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拾遗记》中的介词“於”和“以”

 芸斋窗下 2018-12-01
《拾遗记》是东晋时期的一部志怪和杂录小说,据萧绮(南朝梁人)的序说是王嘉所作。全书共十卷,前九卷记载从庖羲到东晋各个朝代的怪诞事物,末一卷则记昆仑等九座仙山。该书文字“记事存朴”,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鬼怪故事,较近口语,不仅对研究汉魏六朝志怪和杂录小说极具史料价值,而且也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变化的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重要语料,并愈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本文拟在穷尽统计中华书局发行的齐治平校注的《拾遗记》中介词“於”和“以”的基础上,分析其使用情况及某些相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介词“於”
  
  《拾遗记》(包括轶文),“於”共见325次,其中有“在於”1见,“於是”5见。“于”共7见。介词“於”在本书中的用法比较复杂,为方便起见,将它分为出现于谓语中心成分前和出现于谓语中心成分后两种情况来叙述。
  (一)“於+宾语”用在谓语中心成分前,这种类型共有46次,具体用法为: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其宾语由名词或者名词性词组充当,可译为“在”,共37次。如:
  (1)舜於坛下起月馆,以望夕月。(高辛)
  (2)又使左耳出青龙,右耳出白虎。(燕昭王)
  (3)使数百人於楼上吹散之,名曰“芳尘”。(晋时事)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共出现3次。
  (4)礼义文物,於兹始作。(春皇庖羲)
  (5)稚於斯而退,莫知其所之。(前汉上)
  (6)刘向於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后汉)
  3、由“於”所组成的固定词组“於是”,作为介宾结构,可译为“从此”、“在这个时候”,共出现了6次。
  (7)於是亿兆夷发乃欢,万国已静。(殷汤)
  (8)於是焚宵游宫及飞行殿,罢宴逸之乐。(前汉下)
  (9)得一白燕,以为神物,於是以金为樊,置於宫中。(魏)
  (10)吴主於是罢宴,夫人果见弃逐。(吴)
  (11)於是弥见宠爱。(晋时事)
  (12)均土为埙,礼乐於是兴矣。(春皇庖羲)
  (二)“於+宾语”放在谓语之后,这种类型共有279次,详细情况如下: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起点、趋向,可据文意译为“在”、“到”、“从”等。这是“於”的最常用、最主要的用法,共有214次。如:
  (1)尧在位七十年,有鸾雏岁岁来集,麒麟游於薮泽,枭鸱逃於绝漠。(唐尧)
  (2)囚高於咸阳狱,悬於井中,七日不死。(秦始皇)
  (3)或云游於汉江,或伊洛之滨。(燕昭王)
  2、表示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宾语是人或者物品的名称,可译为“向”、“对”等,有时也可以不必译出。共有47例。如:
  (4)而纣淫於声色,乃拘师延於阴宫,欲极刑戮。(殷汤)
  (5)�`目为瞽人,以绝塞众虑,专心於星算音律之中。(周灵王)
  (6)有司闻於吴王,使图其容貌。(吴)
  3、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直到”,共出现9次。如:
  (7)禹计可十里,迷於昼夜,既觉渐明。(夏禹)
  (8)师旷者,或出於晋灵之世,以王乐官。(周灵王)
  (9)每醉迷於天晓,内侍竟作鸡鸣,以乱真声也。(后汉)
  4、引进动作行为比较的对象,它们的谓语都是由形容词充当,但在本书中,很少有比较程度的,大多是指出异同,可译为“与……同……/与……不同……”。共有6次,如:
  (10)其国执玉帛来朝,特加宾礼,异於余戎狄也。(虞舜)
  (11)曾跪而操瓶,则甘泉自涌,清美於常。(后汉)
  (12)仙人人常以其珠饰仙裳,盖轻而耀於日月也。(瀛洲)
  5、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的施事者,共有2处。
  (13)虽惑於微行昵宴,在民无劳无怨。(前汉下)
  (14)献帝伏皇后,聪惠仁明,有闻於内则。(后汉)
  6、由介词“於”构成的固定结构有“在於”(1次)、“至於”(2次)。其中“在”、“至”都为动词,分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到”。
  (15)人升於其间,雷霆之声,在於地下。(炎帝神农)
  (16)至於末年,渐相谮�В�稍见离退。(吴)
  (17)驾以赤象,至於京师。(周)
  在《拾遗记》中,“在於”、“至於”还不是凝固的词,它们都是作两个词用的。
  此外,《拾遗记》中还出现了“于”,共有7次,但考虑到它们都出自本书第一卷第一篇(庖羲春皇)中,故很难说这不是一种书籍校对编辑上的错误。但由于本人目前还未找到其他的版本故只是先将它们列出:
  (1) 于时日月重轮,山明海静。(春皇庖羲)
  (2) 比于圣德,有逾前皇。(同上)
  (3) 于时未有书契,规天为图,矩地取法。(同上)
  (4) 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同上)
  (5) 布至德于天下,元元之类,莫不尊焉。(同上)
  (6) 其明睿照于八区,是谓太昊。(同上)
  (7) 叶于木德,其音附角,号曰“木皇“。(同上)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拾遗记》中的介词“於“的结论:“於+宾语”这样的介宾结构还是以位于谓语中心成分之后为主,共有279次,占近86%,但位于谓语中心成分之前的也有46次,占14%有余,可知相比上古汉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於+宾语”这样的介宾结构逐渐在向前移;绝大多数用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共251次,其中用上谓语后的占大多数,计214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只能用的谓语中心成分之后,共47次;出现了少量的“於是”、“至於”、“在於”这样的组合,这为以后语素之间凝固成词打下了基础。
  
