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明俚说中国道教史(二)

 昵称27494174 2018-11-29

简明俚说中国道教史(二)

东汉末的道教

张道陵羽化后,其子张衡(不是发明地动仪的那位科学家)、其孙张鲁先后继承其道。张衡适合自修,管理能力不强。后来不知从哪儿冒出一位叫张修的,有勇有谋,辅佐张衡管理天师道。

东汉末年,领导黄巾军起义的河北人张角还创立了以《太平经》得名的太平道。《太平经》是原始道教教义的总集,非出于一人之手,而是很多道教人士的著作积累而成。后来,太平道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销声匿迹,但《太平经》作为一部重要经典被道教教众保存了下来,被誉为道教十三经之一。

黄巾起义的同时,张修也跟着凑热闹,后来被皇室招安,混了个一官半职。朝廷也考虑到了张衡,但张衡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不是当官的料,其子张鲁遂兴高采烈的替父亲做了官。张鲁野心勃勃,兔死狗烹而杀了张修。后来混到了汉宁太守,占据汉中一代三十多年,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

简明俚说中国道教史(二)

曹操攻入汉中,张鲁归顺曹操,曹操封其为镇南将军。实际上不过给个虚衔,曹操恐天师道势力强大,又不能直接杀害张鲁(张天师),故借此控制张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曹操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

张鲁为政期间,实行政教合一,确实使天师道发展壮大,全国各地处处都是天师道的教徒。后期因曹操暗地干涉,天师道开始走向没落,成为一盘散沙。

曹操还算给点面子,曹丕就比较直接了当了。那时,经常有方士上门来自我推销,称有仙术敬献。曹丕是个聪明人,博览群书,对方士的伎俩早就了然于胸。闲空时,便故意叫他们进来表演一下,然后当众戳穿,以图个乐子(方士也有真有假,不可一概而论)。

简明俚说中国道教史(二)

张鲁后悔自己不待在山上老实修炼,而去折腾这勾心斗角的政治。死前,吩咐儿子张盛重新回到龙虎山自保,以期东山再起。自此以后,天师道也“富不过三代”,历代众多的张天师们,虽说也有佼佼者,但整体来看,在历史的长河里基本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

东汉末年还出了一部很重要的道教经典叫《周易参同契》,此书为东汉道士魏伯阳所撰,是道教第一部全面论述炼丹法的经典,被称为“万古丹经王”。也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炼丹家。因其将周易象数、黄老之学、丹法炉火三者互相契合,故名参同契,南宋大儒朱熹还专门注解过《周易参同契》。

简明俚说中国道教史(二)

历代注释名家对《周易参同契》的理解存在着分歧,有的认为魏伯阳讲的仍是炼外丹;有的则认为魏伯阳主张把身体当作丹炉,靠自身精、气、神的修炼,即后世所谓的内丹说;有的还认为在《参同契》中,外丹说、内丹说二者兼而有之。不过,一般都认为唐朝吕洞宾开辟的内丹道是借鉴了《周易参同契》中把“人身作丹炉”的思想。

魏晋南北朝的道教

魏晋南北朝是道教的初步分化期,出现了大量正式的道教宫观。此时期社会混乱,人们精神空虚,信仰道教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个时候,除了天师道以外,又出现了上清、灵宝、三皇、丹鼎、楼观等各大派别。

上清派是晋代女道士魏华存所创立,据说其飞升后又下凡来传道给杨羲,这一派因信奉魏华存等撰写的《上清经》而得名。除了《上清经》外,上清派还信奉《黄庭经》。

简明俚说中国道教史(二)

《上清经》主要教人存思通神、除淫去欲、服气咽津、叩齿导引。《黄庭经》则讲人体的五脏六腑、骨节毛孔等各部位都有主管之神,并且各有姓名、形状、功能,人只要存思诸神形象即可使他们各归本位而祛病延年。大书法家王羲之曾看上一位道士的白鹅,便手书了一部《黄庭经》与之交换。

上清派的集大成者是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道士陶弘景。陶弘景对道教的最大贡献是他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整齐有序的神仙世界,也就是给上古以来的各路神仙排列了等级,写了一本《真灵位业图》

由于陶弘景为上清派代表,所以在他的这本书里,上清派的祖师爷等级竟然排到了第二,而天师道连前三强都上不去,一时引起天师道的愤愤不满。这还是给天师道面子,后面还会讲到一个直接将天师道视为“伪道教”的著名道士。

陶弘景因居江苏茅山修道,开创了道教里赫赫有名的茅山宗。电影里那些降妖除魔,斩杀僵尸的道士多出自茅山宗。茅山宗之所以如此“神通广大”,其一是后世弟子为了骗吃骗喝,而愚弄乡民所至;其二则是那些无知信徒们夸大其词,以讹传讹所造成的结果。但电影毕竟是要吸引观众眼球的,从这点来看,茅山宗后期的演变对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简明俚说中国道教史(二)

丹鼎派的创立者是魏晋时期的葛玄和孙子葛洪,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葛洪了。葛洪是东晋时人,自号抱朴子,估计是取《道德经》中“见素抱朴”之意。葛洪写了一部道教史上划时代的著作《抱朴子》。《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讲神仙方药、鬼神变化、修身养性、辟邪消灾等内容;外篇主要阐述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

