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陪读”---(原创)

 青岛田骏 2018-11-29

-----陪读的危害及其他

 

家长对儿女上学(主要是中小学生)不放心,于是就出现了当下大量的“陪读”或“家教”现象。两者虽形式上有所区别,但都是为“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所强大驱动,不惜身心或财富的大量投资,大多认为这类投资具有很高的潜在价值,其理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它大面积复制扩散,哪怕是那些工薪不高甚至下岗的家庭,也不惜从维持基本生存的工资或者卖出的粮食蔬菜资金,以保证孩子的幸福未来,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多年前,我曾在中专--大学做过9年的教师,虽对中小学教育没有经验,尤其是对儿童教育心理学知之甚少,对这方面不敢妄言。不过,也能够对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或接受也有所感受,在此就斗胆放言几句。

先从“语言哲学”理据,继而以价值视角,就先聊聊“陪读”:

“陪读”是一个类似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属性”结构,学生的“读”是“实体”,它是意义或价值的“基地”,当然在这处“基地”上其“属性”很多,暂且不论,这个“陪”是“读”的一“属性”,就如政治管理活动中,上级来了个“大官”,那些地方下级形影不离的“陪同”是一样的。

在这类“陪读”活动中,“陪”的方式很多,但主要还是帮助孩子料理“衣食住行”,可以说简直就是“无微不至”。很多家长曾对我说:就是为了孩子“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争取将来考大学,上名校,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几乎每一个“陪读”者都是这类迫切希望或期盼。但我对此可以正确判断:这是一个莫大的误区,其根本原因就是把“实体”与“属性”的混同?

在这里,所谓“实体”,就是你做学生的孩子,从7--8岁开始,一个儿童完整的人生首先学会的是“自己照顾自己”,继而“自己管理自己”,从自己洗脸、刷牙,到自己穿衣服到食堂吃饭等等,这些都属于“实体”的“自性”,是生存最基本的技能,尤其是到了初中学习阶段,更是“实体”必不可少的。大家想一想,如果是一个中小学生,就连这些“自我生存”基本技能都不具备,岂不是“四体不勤”的废料?这就好比是法律或道德的“主体人格”一样,不可替代,不可让渡,更是不可“剥夺”是一样的!

问题的严重性的在于:我们这些“好心”的家长,把自己孩子本来应具备的“实体结构”破坏了,也就是无理无据“剥夺”了大部分,从一种行为方式而言,这是对“实体”内部的一种“侵入”:这实质上就是对“实体”的替代,于是从哲学意义上就是以“属性”部分或大部分取代“实体”,于是“实体”就被毫无道理的“架空”,孩子能够剩下的就是那种国学治学方式之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于是一个本来在学生时代无限丰富的窗外世界,哪些河流山川,鸟虫话语,哪些在森林中穿越,草地上的歌唱.....统统被隔绝了,这对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又是多么一个莫大的损失啊!

有一部分陪读家长文化程度不低,可以帮助孩子学习领会课堂功课,指导作业,这些也许是有益的,但却不要忘记,这还是对孩子智力的替代。孩子暂时不懂得的学问,就让他苦思冥想,不要轻易告诉答案是什么,因为作为学生而言,别人教会的与自己在思考中学会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我在高校教授哲学中,有的学生向我询问某个对概念明晰或逻辑推演等问题,我一般不会轻易回答,而是从一个归纳或演绎角度让他自己思考,教师不能给学生现成答案,就像我们家长也不能替代孩子爱考一样。也就是说;凡是必须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家长万万不能替代。从哲学意义上讲,一旦“属性”替代或偷换“实体”的某些要素是很危险的,不只是养成孩子偷懒的习惯的,而是在将来他遇到苦难时肯定是束手无策的,那时家长或教师又不在身边,你说他在这类困境中是多么无助、苦恼和艰难?

从一个比较完整人生整体而言,这是一个“万花筒”,尤其作为孩子他必须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学识知识只是其中一部分,而知识只是属于“理性世界”,而“道德伦理世界”和“情感世界”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真”属于知识,“善”属于道德伦理,而更重的是“美”就是“审美世界”。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实体人格”。当然知识可以带来财富、名声或地位,如果没有善良,他可能是一个很有学文的恶棍,甚至为害甚恶;而“美”呢?它就更重要了,这是对“真与善”的超越,它“悬置”利益而充分感受自我那种幸福美好人生。有学生曾问我:学习哲学有什么用?能多赚钱吗?我说,多赚钱那是知识和机遇的事情,与审美无关,但我可以告诉你:如果你有千万元家产,但缺乏道德至少是落个“为富不仁”的恶名,甚至去做那些嫖娼赌博之类;如果只有道德也是不完善的,你可以帮助别人,乐善好施,但是你总还要思考人生的价值或意义吧?此时你可能还是不满足,对自己人生不圆满而苦恼?如果当自己进入一个“审美世界”,这个世界就为你而绚丽多彩,哪怕是每一天都是新鲜的。很简要的说:一个具备真善美者,如果一个月只有3000元的收入,这会比那个“只认钱不认娘”的缺德者幸福得多。