  二、介词“以”
  
  在古汉语中,“以”的常见用法是作介词,使用频率高,仅次于“於”。但介词“以”是由动词“以”虚化而来的,之后介词“以”又有一部分发展为连词“以”,有的还可通过通假等到方式发展为副词、代词、名词等,故在具体确认时往往受到干扰和纠缠。因此,在本文的准备工作中须先确立判定《拾遗记》中介词“以”的依据,即:句子中的“以” 有宾语(宾语有时可省);它的前后又有谓语中心语(主要是动词);它与所带宾语组成介宾组成介宾结构作谓语中心语的状语,有时用在谓语中心语后作补语。
  《拾遗记》中“以”共出现486次,依据以上标准可判定“以”作介词的有306次,此外,还有作连词的有167次,作动词等的有13次。以下将具体分析《拾遗记》中的介词“以”的用法以及有关的一些问题。
  (一)“以+宾语”出现在谓语中心语之前的共有248例。详细情况如下:
  1、表示行为以某事为工具或凭借,这是介词“以”最常用的用法。“以”字相当于“用”、“凭”或“拿”。例如:
  (1)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共圣,故曰庖羲。(春皇庖羲)
  (2)有赤鸟如鹏,以翼覆蛟鱼之上。(虞舜)
  (3)岁余,汤以玉帛聘为阿衡也。(殷汤)
  2、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此类用法共4例。介词“以”相当于“在”、“於”。
  (4)母曰昊枢,以戊己之日生,故以土德称王也。(轩辕黄帝)
  (5)帝常以季秋之月,泛蘅兰云�^之舟。(前汉下)
  (6)帝常以三秋闲日,与飞燕戏於太液池。(前汉下)
  (7)其木清澄,以盛暑之时,使舟覆没,视宫人玉色。(后汉)
  3、表示谓语中心语发生的原因,此类用法共5例。
  (8)故周人以苌弘幸媚而杀之,流血成石。(周灵王)
  (9)今大王以妖容惑目,美味爽口。(燕昭王)
  (10)翔风最以文辞擅爱。(晋时事)
  (11)屈原以忠见斥,隐於沅湘。(洞庭山)
  (12)恐后人征求,以物奢费。(前汉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