葛洪对炼丹的研究非常深刻,我们所熟悉的“九蒸九晒芝麻丸”就是他发明的。据说,服至百日,能除痼疾,一年皮肤光泽,两年白发返黑,三年齿落更生,四年水火不能害,五年行及奔马,久服长生。现在的医学也证明了九蒸九晒芝麻丸的神奇功效,虽然不一定有描述的那么神,但确实有他的道理所在。

在唐朝内丹道未兴起之前,道士们多是会借炼外丹服用,以求长生。对于炼丹这种事,后世多认为是邪法,尤其很多皇帝服食丹药而中毒身亡,更是让人嗤之以鼻。实际上,原本的炼丹没那么恐怖,就和制作药丸,熬制汤药一样,可能也有更加高大上的,让人无法理解的,但凡是把人毒死的丹药肯定都是搞错了,跟真正的炼丹没多大关系。否则,葛洪的丹鼎派岂不是罪大恶极了吗?

简明俚说中国道教史(二)

灵宝派是以从奉《灵宝经》而得名,是由葛洪族孙,葛巢甫撰作而成,主张“积德成仙”。宣称要普度一切众生,因为比较接地气,所以在群众中影响很大。南北朝时期,南朝人陆修静是灵宝派的集大成者。陆修静整理了南朝以前的大量道教书籍,将其分为洞真、洞玄、洞神三类,编写了《三洞经书目录》,成为我国最早的道教经书总目,是后世道藏的雏形。

“洞”的概念是道家修炼中最隐晦的词,一般属于“天机不可泄露”,都是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的方式知晓。勉强可理解为最关键的“窍穴”,道教也称作“玄关”。洞真、洞玄、洞神则代表着由低到高三层修炼的境界,应该是指元精、元气、元神(因为“玄”,故大概如此)。

楼观派直接追奉老子、尹喜为祖师,传说尹喜曾将老子迎到陕西周至,给老子修了个茅屋叫楼观,故因此而得名。其道法受南方上清、灵宝派影响,杂采众家之长,对诵经养神、行气咽津、服食导引、符箓斋醮(斋醮有点像佛教的一些法会,天师道建立时就开始产生了)等方术皆兼而行之。该派还力主老子化胡之说,常与佛教发生论争。

简明俚说中国道教史(二)

三皇派以从奉《三皇经》而得名,道教传说于晋惠帝时期,南海太守鲍靓入嵩山石室得《三皇文》,即《天皇文》、《地皇文》、《人皇文》的合称。讲究驱妖辟邪、除病去瘟、降龙伏虎、止风息雨等。

实际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派别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基本只是崇奉的道经不同。有时候,一个人会掺和好几个派别。而每个道派的修炼方式大体都有炼丹、符箓(画符)、斋醮(法会)三者。由于此时期的道教还处在摸爬滚打的阶段,有些祖师爷自己都还“晕头晕脑”的,就创立了一个门派,往往显得不是很靠谱。

南北朝时,北魏有一名颇富传奇色彩的道士寇谦之,是当时北方的道教领袖。因为龙虎山的天师道在南方,而寇谦之是北朝人,故其所建立的道教称之为北天师道

简明俚说中国道教史(二)

寇谦之生在贵族家庭,却对声色货利不感兴趣,自幼好神仙方术,也是天师道信徒,经常在家大炼仙丹。据说寇谦之后来在姨母家巧遇一位“神仙”,名叫成公兴。因为在天界不小心纵火烧了天宫,所以被贬下了凡间。正好在他姨母家当仆人,俩人真是相见恨晚,遂“私奔”去了河南嵩山潜心修炼。后因寇谦之没有通过对成公兴“信任”的考验,成公兴感其信根不足,难成大道,遂飘然而去。

但毕竟跟随“神仙”那么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怎么说也沾了点仙气。寇谦之还是有一定能耐的,比如会扶乩(请神之类的方术)、辟谷等。

寇谦之一下山,就凭自己的本事首先征服了北魏的大臣崔浩。通过崔浩的引荐又被北魏太武帝看重,并鼓励太武帝攻打赫连昌的夏国,定当取胜,果然如其所料,太武帝从此更加器重寇谦之了。

简明俚说中国道教史(二)

寇谦之还声称自己在嵩山修炼时,也遇到了太上老君的点化,老君不但赐予其“天师”的称号,还告诉他张道陵所创立的道教后期已经变质,务必破除“三张伪法”。寇谦之后来专门去找过第七代张天师张回,含蓄地“自是而非”了一番。由于寇谦之有皇家罩着,张回只能忍气吞声。

寇谦之在北方大张旗鼓地揭穿南天师道的种种“虚伪”,比如:男女双修的房中术,寇谦之认为“道本清虚,何来男女之事”。寇谦之还废除了“五斗米”的制度,凡求道者,“功德箱”里随喜即可,蛮有一种真修实干的感觉。自此以后,“五斗米”制度逐渐废除。

