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两大救国良策,是怎样被崇祯帝办跑偏的

 半梦书斋 2018-11-30

明末两大救国良策,是怎样被崇祯帝办跑偏的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一生勤奋忙到亡国的明末崇祯皇帝,其公认的槽点,就是低劣的治国能力。

这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他拙劣的用人能力,在位十七年,恨不得拿放大镜看人,但他早年信用的杨嗣昌之流,多是志大才疏之徒,晚年信用的陈演魏藻德们,更是各个无志无才无德,除了每天玩命在他面前装忠诚廉洁,就是偷偷狠挖国家墙角。待到北京城破,崇祯帝悲情上吊,这些当年崇祯信任的“忠臣”们,更是摇身一变,争相跑到李自成处求卖命。如此“眼歪”的用人水平,多少后人每每说起,都是不停叹息。

但比这“眼歪”相对低调,却更加致命的,却是崇祯的“办事歪”——拙劣的战略执行能力。

因为,就是在崇祯凄风苦雨的十七年执政生涯里,大明王朝,也曾经有过两条绝佳的方略,任何一条实现,都足以助明朝熬过难关,至少不会亡于1644年。却也都无一例外,不但被崇祯皇帝活活“办偏”,更将泥潭里的大明朝,彻底推进了没救的深渊。

明末两大救国良策,是怎样被崇祯帝办跑偏的

一:变样的“因粮”

崇祯年间的困局,看上去是一团乱麻,外面八旗清军不停南下侵扰,中原农民军纵横千里,外加旱灾瘟疫来回招呼。但其中核心困难却是一桩:粮食。

自从崇祯登基起,在各种麻烦的来回闹腾下,明王朝的缺粮,也是越演越烈。中原各地天灾人祸,生产几乎瘫痪,各地粮仓几乎见底,就连以富庶著称的江南地区,粮价也上涨了七倍。北方灾区更是饿殍遍野,就连北方的边军部队,也常见饿的前心贴后心。以明末名将卢象升的叹息说,当时各地的边军,简直是“馁而病,僵而仆者纷纷见告矣”。饿的站都站不住,还怎么为国征战?

缺粮食,就无力赈灾,军队也无力征战,于是清军来回砍杀,中原大乱四起,饥民们纷纷揭竿从贼。如此恶性循环,自崇祯登基起,就一直头疼到明亡。但崇祯六年,亲眼目睹了明朝军民缺粮惨状的卢象升,却愤然提出了新策略:因粮。

卢象升,江苏宜兴人,明末文官里出名的文武双全人物。崇祯二年他在知府任上时,就曾自募兵马驰援京城。之后的多年里,他统兵南征北战,多次重创农民军。但崇祯六年的“因粮”策略,却更见证了他卓越的眼光——大明朝没粮食,哪里是因为种不出粮食?关键原因,就是粮食税收不合理,穷困的农民交粮交到破产,脑满肠肥的官绅们,宁可粮食烂在自家仓库里,也绝不拿出来为国分忧。那怎么办?必须“因粮”。

明末两大救国良策,是怎样被崇祯帝办跑偏的

因粮,就是按照交税者贫富状况,分头划分赋税。凡是交赋税在五两以下的农户,并不加派任何赋税,赋税五两以上,相对有钱的地主们,才按照财产的多寡,来承担更多的加派税粮。虽然这个政策也有毛病,钻空子甩锅税粮的富人也不少,但至少能确保大多数穷人不被加重负担。特别是卢象升担任宣大总督时,就在其治下狠推“因粮”,一度实现了粮食大丰收。喜得崇祯帝不停下诏表彰,当做先进经验来推广。

如果“因粮”能够坚持下去,明王朝固然无力短期平定动乱,但至少能保证北方农村的稳定。待到卢象升的“天雄军”等部队壮大,大明完全有能力逐渐控制住民乱的蔓延,直到步步为营,彻底平定动乱。

但是,到了崇祯十年,猴急的崇祯帝,却是根本等不得了。为了实现其快速剿灭农民军的大计,崇祯悍然在这年加征二百八十万两“剿饷”,而且在杨嗣昌等痛恨“因粮”的大臣鼓噪下,崇祯更大手一挥,把“因粮”改成了“均输”,名义上是大家平摊,其实就是叫全国各地的苦农民们扛锅。如此一来,恰如以火浇油,无力负担高额赋税的农民们纷纷参加农民军,这以后农民军四处转战,各地饥民纷纷跟随。大乱,就此失控。