说的这里,绕了个大圈子,确有些离题了。不过我要说的是:作为我们这些“陪读”家长,你除了帮助孩子的日常生活或者辅导他们的知识外,或者教导他们将来找到好工作挣大钱外,你们还教育了他们其他什么?如果只是告诉他们一个劲的学习,将来做大老板,做大干部,娶个好媳妇,找个好老公外,其他的不涉及了,这是何等危险!

可以看出,衣裳除了“实体---属性”关系不可混淆外,就连这个“实体”本身也是一个“结构组合体”,人生毕竟不只是“知识”的人生,更是“善良”的人生,“美”的人生。这就像一个“三角仪”,缺少其中任何一个,不但是不完美的,甚至是“残缺”的,尤其是在当下这种商品化时代中.....。

希特勒曾经把把那些知识渊博、但头脑僵化者丑化为“博学的人猿”,当然希特勒是个很坏的恶棍,他是从仇恨贵族而蔑视知识,这当然是非常荒谬的。但是悬置希特勒本人这句话,只是从此话本身而言,确有“博学人猿”者。知识不是智慧,如果只是死记很多知识,比如能够背诵很多唐诗宋词,能够牢记很多数学物理公式,能够牢记很多外语单词或者熟练翻译;或者牢记很多历史名人,或者记住很多历史年号等等,而缺少科学创造,这些只不过就是一部知识机器,一部“百科全书式字典”,尤其是现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机械记忆根本称不上是什么学问,而是一个时代文化衰落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然记忆一些知识是基础,但却不是我们学习的目标,它知识“属性”而不是“实体”是一样的。这其中,我们看到了两类偏差:

第一是“记忆死知识”一类。其实当下家长陪孩子学习主要是集中精力记忆知识,效果当然也很明显,至少考试都是班级中等以上,有的还是前几名。但是现在“高分低能”现象比比皆是,由于严重缺乏对“窗外”事情的了解,一旦毕业进入市场往往举步维艰,很难找到一个理想职业。现在这类现象很普遍: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给中学文化程度者打工现象比比皆是。我也剖一个亲戚只有高中文化,开了一家“工商代理公司”,年收入50余万元,给他打工的都是清一色的大学本科生,还有一个研究生,前者工资5000元,后者6000元,但做的都很努力.当然我不是说大学生就不能给比他文化程度低的打工,而是说所学知识而所获取收入倒置,这不能不说学了不少“死知识”,而那些知识不多者反而把有限的知识用活了.....。这类“死知识”者的“标本”就是鲁迅笔下那个“孔乙己”,他能写出“回”字有四种写法,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另一类确有不少有知识又有“能力者”,确实充分“活跃”在广阔市场但也非常“刁钻”,也把知识“用足用活”,并确有相当的“知识科学含量”:不择手段攫取利益,甚至坑挖拐骗,无所不用其极,有的还成为“梁上君子”,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剧。

最后,还是回到“陪读”。

除了极少数因特殊原因需要“陪读”外,可以说有90%以上是不需要的,这不简单是一种“浪费”,而是家长这种“属性”对孩子学习这种“实体”的替代和剥夺,它剥夺了孩子本应有的、也是完整的“生活世界”,剥夺了孩子将来的谋生能力。如果非要十分关心自己的孩子,那就在星期天或节假日带领孩子走出教室,走出家庭与孩子到深山、到原野旅行,让他们目睹体验原生态大自然,让他们把一天耳濡目染的写出来,描述大自然的优美、壮美和感受;让他们与家长一起劳动,让他们吃苦流汗,让他们自己料理自己。充分锻炼他们的意志、毅力。完整的又是优良的人生就是与大自然、与“生活世界”融为一体。如果继续延续这类“陪读”、这种对孩子的“包办”或“替代”,那么气“样本”早已有了:

300多年前的“爱新觉罗”家族征战杀伐,从康熙到乾隆那几代充满着活力生机。当它们的后代们在其开创者的荫护下养尊处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声色犬马,于是都堕落为“八旗纨绔子弟”,就像一代代退化的马铃薯,在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中轰鸣中,那个世世代代祖上建造的庞然大厦轰然倒塌了.....。

所谓“陪读”,就是把自己的后代培育为类似“退化”的马铃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