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是“成长”教育还是“成材”教育?

 木香草堂 2018-11-29

家庭教育是“成长”教育还是“成材”教育?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作者:李晓凡    来源:本站原创   

  长期从事家庭教育工作,深深地感到,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误,就是我们的家长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但偏偏用主观意志教育自己的孩子。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事倍功半,致使孩子对家庭教育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在行为上往往与家长的教育反其道而行之。究其根源,是家长们没有真正弄清家庭教育的任务究竟是“成长”的教育,还是“成才”的教育。笔者有机会在全国各地做家庭教育报告,并接触到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几十万人,通过面对面交流、对话、谈心、聊天以及书信交往、电话沟通等形式,对“成长”与“成才”教育进行了充分调研。同时在千余名家长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家长)并就如何使家庭成为对孩子进行“成长”教育的摇篮,使孩子能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成长为明德明礼、人格健全、遵守规范、品学兼优的全面发展的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一、来自调研的认识 
   
  通过对1239名家长的问卷调查,对孩子的“成长”与“成材”教育,做了量的分析,其主要的问题是: 
   
  1、在家长的心目中,根深蒂固的是“成材”的教育 
  从问卷中不难看出,许多家长认为,家庭中的首要任务是对孩子的成材教育。这一部分的家长大都是初中、高中学生的家长。他们认为,只要我国中高考存在,孩子们成材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业的成绩。几乎68·2%的家长认为,家庭中的学业教育很重要。虽然100%的家长都认为家庭中的做人教育是首要任务,但是这种以学业成绩作为成材教育的根本目标,不仅是对“成材”理念认识的偏差,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忽略做人的教育,必然出现以高分论“成材”的偏差教育。 
   
  2、成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块空白 
  在问卷中,能够准确地阐述成长教育理念及运用正确方法的家长不足l0%;许多家长认为,成长教育就是让孩子自由地成长,不要过多地去“管理”“批评”“过问”“教育”。能够树立起正确的孩子成材观念的家长不到20%。甚至有的家长列出“成材”的公式:成材=最好的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智力+成绩+名牌大学=成材;高学历是成材的基础等错误理念。从这两个公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在家庭中,家长们很难实施正确的“成长”与“成材”的教育,他们的理念是模糊的,更谈不上应用正确的方法,致使有80%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成长教育,这是触目惊心的。 
   
  3、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且不科学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如何定位,这是家长确定对孩子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的原点,一旦这个原点定位不准确,会导致一系列错误的做法。高期望值可达到70%以上,表现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心理状态。从对孩子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期望值,有近46·2%的家长不清楚,可充分表现了家长的矛盾心理,这一部分家长大都是初、高中学生的家长,由于他们面临孩子中考、高考的现实,他们既有高期望值,可又深刻地感到自己的期望值在实现的过程中是没有把握的。因此,许多现实告诉我们,两代人的代沟越来越深,家长对孩子教育,感到束手无策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中国教育误区的根源,是错误的理解“成材”教育最深刻的理由。 
   
  4、没有先进理念作指导的方法是盲目的 
  从问卷中,我们不难看出,追求先进的教育方法,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但从问卷中的比例数字上看,家长很难把握科学的方法。其实,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最好、最科学的方法,应该是最切合实际的方法,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片树叶,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家长的模仿心理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有更多的家长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做指导。 
   
  5、家庭中快乐教育误差大 
  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到快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家长很模糊,都希望让孩子快乐成长,但究竟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快乐,怎样才能快乐,家长们懂得很少。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好成绩,是孩子们的快乐,是大多数家长的理想,这与孩子的在玩中求快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是一种快乐,希望父母多理解孩子是一种快乐相比,反差太大。因此,家长与孩子之间寻求快乐的源泉发生了矛盾。所以,家长们自认为快乐应该来自于刻苦学习的精神,这与孩子们的心理发展相违背,孩子们感到压抑。 
   
  6、家长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缺少魅力 
  调查的数字表明,家长们都有做优秀、合格家长的愿望,但缺乏一定的信心。因为他们把孩子只作为接受教育的“容器”,并且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与孩子讲民主,讲平等,而孩子们是个具有鲜活思想的“评判家”,他们不仅需要家长是爱孩子的父母,严格规范的老师,而且是心灵沟通的朋友、同志、同学与兄长。因此,有许多家庭的家长与孩子之间是一种很难和谐的“矛盾体”。家长强烈的教子愿望,往往被无奈、烦恼、困惑所代替。 
   
