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啥欧美的糕点甜品都甜得要死?为什么?!

 老黄牛的书馆 2018-11-29

​​在欧美旅游,经常会被那些看似精美无比的糕点齁(hōu,北方方言,太咸或太甜,口感不舒服)着。

精美,但是甜死人……精美,但是甜死人……

​为啥欧美还有中东人吃糖的口味如此之重?这个问题是很多中国人皱着眉头想问的。本文就顺带来回答这个问题。

【从一片白纸开始的地理-历史-人口渊源】

1500年4月22日,在第二次实践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前往印度航线的过程中,葡萄牙船队因为要借助洋流,绕过赤道无风带,误打误撞地发现了南纬17度草木繁盛的热带海岸(今天的塞古鲁港)。

​​在经过一星期的考察之后,船队秘书长向国王呈递奏折,巴西以第一份文字向旧世界亮相:

这里如同杜罗河畔那般温和,水源丰沛,无穷无尽。这片土地是如此仁慈,只要正确播种,一切都会收获!但在我看来,这里一定能提供最好的水果,甚至能拯救世人,这一定是陛下需要播撒的主要种子”。

这份考察报告算是巴西的一项神预言这份考察报告算是巴西的一项神预言

久而久之,这段话被简化为“只需播种,天赐一切”。

巴西历史的起点巴西历史的起点

​当时的整个巴西,无论是亚马逊雨林还是热带草原高地,都只有人数很少、依然赤身裸体的原始部落。至于今天的阿根廷、两圭的大查科平原、潘帕斯草原,更是人迹罕至的莽原旷野,只有风掠过篙草的声音。

这就是当年的登陆点,塞古鲁港这就是当年的登陆点,塞古鲁港

​​这里并没有发现金银矿和香料等让欧洲人为之疯狂的财富与经济作物,但有土地就有资源。只是商品品类与贸易模式,都需要从零开始发掘、规划。

今天里约附近保留下来的雨林,注意远处那道熟悉的灰色,对,轻度雾霾今天里约附近保留下来的雨林,注意远处那道熟悉的灰色,对,轻度雾霾

​​葡萄牙人很快发现,这里的海岸山巅森林茂密,出产一种树干暗红的的红木,他们称之为pau brasis,brasis即暗红的意思。

​​于是从1503年开始,早期殖民者就用欧洲生产的镜子、珠子、刀具(这个最重要)等小物件与当地部落交换,换取印第安人出卖廉价的体力,砍伐免费的红木,然后船运到欧洲。

​令今天的中国红木炒家们发指的是,当时采伐这种高达10米、直径1米的珍贵树种的主要目的,竟然是彻底打碎,然后榨取树干的天然红色汁液,用来给衣服上色!

​最早的葡萄牙人是如此依赖红木经济,除了用它的名字命名殖民地以外,甚至很久都没有越过海岸山脉,向内陆地区进行拓展,以至被嘲讽只能像螃蟹一样,紧紧依附于海岸线生存。

​毕竟,遥远东方的香料贸易,利润更高,来钱更快,这才是葡萄牙国家的经营重点。

黄线范围内是曾经的“大西洋雨林”生长区域,现在已经很少了黄线范围内是曾经的“大西洋雨林”生长区域,现在已经很少了

​东南季凤在高耸的海岸山脉(马尔山脉,Mar即海之意)带来丰富的降雨,有利于森林生长。

​而东北地区,因为山势(埃斯皮尼亚苏山脉)降低减缓,降雨量及降雨范围减少,森林分布就没有那么广,但是地势低平,利于采伐运输

​在欧洲纺织业的刺激下,葡萄牙人越来越大量地采伐巴西红木。三个世纪在巴西砍伐了约7000万株红木。

​到18世纪初,巴西的红木资源终于几近枯竭,东南部的大片亚热带雨林也被砍伐殆尽。

今天人工繁育的巴西红木今天人工繁育的巴西红木

​其实,经过30年的乱砍滥伐,到1555年东北平原地区容易采伐的巴西木就已所剩无几,商业价值大幅下降,30年的“红木周期”结束。

但此时“最好的水果”就已经接棒,成为下一个阶段巴西资源的代名词。

【能拯救世人的最好水果】

基因分析证明,甘蔗的驯化与种植始于公元前7000年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就是前几天开APEC的地方),公元前5000年传到印度,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传至中国南方。

