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保和教授运用《难经》腹诊理论的验案举隅

 林涔涔 2018-11-28

刘保和教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提出人体气运动的基本模式是“‘枢轴―轮周―辐网’协调运转的圆运动”理论。采用斡旋气机、升降阴阳的方法治疗各类中晚期癌症。



中医经典早已记载了腹诊,但没有明确指出腹诊的方法、部位、治疗法则及方药。刘保和教授在中医经典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摸索出了中医腹诊的方法、精确部位、治疗法则及方药。



腹诊经验与《难经》腹诊理论



腹诊,是指患者仰卧,双腿屈膝,两手平放躯干两侧,身体放松,平静呼吸,医者用大拇指用力按压腹部某一特定部位。若在按压的过程中,患者疼痛或疼痛难忍则为阳性指征。



刘保和教授认为,中医辨证应首先辨明疾病的原发病位,尤其要辨出原发于哪一脏。对此腹诊有特殊的优势。


如以大拇指用力按压脐左0.5寸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出现阳性指征则说明病位在肝,治疗时应当调肝;


以大拇指用力按压脐右0.5寸足少阴肾经的右肓俞穴,出现阳性指征则说明病位在肺,治疗时应当肃肺;



以大拇指用力按压脐上1寸任脉的水分穴,出现阳性指征则说明病位在心,治疗时应当活血调心;



以大拇指用力按压脐中任脉的神阙穴,出现阳性指征则说明病位在脾,治疗时应当运脾化湿;



以大拇指用力按压脐下1.5寸任脉的气海穴,出现阳性指征则说明病位在肾,治疗时应当补肾。



中医经典记载了腹诊方法,并指出“按之痛”为其阳性指征。


如《素问·调经论》云:“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滑之,故快然而不痛。”


《伤寒论》云:“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金匮要略》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


在《难经》中,腹诊与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同等重要,都是诊断疾病的手段,如《难经·十六难》“假令得肝脉……假令得心脉……假令得脾脉……假令得肺脉……假令得肾脉……”的诊法,明确脉诊五脏病的方法。


刘保和教授的腹诊方法,就是对《难经》腹诊理论的具体深化。



 临 床 验 案



01

左肓俞穴处腹诊阳性指征医案


某患者,男,50岁,1989年夏季初诊。每隔10~20 min便要大叫一声,已有4年。脉弦,舌红苔薄白。


腹诊:大拇指按压脐左0.5寸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处时,患者疼痛难忍。


治以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2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


两日后二诊:病愈,嘱继服上方7剂。


两个月后随访,病痊愈,未复发。


 按 


脐左0.5寸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处,腹诊阳性指征说明病位在肝,正如《难经·十六难》所云“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治疗时应当调肝。肝气病以主方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病以主方逍遥散或解郁消愁汤治疗。此患者,叫声洪亮、脉弦,属于肝气病,选方四逆散。




02

水分穴处腹诊阳性指征医案


某患者,男,72岁,2006年3月3日初诊。夜间睡眠时,常因心中憋闷烦乱而醒,醒后坐起连续嗳气后而觉舒,已五年。白天也经常嗳气,脉沉涩,舌红,多裂纹,少苔。


腹诊:大拇指按压脐上1寸任脉的水分穴处时,患者疼痛难忍。


治以化瘀灵:旋复花,当归,郁金,茜草,泽兰,桃仁,柏子仁。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3月10日二诊:夜里睡眠已不憋醒,白天嗳气也近痊愈。继服上方10剂。


3月20日三诊:病愈。嘱再服上方7剂。随诊,病未复发。


 按 


脐上1寸任脉的水分穴处,腹诊阳性指征说明病位在心,正如《难经·十六难》所云“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治疗时应当活血调心。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化瘀灵与膈下逐瘀汤治疗。此案脉沉涩,夜晚休息时病重,予以化瘀灵。




03

神阙穴处阳性指征医案


某患者,男,41岁,1998年1月18日初诊。过敏性鼻炎已6年,频繁打喷嚏、流清涕,伴面痒,两目内眦红、痒。夜卧则鼻孔交替堵塞。食冷则腹胀,甚则泄泻。脉寸沉,关浮弦,尺沉紧,舌淡红,中有裂纹,苔薄白腻。


腹诊:大拇指按压脐中任脉的神阙穴处时,患者疼痛难忍。


治以当归芍药散加味14剂:当归,川芎,白芍,白术,茯苓,泽泻,荆芥,防风,藿香,厚朴,黄连。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月1日二诊:服药7剂后,已不打喷嚏、流清涕。夜卧鼻孔仍交替堵塞,面痒及目内眦红、痒已减。上方加苍耳子,辛夷。14剂。


2月15日三诊:病愈。为巩固疗效,上方配成蜜丸,早晚各1丸,连服两月。随访,未再复发。


 按 


脐中任脉的神阙穴处,腹诊阳性指征说明病位在脾,正如《难经·十六难》所云“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治疗时应当运脾化湿。脾虚而食冷则腹胀,脾虚不运,酿生痰浊,痰浊上犯,则鼻塞、流涕,故成脾虚湿滞证。脾虚湿滞是当归芍药散的一核心病机,所以治疗时应当运脾化湿,方用当归芍药散加味。





04

右肓俞穴处阳性指征医案


某患者,男,10岁,2001年11月6日初诊。感冒愈后自觉气从脐腹部上冲至咽,先觉咽痒,继而咳嗽,每次连咳七至八声,同时伴四肢抖动,已10月余。脉浮滑数,舌边尖红,苔白腻。


腹诊:大拇指按压脐右0.5寸足少阴肾经的右肓俞穴处时,患者疼痛难忍。


治以奔豚汤(桑白皮代甘李根白皮):当归,川芎,白芍,桑白皮,黄芩,葛根,半夏,炙甘草,生姜。2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11月8日二诊:基本痊愈。继服上方5剂。三诊:痊愈。随访,未复发。


 按 


脐右0.5寸足少阴肾经的右肓俞穴处,腹诊阳性指征说明病位在肺,正如《难经·十六难》所云“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治疗应当肃肺。气上冲,脉浮滑数,乃肺肃降不及、肝升发太过。奔豚汤肃肺气,佐金平木取效。




05

气海穴处阳性指征医案


某患者,女,46岁,1990年12月17日初诊。心悸,气短,胸痛及后背。时觉脐腹部有热气上冲于胸脘,发作时觉心中空虚,此时若在进食则不能再进。畏寒,下肢尤甚。BP:154 mmHg/100 mmHg。脉右大于左,左关浮弦,左寸尺弦细,舌淡苔白。


腹诊:大拇指按压脐下1.5寸任脉的气海穴处时,患者疼痛难忍。


治以六味地黄丸加味: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怀牛膝,酸枣仁,远志,五味子,柏子仁,龙齿(先煎)。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1990年12月24日二诊:热气上冲已除,诸症减。生气时左胸部呈放射性痛,痛如针刺,并觉胸部有异物充塞感。BP:140 mmHg/90 mmHg。上方加丹参,檀香,瓜蒌,薤白。7剂。


1990年12月31日三诊:以上诸症,除心悸、气短外,均已治愈。BP:140 mmHg/85 mmHg。上方配成蜜丸,服3个月。


1991年3月1日四诊:痊愈,嘱停药。


 按 


脐下1.5寸任脉的气海穴,腹诊阳性指征说明病位在肾,正如《难经·十六难》所云“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治疗时应当补肾。六味地黄丸乃补肾精之品,本自“水火兼补,不寒不燥”,此案胸背痛、热气上冲、畏寒、脉弦细,乃肾精亏虚,故予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