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不是中国人,你当然不懂筷子!

 但行好事吧 2018-11-28

奢侈品VS.筷子

能创造出什么样的故事呢?

是有人造出了天价的筷子吗?

不不不,真相往往比故事更让你目瞪口呆!


最近奢侈品牌杜嘉班纳,

也就是所谓的“D&G”,

他们搞了个造势广告《起筷吃饭》。

听名字应该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

和外国奢侈品牌相结合的片子吧?

可惜,并不是这样!



“如何用这种小棍子形状的餐具,

来吃我们‘伟大的’传统玛格丽特披萨饼?”

轻慢的态度、犯忌讳的使用方式、

调笑的言语、一拉一踩的形容词……

很多人看了这个视频之后,

都感到出离愤怒,

并表示要对D&G脱粉,

再也不买他们家一件东西。


这位超模小姐姐,

你醒醒好吗?

在中国,你这个动作,是要“家法伺候”的!

连不识字的老奶奶都知道,

筷子,是很重要的,

要好好对它。

它不仅是一种餐具,

更是一种文化!



不同文化之间,

应该做到平等、尊重,

而不是居高临下式的傲慢。

如此行为,

只能证明相关人员是多么的无知。



筷子,

从来都不是什么奇怪的小木头棍子。

一双筷子,

承载的是中国人千年的情感。



当第一次尝到

长辈用筷子蘸来的味道时,

我们对味觉有了最初的记忆。



在记录每一次成长时,

“终于会用筷子了”,

意义和学会走路一样。



当大家围坐一起,

摆好碗筷,准备吃饭时,

中华的礼仪代代传承。



“多个人多双筷子嘛”,

熟悉而平常的问候,

透露的是千年的温情与善良。



一双筷子,

是家的味道,是成长的印记,

是文化的传承,是人性的善良 ,

承载的是中国的情感和记忆。



01

筷子是文明的产物


民以食为天,吃是一种文化。

西方人习惯用刀叉吃饭,

刀叉作为餐具的历史并不太长,

西方学者认为,

是16世纪开始的,到18世纪末,

它们才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用具。


要知道当餐叉刚传入英国时,

传教士是强烈反对的。

他们认为肉和其他食物

都是上帝为造福人类而恩赐的,

避免用手指接触食物,

是对上帝的傲慢无礼和侮辱。


而相比之下,中国的筷子文明史显然长得多。

| 商代青铜筷


传说大禹治水之时,

有次乘船来到一个岛上,

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

肉在水中煮沸后,

因为烫手无法用抓食。

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

因为他要赶在洪峰来临之前去治水,

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

吃了起来。


久而久之,

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

夹取食物的本领。

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

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

于是纷纷效仿,

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拿着筷子的女仆


传说虽非正史,

但筷箸却毫无疑问

因熟食烫手,因运而生。


至少在商代,筷子已经产生,

《韩非子·喻老》载: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商纣王使用象箸进餐,

箕子看了很是担忧,

因为他认为用象箸进餐,

配套的餐具必须是“犀玉之杯”,

食物必须是“旄、象、豹胎”,

衣着必然是“锦衣九重”,

住房是“高台广室”,

日渐奢靡,终至败亡。


“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这便是成语“见微知著”的来历。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馆


筷子,最开始叫“箸”。

先秦祭祀时,

常在煮熟的食物上,

插一双竹筷,以便祖先享用。


在都说没有信仰的中国,

我们的信仰,其实就是我们的文化。

所以千年之后,

很多地方的人在大年夜,

仍会为离世的亲人,

留一副空碗筷。



明朝时,“箸”演变成“筷”。

据说这与江南水乡的民俗讳言有关。


明人陆容所著的《菽园杂记》载:

“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

如舟行讳‘住’,讳‘翻’,

以‘箸’为‘快儿’。”


吴中多水泽,舟楫往来频繁,

但“箸”字与“住”同音,

船家最怕抛锚停住翻船,

便将“箸”改为“筷”,以求“快”行。

久而久之,筷子之名便流传开来。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馆


四到六世纪之间,

筷子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到日本,

以致现在中日韩三国都保持用筷的传统。


相较而言日本的筷子短,

且末端为细尖状,

韩国则使用金属制筷子。



02

筷子背后是文化的积淀


筷子不但是中式餐桌上必备的餐具,

也是象征中华文明的一种符号。


经过长期的发展,

筷子逐渐形成头圆尾方的外观,

暗合“天圆地方”之意,

方形为坤卦,圆形为乾卦。


乾为天,民以食为天,由此而来。

手拿筷柄,用筷头夹菜,

坤在上乾在下,

代表地天泰卦,和顺通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