  7、现代的家长已是觉悟的一代家长 
  在“您认为当今家长最缺少什么”一题中,多数的家长都意识到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自身素质极待提高,这是家长进步的表现。在对家庭教育的建议中,多数的家长都提到要努力地学习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树立正确育学的教育思想,要放下架子,向孩子学习,甚至还有些家长,通过对孩子的教育失误,呼吁家长提高素质,学会与孩子一同成长,并开始意识到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必要性。但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只能说这一代家长是觉悟的一代,如何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通过学习,加快自身素质提高,用理念指导方法的实践过程还是很缓慢的。 
  通过调查研究,不难发现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成长”与“成材”教育的理念的正误不清,甚至有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采用的是扭曲的“成材”教育,而对于“成长”教育,一无所知,导致了一些家庭教育的失败案例,实践证明往往越是急于对孩子实施“成材”教育的家庭,失败率越高。 
   
  二、案例分析 
   
  案例()棍棒出才子 
  有一男孩子,今年19岁,在他不到二岁时,父母离异,母亲每一次在回忆孩子小的时候,都会伤心流泪地说:“我儿,是清华大学的料哇!是我害了他。”孩子小的时候,母亲一直认为孩子绝顶聪明,抱定让孩子考清华大学的念头。一上小学,母亲要求孩子必须是“双百”孩子(即语文、数学都是100),只要差一分,孩子就要挨打,母亲把孩子看作是一个单身女人唯一的希望。孩子说要看电视,母亲说“不行”,孩子要打篮球,母亲说“不行”,直到孩子上初中后,有了反抗的能力,从此开始厌学,迷恋网吧,这时的“严管”已经不奏效了,直到现在,他还是一个初中未毕业的学生。 
   
  案例()只要学习好,自然能成材 
  新疆有一个男孩,现在就读于高中二年级。他很聪明,可是这个孩子在人格上缺陷,遇事不冷静、浮躁、自以为是,一贯自我感觉良好。从不用心学习,高谈阔论,生活没有规律和良好的习惯,很难与人沟通。频频转学,不懂尊重别人。更为严重的是,从不愿意接受任何教育。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父母都是高级工程师,孩子小时候,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只要孩子学习好,自然能成材”。因此,孩子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毛病,在父母的眼中从来都不是问题。有人说,你的孩子不懂礼貌,父母说:“孩子还小”:有人告诉家长,你的孩子不爱劳动,不爱做值日生,父母说:“这不算问题”;有人告诉家长,你的孩子今天打小同学,父母说“小孩子哪有不打架的”。就这样,父母重视的是孩子的分数,从不重视孩子的品行,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许多坏毛病,父母再想教育他,他完全拒绝教育,父母伤心万分地说,小时候没有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只把学习作为“成材”的砝码,毁了孩子的一生。

   
  案例()从小宠爱,难成材 
  有一个领导干部,曾多次有过辞去领导干部职务的念头,什么原因,不是工作中的问题,而是他有个很不争气的儿子。他说几乎全市的老百姓都认识我,不是因为我是领导,而是在近四年中,我经常在夜晚到网吧、歌厅、洗浴中心、大小宾馆里去找孩子。因为儿子经常夜不归宿,每到之处,老板们都说:“林,您又来找孩子。”他说,现在不断反思自己,为什么自己爱子如爱生命一样珍重,却没有培养出一个正常成长的孩子呢?原因就是,自认为只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能够安心地去学习,将来他会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这个父亲常常回忆起孩子小的时候,几乎是要什么,有什么,在生活上,孩子还不懂什么叫“名牌”的时候,就开始用名牌、高消费的生活标准,养成了孩子的懒惰自私。无原则地爱,养成了孩子的任性、放纵。家长自己酿出了一杯家庭教育失败的苦酒,真可谓后悔莫及! 
  在全国各地作报告期间,我通过咨询活动,与家长面对面交流,使我掌握了大量的家庭教育资讯,粗略地统计一下,有教育孩子的愿望,且方法也比较得当的家庭大致有15%左右;有教育孩子的愿望,却没有比较正确的方法的家庭大致有7080%左右:只有良好的愿望,可是束手无策的家长大致有30(初中、高中家长更为偏高);孩子们认为他们的家长不优秀,但还算是合格家长占50%左右;子女认为他们的家长不合格的大致有4050%左右:家长认为他在孩子小的时候还有一定教育能力,而到了孩子青春期之后感到无能为力的家长大致为30%左右;家长认为是孩子不能与他沟通的大致是80%左右(主要是初中、高中家长);学生认为家长与他己很难沟通的大致为70%左右(主要是初中、高中家长);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家长(比较理性化)大致为520%左右;认为自己是不成功的大致占35%左右;孩子们认为在家庭中感到快乐的大致为20%左右,在家庭中感到不快乐的大致为70%左右;家长懂得什么是科学“成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的家长大致占10%左右。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已经受到了比战争更为严重的威胁,这种威胁正在为中国的每一个家庭乃至中华民族发出了挑战一一家庭教育的危机。在中国,任何一个家长都不需要经过合格的培训,就自然上岗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对家庭教育的研究,推进家庭教育科学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教育的重要问题。 
   
