦黑暗选择返璞归真,不同的鸟反映了他志趣指向的变化,代表了不同时期的他本人。痛苦的蜕变最终冲淡了他的那些无谓的锋芒,他达到了调和静穆的境界。暮色压迫了大半生,他还是盼到了黎明。苦难使他强大,使他成为魏晋玄学的终结者,日后中国古典诗歌辉煌的先导者。至于松菊,其实陶渊明在诗中提及很少,但由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太过出彩,就如张若虚作《春江花月夜》,一篇一句足矣,于是菊便成了陶渊明的代名词。陶潜将松菊分成眼中之象与心中之象来谈论。眼中之象用于抒发欣赏仰慕之情,心中之象用于充实内心。涉及意象,免不了要提及关键字词,阅读全书,不难发现,渊明似乎犹为钟爱“清”“情”“新”以及一些情感表现语,细细分析,这些都是有理可寻的。“清”,是陶渊明一生的浓缩:为人清高,处事清狂,作诗清新,思想清傲,他就宛如魏晋那个纷扰动荡的浊浪中的一股清流,所以,偏爱“清”字并不是空字无由的。而“情”“新”等字,则是他性格的外在表现,不拘小节如渊明,不去在意他人的目光,他心有所感就要抒发出来,心有所想就要去追求,心有所思就要记录下来,所以他喜欢直抒胸臆,不刻意编造玄言寓情于意,而去直白地“谈情说爱”。超凡脱俗如渊明,从他作《桃花源记》就可知,他与众不同,世人汲汲功名,他弃官归隐,众人趋炎附势,他孤身一人,他拥有超前的思想,新意层出,这也就奠定了他“山水田园诗第一人”的地位。钟嵘曾写道:“读陶诗是文已尽而意无穷”。陶诗,长篇大论的很少,句式比较单一,大部分为五言诗。在古文中多用四字短句,整句散句结合,相比较于玄言诗,陶诗中的对仗并不算多,结构不算工整,思路灵活多变。记叙描写为主,抒情议论为辅,在这一点上,与谢灵运的诗有相似之处。综观陶诗,能深切体会到“文如其人”的含义,渊明以文为生,他的诗无论从字词还是意象、句式,都展现了他个人的独特性,在质朴与奇巧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的着力点。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渊明之后,再无渊明。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为《陶渊明集》作序时写道:“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怯;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亦乃爵禄可辞。”陶诗的影响是公认,但是对于其分类,大家却是各执一辞。由萧统的话中就看出几个侧重点:情感分类,素材分类,影响分类。我的个人观点是按照题材进行分类。题材相同的诗文,主旨手法大都都会有共通之处,并且诗人在不同题材的创作上会有侧重与偏移。将陶诗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那么田园诗就是其中最杰出与流传最广的一类。描绘田园风光的甜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是其精髓所在。仕与隐的矛盾斗争,陶渊明最终还是遵从了本心,将对园林的静念化为了皈依的现实,心与形得到了统一。田园是他安身立命之所,是他理想世界的原型。他用了大量的诗文来记叙赞美田园,可以说田园诗是他创作的主体。其次便是咏怀诗歌,显示了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大多以组诗的形式写成,在官场得不到心灵的归属感,他便在诗歌里寻觅自我,读《饮酒》、《杂诗》等组诗时,那种对官场和山水的截然相反的态度鲜明可见。咏史行役诗旨在揭示农村凋敝的惨象,反映官府腐败、人民徭役之苦。这类诗刻画了一个不一样的陶渊明,他不是一个每天只顾自己潇洒享乐的醉汉,他的心中还装着人民,他苦闷于自己的无能为力,抑郁于自己的壮志难酬,他的行役诗是苦涩的酒,满含人民的血汗和渊明自己的热泪。赠答诗,渊明最具烟火气息的一类诗,正是因为这类诗与其他诗人的一样,才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陶渊明也不是一个没有一丁点人情世故的独行侠,他也会时常遇见一些可以交心攀谈,推杯换盏的朋友。五个题材的诗,展现了五个不一样的陶渊明。读着读着,陶渊明的形象由点到面,由平面刻板变得立体鲜活。心中的那团迷雾中,一束光不知不觉照了进来。

陶渊明是个可复杂可简单的人物形象,简单来说,他就是一个官场失意之后归隐田园的文人。复杂来说,他进入官场的缘由很多,归隐一波三折,因素中主观客观主动被动的比重就得花好大功夫去研究。在读完《陶渊明集》后,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陶渊明的鉴赏角度,别有发现:陶渊明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孩童和一位年迈长者的结合体,他有对生命意义的珍视,有对名利的淡泊,也有潇洒任性的一面。就像是现在的流行词“佛系青年”,他重视本心,遵从本心,追求本心,不争不抢,却也不退不让,如寒来暑往,日出日落一样按照自然之法去生活。从前的我,急切地想得到“真正的答案”,现在的我懂了,陶渊明本身就是一部诗集,站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视角看他,他都是不一样的。人生如书,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只可欣赏,无权参透。

如果可以穿越时空,我想与陶渊明“把酒话桑麻”,就着金菊美景,谈谈他的岁月,我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