​公元前500年,印度开始将甘蔗汁提炼为红糖。从此,人类终于可以便利地品尝到,五味中最能产生愉悦感的“甜味”(在此之前,产量偏低的蜂蜜是甜味的主要供应者,其次是一些水果里间接感受到的一点甜)。

​公元800年,甘蔗再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到中东和地中海地区,这种“无需蜜蜂、自产蜂蜜的芦苇”,终于进入西方世界。

但中世纪的糖还并不是厨房里的寻常调味料,更像是今天的药品,用于救治病人,价格和香料一样昂贵,1磅(磅=0.9斤)糖的价格大约是折合现在的800多块钱人民币。

在生产力低下,民众收入微薄的中世纪,这是一笔巨款。糖从而演化为奢侈品,甚至是能用来炫富的装饰品

​这是因为纬度偏高的欧洲并不适合甘蔗生长——最温暖的地中海地区也雨热不同期,夏季干旱难以生长。

“吃得起糖的是富人,越甜越富”,这种观念在中东、欧洲人心中代代扎根

大航海时代一启幕,葡萄牙人就在先后发现的大西洋诸群岛(马德拉1420、亚速尔1432、佛得角1456)试种甘蔗,获得成功。不仅占据了欧洲蔗糖市场,更为后来的航海事业提供了经费

​但是岛屿面积有限,产量也不高。当发现巴西温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十分适合种植甘蔗之后,1532年,就在紧贴当时西-葡谈妥“教皇子午线”分界的位置,葡萄牙人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美洲殖民地,也就是今天的桑托斯港-圣文森特岛

​殖民者在岛上开辟土地,引种他们熟悉的蔗糖经济。新大陆给了甘蔗更充足的养分与阳光,长势喜人。

不久,第一艘满载蔗糖的船只就回到了里斯本。许多原本在马德拉和亚速尔种甘蔗的葡萄牙人,闻讯又来到遥远的巴西。

桑托斯港-圣文森特岛,或者说今天的圣保罗,位置就在当时西葡商定分界的边上桑托斯港-圣文森特岛,或者说今天的圣保罗,位置就在当时西葡商定分界的边上

​最先栽种甘蔗的是亚热带的东南地区,但地处热带的东北地区,因为有更充足的日照和积温,更适合甘蔗生长,产糖量更高;而且海边拥有更广阔的平坦土地,能够开拓更多的甘蔗种植园。

更重要的是,把蔗糖运回欧洲,东北比东南要近2000公里

无论气候、土地资源,还是运输贸易都更有利于蔗糖的生产,到1550年,东北的伯南布哥一带也开始了大规模种植。

巴西终于不再仅仅是海岸红木采伐点与东方航线补给站了,殖民者们必须想方设法地用技术手段挖掘殖民地潜力。

【谁来种甘蔗?】

当时,西班牙人给空旷的阿根廷和乌拉圭的草原选择了畜牧业。这无非就是将牛、羊、马等旧大陆的大牲畜运到拉普拉塔河口,再顺河而上,划出一片片的牧场,然后只需要几个牛仔(后称高乔人)放牧管理即可,这种地广人稀的作业模式,不需要太多的人口。

​与放牧牛羊不同是,蔗糖是农产品精细加工后的产物。无论开辟种植园、栽种管理、收割运输,还是最后的榨汁提炼,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即使到今天,如果广西的百色、崇左(今天中国蔗糖的绝对主产区)不是能利用越南廉价劳动力,大片大片的糖蔗田都有可能要抛荒。

这就是“教皇分界线”(具体位置有过多次变动)给西班牙葡萄牙划分的瓜分世界宏伟蓝图这就是“教皇分界线”(具体位置有过多次变动)给西班牙葡萄牙划分的瓜分世界宏伟蓝图

葡萄牙是个欧洲小国,当时全国人口只有100万,能长期出海甚至定居海外的青壮年男性也就10万左右,还要支撑在非洲、远东、印度方向的航海扩张,能分配给巴西的人力资源很少。比起400万人口的西班牙,更是处于绝对劣势。(今天两国的人口分别加一个〇,1000万和4600万)​