李自成麾下的百万农民军,农民起义席卷中原的景象,就是被崇祯这昏聩“跑偏”,一口气奉送来的。

明末两大救国良策,是怎样被崇祯帝办跑偏的

二:痛心的“清屯充饷”

虽然崇祯的任性加征,“因粮”变了均输。但内忧外患白热化的明朝,其实还有得救。同时期另一个“大招”,也足以确保明朝满血续命:陕西巡抚孙传庭的“清屯充饷”。

明末大乱的年代,陕西就是导火索,西北的大饥荒起于陕西,动乱也爆发在陕西,然后连年的折腾里,火药桶般的陕西,已到了一片残破的地步。但崇祯九年时,主动请缨担任陕西巡抚,一头扎进这个“火坑”的名将孙传庭,在无钱无兵的窘境下,却拿出了比卢象升“因粮”还要狠的铁腕办法:清屯充饷。

在明末大乱爆发前,陕西一直是大明朝的兵源地。为什么明末时却成了动乱重灾区?关键就是军屯流失。卫所制度的明朝,军屯土地就是士兵的命根子,没了土地的士兵为活命,往往走上造反道路。就算官军里的士兵,没了土地就意味着没了粮食,哪怕肯卖命,又有什么战斗力?要打胜仗,必须清屯充饷——把军队屯田收回来,把屯田的收益,充做军队的饷银。军队吃饱了饭,才有铁血强兵。

明末两大救国良策,是怎样被崇祯帝办跑偏的

可道理都知道,但放明末,清屯充饷就是个捅马蜂窝的事情。尤其在陕西,霸占军屯的,往往都是官僚豪门。特别在崇祯年间,陕西官绅们对军屯的侵占,更到了疯狂的地步。仅西安四卫名下的两万四千顷土地,就被当地“精英”“名流”们分了个精光,士兵大多逃散。查一亩土地,就要得罪一方头头脑脑,甚至还牵连着京城高官,谁敢动手?

但孙传庭毅然动手了,到任后就高举“祖制”大旗,号称“地不容失一亩,粮不容失一粒”。以几乎玩命的架势,从陕西当地豪绅们手里夺地。豪绅们的阻挠作梗?一律统统法办!豪绅们勾结京城言官搞陷害?统统当做耳旁风。做事缜密的他,更在出手之前,收集了陕西所有的土地卷宗,一张张按照土地卷册清地。终于在付出了得罪满朝文武代价后,三年里清理出四十五万两白银,他麾下那支曾百战百胜的秦兵,就靠这笔钱艰难成军。

明末两大救国良策,是怎样被崇祯帝办跑偏的

也正是这毫不留情的“请屯充饷”,令萎靡多年的陕西官兵,终于在粮草充足后焕然一新。然后孙传庭带着这支满血复活的队伍,先擒高迎祥再打李自成,将席卷天下的李自成农民军,一度只打得只剩十八人。铁腕的手段,换得大明朝铁腕重振。

如果这坚决的“清屯充饷”,能够贯彻到其他各处民乱的“重灾区”,明王朝不但可以凭借充足的钱粮,牢牢遏制住局面,甚至还能够重建多支强大的军队。尽管过程必定艰难,但大明朝的复兴,却是指日可待。

但遗憾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崇祯又退缩了:为了“清屯充饷”,孙传庭得罪了满朝文武,但为了坚持自己正确的剿灭农民军战略,孙传庭又得罪了崇祯帝。可怜这位忠勇的战将,一度被崇祯帝关进牢狱,“清屯充饷”也就此雷声大雨点小。随着复出后的孙传庭,因为崇祯的瞎指挥在潼关殉国,好不容易打造的强兵也就此报废。明朝,就只剩了左良玉等跋扈军头们,无兵无钱的窘境下,覆灭结局,自然难改。

明末两大救国良策,是怎样被崇祯帝办跑偏的

其实,在明朝这两个良策早期推行时,崇祯也表示过不遗余力的支持,孙传庭的“清屯充饷”早期,他更曾大力赞扬孙传庭的霹雳手段。可是,这位帝王却缺少战略执行时,应有的耐心气度,更缺少敢于直面困难,愤然更革的勇气。明朝,也就在他的急躁与犹豫里,一次次错失历史的机会。

执行力欠缺的恶果有多严重?明末的崇祯帝,就以他一生悲苦的抗争,做了生动写照。

参考资料:《明实录》、《孙传庭疏牍》、《平寇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