  三、家庭中成长教育的理念、方法、途径的探索 
   
  ()、对理念的粗浅认识 
  成长,即生长而成熟。就其成长的规律而言,所有的生命都要从生长到完成即成熟这样一个过程。任何生命在它们生长的过程中,都要受到自然规律的主宰,都要经过若干个阶段。例如:一粒种子开始发芽,成为一株幼苗,然後成长为一棵小树,最后成为开花结果的大树。全部成长过程,不是瞬息完成的,而是一个缓慢的、逐渐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植物和动物来说,成长到成熟的过程,是其内部蕴藏着全部生命过程的生长资源,在适宜的阳光雨露和肥沃土壤的条件下,它就会按照自然规律成长。人类的成长,与动植物相比,人类的躯体,也有其“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那就是从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样一个生理不断成熟的过程。但是,人与动植物在成长过程中有所不同的是,人除了需要正常生理的成长之外,还必须具有改造社会,促进人类发展的特殊功能。因此,人的成长特别是人的人格和心理的成长与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会自动地发生,而是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教育、受教育、内在教育、外在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从成长到成熟。 
  从自我教育的角度看,人自身付出的努力,对自己的成长,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正是这种努力的程度和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差异。例如:每个孩子天生都有爱的能力,但长大之后并非都能具有热爱他人的优良品质。他们需要得到爱的体验和教导,需要承担各种责任,并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使其慢慢地成熟。 
  所以,人类的成长,既需要和谐自然的生活环境和空间,同时,也需要以社会需求为根本目的的“约束”成长的过程,我把这种“约束”视为积极的,切合人类自身发展的,使其在人格上能够得到健康发展的经历和体验。 
  一个人的成长最关键的时期,是在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不仅需要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健康成长,人格上的成长更为重要。作为人生三大目标(即成长目标,建立真爱家庭目标,服务社会目标)中的第一目标,成长的目标,既人格健全的目标,它是引导人类为完成自身的成熟而奋斗的目标,即是初始目标,也是为终极目标奠定基石的过程。 
  “成长”与“成材”虽一字之差,但教育的过程却有“自然”与“塑造”,“外在”与“内在”的本质区别。而就其过程来看,成长教育是自然的、人性化的、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继承人类优秀生命的事业,是科学的、有效的方法:成材教育往往带有主观的、偏见的、不符合现实意义的高期望值,会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而教育者(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会表现出浮躁的、失衡的、失落的不健康心理,其最终结果,导致教育的失败。因此,家庭中应树立“成长”教育的新理念。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如果我们所有的家长,都能从成长教育入手,我们家庭教育的环境才能够自然、和谐;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孩子的发展,未来的社会才能更加文明。真正实现个体人格成熟发展,人类的素质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达到人格上成熟的最终目的。 
   