但是葡萄牙人力有限,实现的只有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三个补给站,和系列贸易点但是葡萄牙人力有限,实现的只有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三个补给站,和系列贸易点

​葡萄牙人用小玩意雇佣一些原住民采伐红木资源并不难,但想把原住民固定在甘蔗种植园及糖厂就是另一回事了。殖民者用引诱拐骗解决了一部分,还成立了捕猎队,深入内陆捉拿印第安人,但这些都属于杯水车薪。

毕竟当时在整个巴西范围内,只有少量以渔猎为生的原始部落,又分散在广袤的土地上。葡萄牙人能接触得到并加以利用的原住民少之又少。

(很多历史学家人云亦云地声称,当时巴西有200-400万土著,这个数字太扯了,都快赶上西班牙人口了。石器时代的渔猎和原始农业怎么可能供养这么多人?实际上1800年后的巴西才真正达到300万人。)

被用来解决甘蔗种植园劳动力问题的,自然是那些从非洲西海岸贩运过来的黑奴了。

【300年的贩奴时代】

从1538年第一船直接从非洲贩运的黑奴抵达巴西时起,一直到1855年,巴西受英国威胁,开始禁止从非洲进口奴隶止(真正完全废除奴隶制要到1888年),300多年间共有大约350~380万非洲人被贩运到这片土地,也就是差不多平均每天一艘船,300人。这个数量超过葡萄牙本土人口,更是远超移民巴西的葡萄牙人。

在整个美洲,巴西是最依赖黑奴的地区。估计有近 1000 万黑奴到达美洲,其中近 40% 被运往巴西。其余35% 被运往加勒比海诸岛,约15%运往西属美洲,只有10%被运往美国南部。

数以千万计的黑人奴隶,不仅为殖民地的开拓提供了人力资源,更在奴隶制度废除之后,改变了新大陆很多地区的民族结构。这也是为何葡属美洲与西属美洲有着巨大差异的根源与结果。

因为“教皇子午线”的划分,西班牙征服的主体,是美洲三大古代文明——今天墨西哥的玛雅、阿兹特克帝国,以及南美太平洋沿岸(今智利、秘鲁等)的印加帝国,具有稠密的人口和完整的农业社会系统。

4倍人口的西班牙拿到的(红色部分)就可大多了4倍人口的西班牙拿到的(红色部分)就可大多了

​西班牙人直接掌控了当地大量原住民人口、金矿银矿还有农业,在新大陆一开始就拥有了上千万的劳动力,成为世界强国。而在同属一片白纸的阿根廷、乌拉圭,西班牙人选择的又是对劳动力数量需求低的畜牧,只需少量移民即可操作。

正因如此,今天阿根廷、乌拉圭成了白人占比95%的国度,拉美的大陆高原诸国成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混血的“西裔”,加勒比海诸岛黑人占主体,而巴西成了一个“牛奶咖啡”的国度,而且人口数量远超它的竞争对手阿根廷(巴西约2.1亿,阿根廷约4400万)。

​为这片土地带来黑奴的,是大西洋上三角循环的商船——先把欧洲出产的盐、布、酒,玻璃珠等小玩意运到非洲西海岸,换取部落战争的战俘奴隶和象牙等高价特产,再将黑奴运往巴西的种植园,最终将巴西的红木和蔗糖、朗姆酒(甘蔗酒)运回欧洲。这种每一道运输都能赚取大量利润、航迹为三角形的贸易模式,史称“三角贸易”。

【“奴隶作物”的甜蜜与罪恶】

贩运黑奴的船只环境恶劣,超载严重。从葡萄牙控制的非洲西南海岸安哥拉到巴西港口需要35到50天,很多黑奴都死在船上。

1575年,安哥拉向巴西输送了12000名黑奴,但有4000人死在船上,尸体扔进大西洋。平时的死亡率也在20%左右。对那些熬过了船上磨难的人来说,到达巴西仅仅意味着悲惨命运的延续。

