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用相机拍照,他为什么能拿下集美·阿尔勒发现奖?

 太行森林 2018-11-30

这里是大学生的新媒体实验室 ∆


雷磊,《周末》,集美·阿尔勒展览现场。摄影:Joyce Lanxin Zhao


轮到你了:11月25日下午,2018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揭晓,并在厦门三影堂举行了颁奖典礼,生活工作于北京和洛杉矶的艺术家雷磊最终膺获殊荣(🔗雷磊:我一直在和影像搏斗 | 2018集美·阿尔勒发现奖专访)。他的作品《周末》利用了旧杂志、旧资料拼贴、剪辑而成的图像,完成过程甚至没有使用摄影机。对此,习惯传统摄影的观众自然一头雾水,也有人认为这是对摄影的重新定义,是奖项与时俱进的表现。


正如雷磊说道:“在图像泛滥、互联网爆炸的时代,摄影的权力不再被摄影机等器材所垄断,所有人都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拍摄、剪辑、拼贴,都可以大胆地讲出自己对图像的想法,在这方面大家都是公平的。” 我们也发现,处于后摄影时代(Post Photography)的今天,一群不持照相机的“摄影师”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


什么是拾得图像?


雷磊,《盆景艺术展览》,盆景艺术展览办公室,1979年。


雷磊,《家具产品展示》,来自旧货市场。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拾得图像(found iamge,又译作现成图像),是摄影和视觉艺术的一种类型,指向那些基于丢弃的、或无明确出处的照片的再创作。这些照片通常在跳蚤市场,旧货店和其他二手商店购得,也有的来自书本和遗产,甚至垃圾箱里,总之就是字面上的任何可“拾得”(found)的地方。


从外表看来,这些只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照片,但不同之处在于,展厅里的艺术家通常不是照片的拍摄者本人,对摄影师和照片的拍摄背景也知之甚少。他们所做的只是对所现成的材料进行编辑和展示,从而使观众从观看中得到意义和启发。


拾得图像、现成品和拼贴


关于拾得图像的起源并无太多记录,因为它很可能一开始只是某些人的爱好,然后才被引入到艺术界,就像它的前身“现成品”(readymade)一样。事实上,拾得图像也属于“现成品”的范畴——这个由1910年代的马塞尔·杜尚和他同时代人发明的词,因为“小便池”和“车轮”而声名远扬。


马塞尔·杜尚,左:《泉》 /  右:《自行车轮》,现成品。


现成品艺术家主张利用已经存在的物体来创作艺术,这和拾得图像的方法如出一辙。虽然缺乏现成品的三维立体特征,但足以论证它与后现代艺术的亲缘关系。如果说现成品是关于艺术的去语境化,在那里,艺术作品的意义由观众去创造;那么,拾得图像同样也需要观众积极参与观看摄影,用自己的情感和境遇来“填充”这个作品。


还可以联系到它的另一个孪生兄弟“拼贴”(college)。这种深受达达主义者喜爱的表现形式,让他们将各种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图像随意地组合在一起,成为新的艺术作品。在评论家顾铮看来,虽然这种手法早在20世纪就被发展出来,并已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创作手法。但在今天,它的魅力依旧。


弗朗西斯·毕卡比亚,《Tableau Rastadada》,1920年。


雷磊,《人体动势1700例》,吉林美术出版社,1988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而拾得图像可以看成是处于现成品和拼贴之间的一个灰色地带。作为一项相对较新的艺术形式,它的艺术价值也伴随着争议。它是否可归类为艺术?这取决于观众对艺术的定义。但毋庸置疑的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者”的兴趣,它已经开始发挥自己的潜能。


作为档案的拾得图像


2009年,法国人苏文在北京的垃圾回收站按斤收购了近五十万张底片,并将之一一扫描复原,成为了一度在朋友圈热传的个人项目《北京银矿》。这些记录了上世纪中国人包罗万象生活的照片,极大丰富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影像线索。在未来,它或许会跟苏文搜集的其他影像资料一起,保存于他供职的英国现代冲突档案馆中。


苏文(Thomas Sauvin),《北京银矿》系列


过去人们也许会为了看某件藏品不远万里地爬山涉水,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在线图片平台建立,现在只需通过屏幕就能浏览到许多在线收藏。换句话说,今天的拾得图像更多是基于大众的参与,任何有照片的人都可以将其上传到数字图库中进行展览。


这也正是为什么苏文非常强调项目的“档案库”属性,视其为相对公开的资源。“使用这些照片最大的错误,就是觉得这是我的,只能我用。有些艺术家会这么做,但分享才会带来新东西。”


不出所料,雷磊也和苏文也有过几次合作,包括以“北京银矿”为素材的实验动画短片《照片回收》。他跟苏文挑出7张老照片,寻找当年的拍摄地点,用每秒8张照片的速度尽可能多地呈现巨量类似主题的图像,后来这部动画也在国际动画节上屡屡获奖。



雷磊,《照片手工上色》(与苏文合作),2016


雷磊,《照片回收》(与苏文合作),2013


在观看历史图片的时候,人们总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某种猎奇心态,即使它们记录的片刻不过发生在十年或者几十年前。巴尔·莫里(Barry Mauer )曾对拾得图像实践的动机列出四种推断:窥私癖,福尔摩斯式的推理心态,超现实主义,以及人类学家的目光。


我们无法定义雷磊属于哪一(几)种,但他显然不想沉溺于图像里那些过于“怀旧”的脉脉温情里。就像展厅里不停切换着的盆景影像一样,促使人们思考不同照片间的共性,以及共性背后的成因,才是他真正想探讨的。


雷磊,《周末》,集美·阿尔勒展览现场。摄影:Joyce Lanxin Zhao


所以,“艺术作品(art works)重要,还是艺术文献(art archive)重要?图片(picture)重要,还是关于图片生产的制度及其观看方式与立场重要?”策展人董冰峰的这个提问,也许有待观众回到展厅,反复面对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图像在静态与运动关系之间的矛盾的复杂性时,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编辑 / Zhang Yeho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