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十以学易

 昵称15ssP 2018-12-01

据清华大学廖茗春教授考证,孔子是在周游列国十四年“累累若丧家之犬”后的六十八岁时读懂《易经》。回到曲阜后,他回归到了他的本行——学者。在研读《易经》时,孔子发挥了山东人的苦读精神(我身边超级多的山东人,学习的刻苦程度令我瞠目结舌),把《易经》读到了“韦编三绝”(由于反复研读,以至于把串竹简、木简的牛皮绳子磨损到了多次断裂的地步)的程度,终于搞明白了:“易,不占而已。”意思是:哇,原来《易经》不是拿来算命的。接着他说了一句超级有名的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意思是:要是让我五十岁时读懂《易经》,再让我多活几年的话,那么我就不会犯周游列国十四年“累累若丧家之犬”的错误了。


为什么是“五十以学易”?因为“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四十岁基本上把人生的大部分秘密搞清楚了,而五十岁则是把“天人之际”的道理彻底了悟,而此时,人生也基本上到了巅峰(即使在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人在60岁也退休了),此时,已是人生的秋季,天高云淡,收获的季节,此时回顾人生,很多幽微曲折一定会豁然开朗、洞若观火的。


《易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案例教学经典,《易经》中的每一个卦、爻及其卦辞、爻辞,都必须由施教者与受教者共同讨论,施教者予以指导、启发,培养出受教者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因此,《易经》中的任何卦、爻及其卦辞、爻辞,如果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职场阅历、管理和领导经验,是难以透彻理解的。


记得我最早读《易经》爻辞是在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之“第一节 殷商至春秋的散文”中,引用了屯卦中六二爻和上六爻的爻辞: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书中解释说,这两段爻辞反映的是“原始社会遗留的野蛮抢婚习惯”,然后又用离卦、艮卦、坤卦的卦辞、爻辞加以印证。


这个解释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知道《易经》与历史史实的关系。但那时的我只有17岁,完全彻底一个朦胧少年,读了前辈的大作,除了深自佩服,没有的别的想法。

这是我与《易经》的首次结缘。


1990年,那是我已经被分配到中央财经大学工作,年方26岁,得知《易经》是中国“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于是借来周振甫(中华书局编审,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等著作的责任编辑)先生的《周易译注》仔细研读,《易经》经传原文、注释、翻译看了十遍都不止,字面的意思都看懂了,但《易经》到底讲的是什么,我还是不清楚。


此后,每隔几年,我就买一本新的《易经》的译注版,到现在为止,已经积存了十几个不同的《易经》版本,金景芳、吕绍刚《周易全解》,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傅佩荣《解读易经》,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都在其中。直到我年近五十岁的某年某月某日上午十点,我的一个很熟悉的人,此前还烈火烹油、繁花似锦,一副前途无量的架势,忽然之间“眼看看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这一刹那,大脑中电闪雷鸣,醍醐灌顶、彻底了悟《易经》真谛。


我立马找来傅佩荣《解读易经》,找到第一卦乾卦,把卦辞、爻辞、《彖传》、《象传》、《文言》逐字逐句研读,一边读,一边把《史记》找来,把其中的《殷本纪》和《周本纪》对照研读,然后再把那个刚刚落马的明日黄花“起高楼、楼塌了”的完整过程一一梳理清楚,再把自己近五十年的苦难人生仔细咀嚼N遍,顿时满目沧桑,整个一个“一篇读罢头飞雪”的感觉……


“六经皆史”,中国文化是一种史官文化,对历史(包括个人、家族、组织、民族、国家、王朝等)的深刻体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特质。因此,读解任何的中国经典,都必须参照历史典籍、历史史实进行。

《易经》是周文王、周公至少两代人在殷周易代之际,一边积蓄力量、密谋推翻商王朝、建立周王朝,一边总结历史经验,为周民族推翻残暴腐朽的商王朝、建立伟大新王朝准备理论基础、指导方略。

因此,要读懂《易经》,必须将殷、周两大民族、两大王朝的盛衰历史搞清楚。还要将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摆进去,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阅历融进去,这样才可能彻底了悟。


从上午10:00,直到中午1:00,我把乾卦彻底读懂,那是一种茅塞顿开、神清气爽的感觉。匆匆忙忙吃了一碗面后,中午1:30再读坤卦,到下午4:30读完,我知道:《易经》已经不在话下了。

此后,我每次读一两个卦(《易经》的内容高度浓缩,一次读太多根本无法消化),直到2014年8月底,我才把六十四卦全部过完第一遍。


从此,我讲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必从《易经》开始。而每次讲《易经》,都有新的感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