​购买黑奴的费用不算便宜,但据测算,一名黑奴每年平均能产750公斤蔗糖,这样,只需2-3年,奴隶主就能回本。

​种植园没有改善黑奴生活的动因,他们像榨糖一样榨干黑奴的体力,然后购买新的黑奴更替。

​超强度的工作、监工的鞭打、人身虐待、酷热、营养贫乏以及拥挤的木棚住处,所有这些导致了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黑奴被投入种植园后,平均存活时间只有10来年(对奴隶主来说,已经翻了四倍的本了)。

​很多奴隶不堪奴役,自杀、扼死自己的孩子或者逃跑。蔗糖生产业基本上每年都要损失5%-10%的奴隶,在巴西,绝大多数的种植园都是如此,奴隶的死亡人数超过了出生人数,所以需要持续购买新的奴隶劳动力

奴隶主眼中的奴隶孩子就像小狗一样奴隶主眼中的奴隶孩子就像小狗一样

​此外,奴隶主也不关心,甚至不鼓励奴隶们的自然繁育,因为比起把奴隶后代养到12-14岁能干活所花的食物费用,购买新的成年奴隶价格还更便宜。

​来自美洲的蔗糖,在给欧洲人带去甜蜜与财富的同时,背后则是罪恶的奴隶贸易与种植园的残酷压榨、大量死亡。

这,就是物种大交换改变的世界。

【寡头奴隶制种植园塑造的巴西】

黑奴贸易对巴西的改变,并不仅仅是增加了一个黑色种族。殖民地时期,巴西的全部经济模式就是以奴隶制为基础、以单一经济作物种植园为产业、以寡头垄断为特征的大地产制

这种“大地产制不仅是生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个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

教皇子午线规定的早期巴西范围,以及土地分封计划教皇子午线规定的早期巴西范围,以及土地分封计划

​最初,葡萄牙王室把这块新大陆按纬度在地图上直接划片,分封给12~15个大贵族负责开拓经营。后来虽然因为大部分贵族压根没去,王室取消了成命,大幅缩减了封地,但一个个依靠分封赠地的大寡头种植园建立和延续了下来。

这不仅是一种土地制度,而且是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基本单位,种植园主享有包括司法权在内的全部特权。事实上,巴西的种植园主集资本家、封建主和奴隶主于一身。

​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做买卖,为了世界市场而生产”,而且在开辟种植园的同时,需要同时建设榨糖作坊,将收获的甘蔗就近加工为成品,这样才便于跨洋远距离运输。就此而言,种植园主是资本家。

​作为封建主,他们的土地不仅是世袭的,而且对依附种植园的,提供日常食物或者运输等劳务的自耕农(一般是贫困白人移民)、雇农佃农(一般是赎身释放的奴隶、印第安人、混血种人)进行各种类型的地租和高利贷剥削。

​而且很多大种植园主无心管理那么大的种植园和奴隶,他们把自己的土地分片,分租给一个个百名奴隶规模的中小种植园主,由他们去驱使奴隶种植。自己只需要让管家控制塘坊就可以了,分成比例是大园主2/3,小园主1/3。

【巴西蔗糖改变的旧世界】

利用新世界宽广的热带土地和残酷的奴隶劳动,从1540~1670年,巴西蔗糖的产量大幅上升。1550年共有70家塘坊,年产2700吨。1584年有115家,1620年有235家,年产3万吨。

1650年达到350家,到了17世纪末共有528家,年产达10万多吨(当时台湾的糖产量大约是5000吨)。

​随着巴西的糖产量增加,欧洲的糖价骤降,糖不再是富人阶层才能享受的奢侈品,也正是从那时起,糖才成为今天意义上的糖,开始走上欧洲普通人家的餐桌。

德国画家乔治-弗莱格尔(1566-1638)的静物已经记录了这种齁甜的食物倾向德国画家乔治-弗莱格尔(1566-1638)的静物已经记录了这种齁甜的食物倾向

​但膜拜糖的文化观念根深蒂固,在价格降低敞开供应之后,极度嗜甜的口味习惯也从此不断积累。

像英国的人均年消费量从1600年的1磅、1700年的4磅,增加到1800年的18磅。1850年是36磅,二十世纪是100多磅

​(香料再便宜也不能满锅撒满口灌,但糖可以啊

​这也就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无论是中东还是欧美,当然更包括巴西本身,齁甜的甜品糕点都让中国人完全受不了的原因。