寇谦之此生最大的“污点”是与崔浩间接策划了北魏太武帝的大规模灭佛,本来只是为了“扬道抑佛”,没想到造成了一场“见寺就毁,见僧即杀”的巨大悲剧。寇谦之本欲制止,已经悔之晚矣,据说临死前遭到“腹痛”的报应。而自寇谦之羽化后,北天师道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简明俚说中国道教史(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也颇为兴盛,所以佛道两派常常会举行辩论大赛,但往往是佛教站上风。所以,天师道有个叫王浮的人编了一部《老子化胡经》,称老子出函谷关后去了西域,摇身一变成了释迦牟尼。而佛教也不服输,同样编了一部《清净法行经》,称颜回是月光菩萨的化身,孔子是光净菩萨的化身,老子是迦叶菩萨的化身。现在有些居士还以此津津乐道,大家自己斟酌,我不做论断。

隋唐道教

隋唐是道教的兴盛期,并对道教的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伟大意义。隋文帝、隋炀帝都崇信道教,大量兴建道教宫观,隋文帝的开国年号“开皇”之名也取自道经。唐高祖起兵反隋之际,遇追兵逃至陕西楼观台老子庙而得以脱险,唐高祖以为是太上老君显灵,不胜感激。据说,楼观派道士歧晖早就预言到李唐王朝的兴起,再加上老子也姓李,于是唐朝开国后即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唐高祖还亲自到国子监(古代中央公办大学)为儒释道三家排座次,道教为首,儒家次之,佛教排最后。唐玄宗还亲自注解了《道德经》,并将其列入科举考试范围。并尊《庄子》为《南华经》,《列子》为《冲虚经》,《文子》为《通玄经》,《庚桑子》为《洞灵经》。

简明俚说中国道教史(二)

唐玄宗时期还编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由于唐朝皇帝颇信道教,民间常有人自称见到了太上老君,开始皇帝还接见一下,多了以后就变味了,再后来只好乱棍赶走。

民间传说中的八仙(铁拐李、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除了铁拐李搞不清楚朝代,曹国舅是宋朝人,钟离权“可能”是汉朝人,其他五位基本都是唐朝人。韩湘子据说是唐代文豪韩愈的侄孙(尚有争议),张果老还被唐玄宗亲自召见过(八仙的具体情况我将在《一口气贯穿八仙传说》中详谈,敬请关注)。

唐朝最有影响力,最具有开创性,对后世道教影响最大的一位道士就是被誉为“八仙”中的吕洞宾。据说,吕洞宾仕途不顺时,被钟离权“黄粱一梦”点醒,悟得人生皆梦幻,自此一心向玉皇。

简明俚说中国道教史(二)

在唐朝之前的道教,基本上是以丹鼎派和符箓派为主。前者主张炼外丹,比较危险;后者主张画符念咒,难免流于迷信。而吕洞宾开创了与外丹道相对的内丹道,从此道士修炼就踏实多了。至少再也不用担心吃错药了,也不用担心炼丹时产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爆炸。

前面说过,外丹道主要是用“八卦炉”炼丹,是个高技术工种,搞不好容易把人吃死或炸死。内丹道则是将人体当作丹炉,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通俗点讲,有点像练气功。

吕洞宾写了一本《太乙金华宗旨》,说起来有点悲催。我们自己人不太重视,而德国人把它译成德文,一九二九年在德国出版后,轰动欧洲,成为畅销书之一。后又翻译成英文,依旧很火。日本人又从德文译成日文,在日本也极为畅销。中国人鉴于此,赶紧又从日文翻译回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照书修炼后,受益匪浅,激动万分地说到:“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奇妙的事情,一时打破了我的空虚感。”并写了一本心得分享《金花的秘密》。

简明俚说中国道教史(二)

吕洞宾后来被称为道门中的观世音菩萨,可见其声望之大。至于他的很多神迹,难免有粉丝伪造的成分,但不可否定的是,吕爷爷的确是一位道行高深,百年难得一遇的道门奇葩。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也称道门中出了个吕洞宾,就相当于太上老君的副亚,非寇谦之,陶弘景,葛洪等前辈所能匹及。

据传被誉为“道家五秘”中“剑仙派”的祖师爷就是吕洞宾,说吕洞宾能够用剑气百步之外取人首级。“道家五秘”历来被列为非厉根上德大器不授的秘传奇术,俗称“五门”,分别是:太极门、丹鼎门、玄真门、剑仙门和符篆门。

别看名称好像很普通,后面加个“门”字就神了。比如,此太极门和我们现在的太极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具体有何差别,大家可以看看陆锦川(仿佛居士,太极门传人)的书。道家五秘不仅创始人神秘,道法也神秘,就算见到了也未必是真的,留点玄念反而使我们更加心生敬仰。

唐末五代出了一位著名的道士杜光庭,著了一部《道门科范大全》,是唐朝道教制度规范集大成之作,其所制定的道教规范至今仍在沿用。杜光庭后来编撰了很多道经,虽自称“述而不作”,但后世多称其是自己编造的伪经,“杜撰”一词就这么来的。

简明俚说中国道教史(二)

欲知后事如何,请见下回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