  ()成长教育的四个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十分严重,轻则有逆反心理,重则轻生自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成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中,身体素质是基础;社会素质是灵魂:心理素质是核心。在家庭中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针对孩子在人格发展偏差问题上进行有效教育。例如,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也有着一定的冲击。价值观倾斜是孩子们在价值观念上的突出问题,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是非观念模糊等问题,对孩子的正确世界观形成有害而无利;由于独生子女的教育,家长们多重视智育发展,而忽略了人格素质的培养,家长们对孩子的生活往往采取“全面代替主义”,致使孩子们自制能力削弱,意志品质薄弱,缺乏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主动自觉的行为降低:由于家庭教育有其极大的封闭性,这种封闭不仅表现在环境和形式上,而更重要的是家长思想观念上的封闭,不民主、不平等,表现在家长对子女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孩子的心理超负荷,个性心理发展扭曲和异常等等。面对上述不符合孩子健康人格发展的多种压力,孩子们的人格心理得不到正常的发展,使家庭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不管你采用哪一类家庭教育方法,你都要找到一个尺度,在自己身上培养分寸感。”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要避免成人化教育思想,要把心理健康与人格素质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突出严格爱的教育观点;坚持心理置换的教育做法;学会宽容温和的批评教育方式;保证表扬激励适度的教育形式;提倡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思路,使我们自己成为一个多角色的“演员”,既有母亲、家长一样的亲切;又有老师一样的严厉;朋友一样的真挚:同学一样的友好。 
  据不完全统计,现代的中学生,大致有75%是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虽然他们有一定的生理发育中的问题,存在青春烦躁期,但更多的是来自于家长的不科学的教育方法,热衷于“管制”而忽略“疏导”。笔者曾在一所高中学校进行过调查,有谈恋爱的心理活动,对异性有了交往思念,乃至投入到恋爱当中的比例已经达到80%(含优秀学生)。然而在调查中提出在孩子成长到这个“危险”阶段时,家长能否允许孩子有“爱情”意识的不到10%。这个比例失调,往往造成对孩子成长教育的偏差。

  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前提。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使孩子在智慧教育、个性教育、人格教育等方面全面、均衡发展。许多走过来的家长都得到过这样一个验证:单纯追求智育,读书即教育,必然导致孩子社会素质能力很难在社会发展变革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特别在应试与素质教育还不十分完善的今天,必须解决好孩子的发展方向问题,应该提倡的是一专多能,全面发展。如何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必须克服全面即“全会”的误区,更新传统“家长制”的观念,以尊重孩子权利为前提,这是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的新起点。因为尊重孩子就是尊重人类本身;孩子的执着,表现着人类求真的实践精神;孩子的烂漫,体现著人类的艺术精神:孩子的天真,反映着人类求善的道德精神。所以我们应该在孩子掌握知识的同时,重要的是让他们的天性,本能全部在社会上得到发挥。 
  追求卓越精神的教育是动力。当今,有人片面地提出素质教育旨在打破“英才”教育,单纯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致使在很大程度上使孩子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卓越就是人的成就动机,争取成功的一种内驱力。卓越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据有关专家调查,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在青少年中注重成就激励的追求卓越精神教育,若干年后,当这些人成为社会的中坚时,这个国家就会出现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家庭中我们应该不断的教育、暗示、培养、调动孩子的内驱力,在他们心里埋下高水准成就动机的种子。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种唤醒的实质是追求卓越精神,不断地挖掘孩子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个性健全为根本特徵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是十分必要的。 
  创新教育是目标。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开放型、创造型的人才。创新之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创新的人格,是创新人才的个性品格,它创新人才素质的核心。****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家庭中要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创新人格的培养;在精神品质上,要进行奉献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勇于探索精神、坚忍不拔的精神培养;在能力素质上,要突出对良好学习的品质、技能掌握的品质、意志磨炼品质、个性特长品质的培养:在思维方式上,要求孩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一定要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注重能力特征与性格倾向的互相渗透。做到有个性不固执;有倾向不偏激。总要告诉孩子这样的道理:“一个人不可依赖的是人的天资,不可限量的是后天的努力。” 
  新的世纪“公正而和谐”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这种标志为现代化家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人们已经更加理性地、深刻地去获取自我内心的度向——用人格魅力塑造自我。人格素质的形成和人格精神的确立,是这个世纪社会的长足发展与全方位进步的根本所在。对于每一个家长来说,就必须更新狭隘的望子成龙的“成材”思想,把人的本能的自爱其子的自然属性,变为我们这一代人将通过家庭对子女人格教育的本质属性,延续自己的生命,延续人与发展一个人对社会、对人类无私奉献的情操,让这种神圣的义务和责任始终不悔,恒久传延。 
   