​现如今,欧洲的年均糖消费量接近60公斤,至于图上看上去不高的美国,那是因为他们还要消耗同样数量提取自玉米的糖浆,总数也是差不多60公斤,一天差不多三两——美国人摄入热量的一半是糖分带来的,这都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各国人均年蔗糖摄入量,单位是公斤各国人均年蔗糖摄入量,单位是公斤

​因为世卫组织的推荐量是年18公斤/日50克以下,最好是9公斤/25克以下欧美人超了三倍有余。

中国的人均不到12公斤消费量看上去还很健康,但这是与生活方式现代化程度紧密相关的。中国的总体低数字其实是被中西部、农村地区、老人们拉下来的。

各国脂肪(横轴)与糖(纵轴)日摄入克数,美国人最爱吃糖,欧洲人还疯狂吃肉各国脂肪(横轴)与糖(纵轴)日摄入克数,美国人最爱吃糖,欧洲人还疯狂吃肉

​如果参考独立计算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人均消费量达到了25公斤。大陆一二线城市以及中青年人口的摄入量,应该差不多也是超过建议值的状态。

​其实,95%的食糖,并没有走进各家的厨房,而是进入了食品工业,是在饮料、糕点等加工食品中不知不觉中进到嘴里的。

每100毫升的饮料、奶茶,含糖量就达到了10~13克,一听330毫升的可乐下肚,糖分就差不多到量了。

所以啊,无论是肥宅快乐水,还是网红奶茶,健康美丽乳酸菌,都少喝为宜

【最先兴盛的巴西东北地区】

这一个多世纪,巴西的广阔甘蔗园,让糖在旧世界普及。巴西也凭借着一根根甘蔗的支撑,进入“蔗糖周期”(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末)。

以甘蔗种植园和蔗糖贸易为经济支柱,东北地区成为殖民初期的重点开拓方向。

当时的东北地区,巴西利亚与米纳斯州首府美景城,分别建于后世的1961年和1897年当时的东北地区,巴西利亚与米纳斯州首府美景城,分别建于后世的1961年和1897年

​1549年,葡萄牙王室取消了原先的分封承诺,派出了殖民地总督,并选择位于东北部的萨尔瓦多(巴伊亚)作为总督府所在地。

整个美洲大陆有超过30座萨尔瓦多城,还有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共和国。因为这个词的意思是“救世主”。很多时候,人们用这里的州名巴伊亚称呼这座城市。

​萨尔瓦多的选址堪称完美。它位于“万圣湾”(Todos os Santos,所有的圣徒)口子上的半岛顶端,扼守着这个向大陆内侧凹陷50公里的海湾。地势开阔而平坦,港口开阔水深,至今能停泊远洋巨轮和超级油轮。

​这个海湾的体量比里约的“瓜纳巴拉湾”更大,有300公里海岸,四周是肥沃的沿海平原,还是一条中型河流的入海口。

沿着这条叫“帕拉瓜苏河”的河流,向内陆延展的平原纵深有300公里(河流总长500公里),在巴西海岸中算是不错的了。

帕拉瓜苏河上游城镇帕拉瓜苏河上游城镇

​东北制糖工业的繁荣支撑,使得这里直到18世纪末,萨尔瓦多都是整个美洲(包括刚独立的美国)最大的城市。同时它也是糖业、海运和奴隶交易的中心。

巴西早期划定的范围就这么大,而且当时人数不多的葡萄牙人都仅在沿海活动。巴西早期划定的范围就这么大,而且当时人数不多的葡萄牙人都仅在沿海活动。

​更关键的是,萨尔瓦多的地理位置在当时巴西整个东南岸线的中心,但略偏北一些的地方。这样既能紧密联系当时经济重心的东北,也能兼顾当时的东南边陲桑托斯、里约。

港口、腹地、区位三大优势相加,使得萨尔瓦多成为巴西200多年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至今也还是仅次于圣保罗和里约的巴西第三大城市。

​​【等级鲜明的社会结构】

殖民当局统治下的人口,1575年只有1.7万(含奴隶),1600年增加到10万人(3万白人)

