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纲上还有这些内容!

 康泰wjr图书馆 2018-11-29

医家医著关于内科诊疗的学术思想(一)


1

《医学心悟》论咳嗽病机

清·程国彭(钟龄)所著。

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2


《医学正传》论哮与喘

明·虞抟《医学正传》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3

《证治汇补》论肺胀

清·李用粹所著。提出肺胀应当分虚实辨证论治:“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

《证治汇补·咳嗽》:“肺胀者,动则喘满,气急息重,或左或右,不得眠者是也。如痰挟瘀血碍气,宜养血以流动气,降火以清利其痰....风寒郁于肺中,不得发越,喘嗽胀闷者,宜发汗以祛邪,利肺以顺气,用麻黄越婢加半夏汤。有停水不化,肺气不得下降者,其症水人即吐,宜四苓散,加葶苈、桔梗、桑皮、石膏。有肾虚水枯,肺金不敢下降而胀者,其症干咳烦冤,宜六味丸,加麦冬、五味。”



4


《景岳全书》论血证病机

张介宾《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5

《血证论》论治血四法

清·唐宗海(容川)所著《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为治血四法

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既与好血不相合,反与好血不相能,或壅而成热,或变而为痨,或结瘕,或刺痛,日久变证,未可预料,必亟为消除,以免后来诸患,故以消瘀为第二法。止吐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须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阴者阳之守,阴虚则阳无所附,久且阳随而亡,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



6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论治吐血三要法

明末名医缪希雍(字仲淳)所著。

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宜补肝不宜伐肝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即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虞矣。降火必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不能归经矣。



7

《金匮要略》论胸痹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上,根据不同证候,制订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萎薤白半夏汤等方剂,以通阳宣痹为主。



8


《医学正传》论九种心痛证治

明·虞抟所著。

古方九种心痛∶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疰,曰来去痛。夫所谓冷者唯一耳,岂可例以热药治之乎。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又曰污血冲心,手足青过节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医者宜区别诸证而治之,无有不安之理也。




参考书目:《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三五”教材、科学出版社“十三五”教材)、中医经典原文。


编辑:芩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