  ()成长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1、做心灵换位的父母 
  有一个八岁的儿童,刚刚上小学一年级,可是无论家长怎样劝说,他坚决不到学校去读书,他的理由是“学够了,学烦了”,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就厌学呢?原来,这个孩子从两岁就开始学习,父母一直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神童。到孩子八岁时,他学习的学龄都已经六年了。这六年来,孩子已经完全没有了童年,背古诗,做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天天都要做大量的奥赛题,父母完全扮演的是“老师”的形象,几乎是天天严管、严罚。完全违背了儿童成长的规律,孩子对学习从开始的喜欢慢慢发展到厌烦、不喜欢、讨厌,最后只要父母要求孩子读书,他便用死来反对。父母无奈地说,过去我们只知道溺爱孩子不对,可是这种严格的管理怎么也是不行呢? 
  为什么有些家长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做父母,甚至到了初中、高中的孩子几乎难以与父母沟通?从成长的角度看,父母没有做到心灵换位,即使有些家长虽然也摆出“民主”“平等”的一种形式,但是,心灵中的不平等,一切形式都是徒劳的。 
  什么叫“心灵换位”?就是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审视孩子,从心理的年龄上要与孩子同步地成长。 
  ——做家庭舞台上多角色的演员 
  现代的家庭不仅是开放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家长的角色,要不断地变化,特别是在中国这种极特殊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的交流范围很有限,因此,父母要在不同的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有的时候我们是父母是家长;有的时候是老师是师长;有时候我们是同志是同学;有的时候是兄长是朋友。只有这样,你在孩子中间才能架起一条沟通的桥梁。 
  ——做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朋友 
  2002年我有幸成为中国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在这个报告团中有七个母亲的代表,我们虽然各自都有教育孩子的不同理念,但是相比之下,孩子们都是一些成长得比较健康优秀的。 
  为什么理念、方法不同,却都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呢,我们作了认真分析,结果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七个妈妈都是孩子的好朋友。从这个意义上讲,成功率可以说是100%。所以,有人总结出,成功孩子的背后,往往有朋友式的父母。 
  ——做快乐人生的传播者 
  孩子们能不能快乐成长,除了学校、社会、家庭都要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培养出一代学会具有“放大幸福”的优秀品质的孩子。因为快乐真正的含义,是一种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内在的一种心灵的释放。因此,孩子这种品质形成的第一块土壤是家庭,第一位老师是父母。如何培养这种品质呢?首先让孩子学会多看别人的优点。有一个男孩,如今已成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他小的时候,母亲常和他玩一个游戏:“每天都要讲班级一个小朋友的故事”妈妈有要求,只许讲优点,不许讲缺点。久而久之,孩子养成只会看别人优点的性格,形成了与人合作的能力与品质。等孩子长大以后,他在生活中,特别是在遇到困难和矛盾中,都能够顺利地度过,有人说他幸运,他总是笑笑说,是因为我的情商帮的忙。 
  2,如何面对孩子们的成长? 
  孩子们究竟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这几乎是所有的家长都没有弄懂的很困惑的问题。许多家长说,孩子们的成长,就应该是听话+懂事=乖孩子,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的好孩子。似乎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沿着这样一种模式成长,才是正确的成长基础。其实,这只是家长的一种心愿。而实现也可以称作是孩子们成长的规律,那就是: 
  孩子们为什么会犯错误?因为无论是在生理或心理上,他们还没有认识社会的能力,认识本身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规律,这是科学。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类本身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所认识的过程是绝对不可能一致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握住允许孩子们犯错误这样一个成长的实质问题,否则教育就会走进误区。具体方法是: 
  赏识教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但是,如果家长们没有把握好赏识的尺度,往往就成了孩子们做事的一种代价,孩子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须得到肯定乃至把一些本该自己去做的事情,也必须得到别人的一种赏识。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民族没有坚强品质,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一个人只能在别人的赞赏中生活,这个人就不能面对挫折。那么,无意义的“赏识”是有害而无利的。因此,科学的赏识办法,应需要把握好一个“度”,要善于在实践中赏识。父母的一句鼓励的语言,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动作,都是一种赏识。赏识不可形式化,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有人说,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是对的。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是一个人自尊心理的一种反应。在西方文化中成年人通常认为每个人(主要指孩子)都是杰出的、优秀的,都在人群中很出色,其个人的成就都应该得到承认。因此个性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在中国,往往在教育的“同一性”、“统一性”教育模式培养下的孩子,更为重视的是群体教育,缩小差异,行为一致,因此,个性发展受到限制。
 
