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探讨气血瘀滞证治

 lvzhifeng 2018-12-01

黄元御是康乾年间著名医家,撰有《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等医书11种,其中《四圣心源》作为黄元御晚年的代表作,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尤为深远,有“诸书之会集”之称。兹仅对该书提出的“中气升降”理论钩玄提要,并探讨气血瘀滞证治,悖谬之处,尚祈斧正。

1 “中气升降”理论溯源

黄元御认为,中气乃非阴非阳、非水非火、非燥非湿,阴阳匀平之气,其位居中正之位、二土之交,其升降左旋为脾、右转为胃,是为人身之本。其象如枢轴,功在枢转升降、燮理阴阳、圆融五行、调和六气。可见,黄元御的中气升降理论独树一帜,这源于其对经典著作的追本溯源。

首先,肇始于《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并与《内经》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等经典理论一脉相承。故《四圣心源》开篇即论“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之变化耳”。其次,黄元御独重“中气”的思想也与《内经》“人无胃气曰逆,逆则死”“土者生万物”等理念一以贯之,同时也汲取了《伤寒论》“保中气”和《脾胃论》“补中土”的精髓。他提出:“中气衰则升降窒而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生老病死,莫不由此”,“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等学术观点。总之,黄元御的“中气升降”理论,立足《易经》之源头,秉承医经之宗旨,可谓集医易之大成。

2 “中气升降”与脏腑的关系

黄元御认为,中气在脾土升清的作用下,自左路化为清阳上升,为肝木渐而为心火,然后在胃土降浊的作用下,自右路化为浊阴下降,为肺金渐而为肾水,故只有中气升降功能正常,阴阳才能各归其位,气机才能周流顺畅。《四圣心源》针对性提出:“升降之权,在阴阳之间,是谓中气……脾升则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火金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以中气之善运。”对于中气的重要性,黄元御结合道家理论,进一步阐明:“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

当中气不运、升降失常时,则中轴失灵,四维倒作,黄元御谓之“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强调百病皆因中气不运,升降反作而起。然中气不运之由,黄元御责之水寒土湿,“胃气不降之原,则原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之旺……脾陷之由,全由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故临证强调“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

综上,黄元御的“中气升降”理论已蕴“中气”圆运动之雏形,其神韵在于: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行轴灵;轴旋转于内、轮升降于外,是为人之生理;轴不旋转、轮不升降,是为人之病理;运动轴的旋转去运动轮的升降、运动轮的升降去运动轴的旋转,是为人之医理。

3 “中气升降”与气血的关系

黄元御认为,“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肝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肾水温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为生血之本;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缘戊土之右转也,是以胃为化气之原。对此,《四圣心源》进一步释曰:“阴生于上,胃以纯阳而含阴气,有阴则降,浊阴下降,是以清虚而善容纳。阳生于下,脾以纯阴而含阳气,有阳则升,清阳上升,是以温暖而善消磨。水谷入胃,脾阳磨化,渣滓下传,而为粪溺,精华上奉,而变气血。”所以,中气升降有序,则纳化相依,燥湿相济,从而阳化有源,阴生有本,气血充盛,精神交泰矣。

此外,黄元御根据《内经》“水谷皆入胃,五脏六腑皆秉气于胃”“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等理论,又提出“土气充盈,分输四子。己土左旋,谷气归于心肺;戊土右转,谷精归于肾肝”,“胃阳右转而化气,气降则精生,阴化于阳也;脾阴左旋而生血,血升则神化,阳生于阴也……精血神气,实一物也,悉由于中气之变化耳”。可见,中气升降正常,则使脏腑皆受其气血,从而各安其位,各履其职,发挥各自正常的生理功能。

4 “中气升降”理论指导气血证治

中医理论强调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但一般对气血瘀滞证的治法多仅知行气活血,有时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未能参透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要旨,亦未能充分考虑到中焦气机的升降对于气血的影响。黄元御师古而不泥古,从“中气升降”理论出发,提出“气滞之家,半缘上中之虚热;血瘀之人,多因中下之虚寒。此气血致病之原也”,故论治恒以燮理中气升降、环顾四维立法,为气血瘀滞证候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1 气滞证

对气滞证,一般遵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治以行气解郁之法。但黄元御却认为,土湿胃逆,则中气不运,是以阳明不降,升而窒塞,此为气病之源。“肺藏气而主收敛,气性清和而敛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家之所播宣也。实则顺降,虚则逆升,降则冲虚,升则窒塞。然肺气不降之原,则在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又“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气敛之也。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则生上热。火不根水,而生下寒”。是以气滞之证,其上宜凉,其下宜暖,凉则金收,暖则水藏。黄元御据此创制了“下气汤”(半夏、五味子、芍药、贝母、橘皮、杏仁、甘草、茯苓)。此方意“降胃逆,清肺热,理肺滞”,故用半夏、五味子降摄肺胃之逆,贝母、芍药双清君相之火,橘皮、杏仁顺理肺气之滞,甘草、茯苓培土而制水。盖胃逆之由,全因土湿,土湿则中气不运,故黄元御强调:“气滞之证,不可以寒凉之剂,泻阳根而败胃气,亦不可但用清润之药,滋中湿而益下寒,则肺胃愈逆,上热弥增,无有愈期也。”

4.2 血瘀证

对血瘀证,一般多遵气行则血行,治血先治气的方法。但黄元御认为,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是以太阴不升,陷而凝瘀,此为血病之源。“肝藏血而主疏泄,血性温和而升散,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然肝血不升之原,则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又“血中温气,化火之本,而温气之原,则根于坎中之阳。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是以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黄元御据此创制了“破瘀汤”(桂枝、干姜、桃仁、丹参、牡丹皮、何首乌、甘草、茯苓)。此方意“升脾陷,达肝木,疏肝瘀”,故用干姜、桂枝温脾而达木,桃仁、丹参、牡丹皮散瘀而清热,何首乌滋阴而熄风,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盖脾陷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故黄元御告诫曰:“若木郁而为热,乃变温而为清,而脾肾之药,则纯宜温燥,无有二法,故不可专用清润。水土湿寒,中气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热。若误认阴虚,滋湿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5 结语

黄元御对“中气升降”的理解,源于对《易经》《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的理解和认知,并结合道家理论加以阐释,从而将“中气升降”与脏腑气血的关系剖析得更加透彻和圆融。因此,对气血瘀滞的证治,黄元御恒以燮理中气升降、环顾四维为法,采取全局性的诊疗方案,灵活变通,有别于行气活血之固法,可谓匠心独具,实堪资后学师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