但由于葡萄牙人醉心于远东利润更高的的香料贸易,对巴西这块土地兴趣不大,过了一个世纪,1700年也就30万人

由于白人妇女很少前往巴西,葡萄牙平民男性也只能与印第安妇女、非洲妇女(付钱赎买)结合,巴西陆续出现了白黑混血,白印混血,印黑混血。

​殖民当局按人种划分了鲜明的政治地位,葡萄牙本土出生、派过来统治的官员与世袭贵族地位最高,平民移民与在巴西出生的土生白人地位次之,白人混血及印第安人等“自由民”再次之,金字塔最低端的黑奴则不被当成人来看。

土生白人即使是大种植园的继承者,也不允许担任当地政府内高级的官职。

​不仅如此,王室还颁布法令,凡是葡萄牙能生产的制成品,如植物油、葡萄酒、朗姆酒、橄榄油等,都必须由官方的西印度公司负责从欧洲本土输入,严格禁止在当地种植和生产。

对外贸易更是完全由宗主国控制。巴西不得与外国直接通商,所有航运都必须使用葡萄牙船只,进出口货物都规定了有利于宗主国的价格。全程还必须由海军战舰护航,控制编队统一航行,不管是出还是进。

​在完全把控对外贸易,赚取高额利差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日常生活杂税。王室还不允许在巴西出版书报,开办印刷所,设立大学和图书馆。大量利益被强制输送到宗主国,土生白人的政治经济权利不断受到挤压。

​一直到1808年,葡王室避难来到巴西,也就是“独立”前不久,才解除这些禁令。

长达三百年的寡头奴隶单一种植园,成为殖民地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特征,也构成了畸形的社会,成为制约巴西未来发展的桎梏。

最早在里约建殖民点的,是法国人最早在里约建殖民点的,是法国人

【加勒比蔗糖的冲击】

在一个多世纪里,欧洲几乎所有蔗糖贸易都被葡萄牙人所控制。巴西甘蔗园的财富,也引得荷兰、法国、英国等航海强国垂涎三尺。

1555年~1565年,法国人在里约热内卢、1594~1615年在亚马逊河口地区两次试图建立殖民点,被葡萄牙人赶走。

​1630~1654年,荷兰人的进攻更是一度攻占了萨尔瓦多,俘获了巴西总督并押往荷兰,还长期占领了一大片东北地区;甚至夺占了大西洋对岸,非洲西南的葡萄牙贩奴基地安哥拉(往往被视为巴西的一个省)。但最终还是因为母国被英国击败,在巴西也被赶走。

荷兰抢下的巴西东北地盘荷兰抢下的巴西东北地盘

​在出手抢夺失败之后,荷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纷纷效仿葡萄牙,在同是热带地区的加勒比诸海岛,建立同样的奴隶制甘蔗种植园,并持续扩张产能

​西欧诸国研究了了更先进的种植与榨糖技术,组织了更严密的管理,产量更高。而且加勒比海到欧洲的航程比巴西东北部更近得多。大规模的供应,使得糖超过谷物成为欧洲贸易中最大宗的商品,占到欧洲所有进口产品的五分之一。

​由于参与竞争的玩家增多,葡萄牙人的价格垄断被打破。尤其是荷兰,他们在欧洲销售的糖价格最低,很快占领了市场,对巴西蔗糖经济造成极大冲击。

同一时期,中国人发明了提纯白糖的办法同一时期,中国人发明了提纯白糖的办法

​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尽管巴西仍然是世界第一产糖大国,但获取的利润只剩原来的三分之一。“蔗糖周期”宣告结束。

​巴西到今天依然是世界最大的蔗糖生产国和出口国,只是不再依靠奴隶种糖、产糖,甘蔗也早已不是巴西占支配地位的经济作物。

但是,150年的“蔗糖周期”,种植园寡头与非洲黑奴们的二元对立,至今还在深刻影响着巴西。

巴西的经济史,从来是以一连串的惊人波动为特征的

彼时彼刻,葡萄牙王室立即开始寻找巴西殖民地内的新资源。先是刺激其他经济作物的生产,例如烟草和棉花。同时也推动对亚马逊地区丛林香料的搜寻。

但真正能接棒蔗糖的经济形态,却来自意想不到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