  笔者认为,在中国,我们最缺少的是从小培养孩子高自尊的品质。就拿批评来说,随意的批评,盲目的批评,不切合实际的批评,不讲究方法的批评,没有针对性的批评,不理性的批评,一句话,不科学的批评到处可见。特别是在家庭中,这种现象既普遍又严重,导致孩子们不愿意接受,甚至是逆反家长的批评。经考察,十分顽皮,不愿意接受任何教育方式(包含赏识教育)的孩子,几乎接近100%的比例都是从小家长批评教育的不当,导致孩子们的自尊是低自尊。 
  因此,批评教育的最好方法,一定要让孩子能够接受。其主要的方法有几种: 
  宽容地对待孩子们的“超越性”,在孩子成长中给孩子们的心理留有一份自由;敢于面对孩子在成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他们心灵的反思留出一块广阔的天地;学会与孩子一同成长,用“心”不用手段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家长要学会在“互动”中,与孩子在和谐的气氛中“来来往往”。 
  总之,对批评教育的理解,不仅只能停留在“教育”的层面上,而应该真正弄懂它在形成一个人高自尊品质上的作用。 
  3,明确孩子各阶段成长的目标 
  所有的中国家长都知道,现在的孩子活得太累了,原因是什么呢?虽然存在着一些客观的因素,但有一条因素是主观的、人为的。那就是家长的高期望值。就是这种非常盲目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导致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浮躁,甚至违背规律。究其根源,有许多家长没有认真地去思索孩子们各个阶段成长的目标。下面列表说明: 
    
  但是,有许多家长违背了这样一种成长规律,而是把大学时期的目标“人生奋斗前的准备”往往提前,使孩子们的成长不能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往往出现的是“畸形”发展的恶果。 
  4、家长应树立几种成长理念 
  教育孩子的方法: 
  要求与自愿结合; 
  说理与商量结合; 
  严格与宽松结合。 
  对学习本质的认识: 
  提倡终生学习的习惯; 
  养成全面学习的方法; 
  确立书本学习的兴趣。 
  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习的时候,踏踏实实; 
  游戏的时候,痛痛快快; 
  掌握现代学习教育理念: 
  不追求分数,培养能力; 
  不追求成材,重视成长; 
  不追求结果,体验过程。 
  成长教育的理念: 
  确立全面的发展思想——多元化成长; 
  设计宽而不高的人生道路——人性化成长; 
  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人文化成长; 
  形成创新能力的品质——智能化成长。 
  总之,人的成长最终是要达到成熟,而成熟就是人类人性与良知所致力要达到的目标。可是很遗憾,许多人穷其一生却未能达到真正的成熟,尽管他们有优越、富裕的生活条件,但他们仍然感到不满足或缺乏人生的意义。其实,作为一个人来说,你只要生存一天,就应该对生活充满感恩,因为大千世界中,唯有人类是自由意志的存在物,如果你不尽快地去成熟,去享尽生活给你带来的美好(当然痛苦的经历也是人成熟的一笔重要的财富),只是像世间其他存在物一样地自生自灭,岂不是太可悲了吗? 
  人类是这样一个万物之灵的集合体。然而,由于多少个家庭没有给孩子的成长创设外在及内在的环境与条件,使他们面对未来的时候,很难用他们成熟的臂膀,去撑起属于人类,也属于他自己的美好前景,同时,也很难品尝到人生意义的快乐。这样的家庭与其说是对一个孩子教育的失败,不如说它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毁灭性的打击。 
  让我们共勉:重视孩子的成长教育吧,因为人生的意义不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意义则是为了更精彩的人生。 
  (作者单位系哈尔滨市卫生学校)

http://www./jjlt/ShowInfo.asp?InfoID=5504

 

 家庭教育是“成长”教育还是“成材”教育?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