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音萨克斯风手Jackie McLean与他的咆勃乐年代(下)

 真友书屋 2018-12-02


美国乐评人Bob Blumenthal曾经说过:五十年代末期,纽约的爵士独立厂牌Blue Note与Jackie McLean签约时,事实上是签下了两个萨克斯风手,一个是深受Charlie Parker影响,演奏的即兴乐句以咆勃语汇为主的Jackie McLean,另一个是受到Ornette Coleman与John Coltrane启蒙,朝向前卫音乐发展,勇于大胆尝试的Jackie McLean。很奇妙的是,这两个Jackie McLean可以和谐地共存于一体,不会相互矛盾。


上个月的专栏里曾经提到,Blue Note时期的Jackie McLean只要发行了一张比较前卫的作品,下一张专辑就会回到咆勃乐的传统。前卫的作品通常以创作曲为主,咆勃乐的作品则以流行歌谣或经典曲为主。这位「一体两面」的萨克斯风手,既是精纯咆勃乐的中坚份子,也是前卫音乐的先行者,不时探索爵士乐的形式、音阶与和弦进行解放的可能性,真可谓音乐界奇葩。本期专栏要介绍的是Jackie McLean一九六三年~七零年在Blue Note发行的专辑,以Let Freedom Ring开启 Jackie McLean的音乐解放序幕,最终以Demon’s Dance结束他与Blue Note的合作关系。


Let Freedom Ring(1962)


参与本作录音的乐手几乎都是Jackie McLean的老搭档,包括了Walter DavisJr.(钢琴)、Herbie Lewis(贝斯)与Billy Higgins(鼓)等人。其中Walter Davis Jr.参与许多Jackie Mclean作品的录音,从中协力,谱了不少曲子。他的演奏深受Bud Powell(也是启蒙Jackie McLean的咆勃名家之一)影响,其创作根基于蓝调,却又能不落俗套,是非常有创意的钢琴手。鼓手Billy Higgins原是前卫爵士旗手Ornette Coleman的班底,曾参与Something Else!!!!(Contemporary, 1958)、The Shape of Jazz to Come(Atlantic,1959)等经典专辑的录音,演奏概念非常灵活、具弹性,是难得一见的天才型音乐人。


这张专辑一共有四首曲子,其中「Melody for Melonae」、「Rene」与「Omega」为Jackie McLean本人所作,分别献给他的女儿、儿子与母亲。「I’ll Keep Loving You」则是Bud Powell的作品,据说是一首比较冷门的曲子。整张专辑从「Melody for Melonae」悬疑的旋律展开,刻意拗口的乐音、互相拉扯的紧张节奏与Jackie McLean大胆尖锐的萨克斯风独奏为其特征。第二轨的「I’ll Keep LovingYou」为一首抒情之作,Walter Davis Jr.优美浪漫的演奏缓和了第一轨曲子的紧张感。第三轨「Rene」虽然根植于十二小节蓝调,不过整体的演奏仍带着前卫气氛。最后一轨「Omega」则以调式演奏为主,辛辣的萨克斯风即兴乐句为其特色。


与之前的作品相较,Let Freedom Ring的前卫度大约是最高的。这张专辑承载了Jackie McLean丰沛的情感:他吹奏的萨克斯风乐句似是哭嚎、又像在吶喊,而种种情绪如苦痛、愤怒或欢愉,也透过Jackie McLean到位的演奏,恰如其分地被表现出来。Let Freedom Ring不但是Jackie McLean关键的转型之作,也是他在Blue Note最强而有力的自由爵士宣言。

 

One Step Beyond(1963)


录完Let Freedom Ring之后,Jackie McLean一刻也不得闲,积极地和当时具前卫概念的乐手如 Bobby Hutcherson(电铁琴)、Grachan Moncur III(长号)、Eddie Khan(贝司)与Tony Williams(鼓)等人合作,以无钢琴伴奏的五重奏编制,录制了石破天惊的One Step Beyond。如果Let Freedom Ring是Jackie McLean个人的自由爵士宣言,那么One Step Beyond就是彼时与Jackie McLean志同道合的乐手,透过集体构思与创作而成的自由爵士宣言「扩大版」!


         Bobby Hutcherson是一位非常特别的电铁琴手。六○年代时,追求声音前卫质感的他,和Milt Jackson、Lionel Hampton注重甜美旋律的摇摆风格迥异。他刻意制造不协调的音色,电铁琴旋律时而绵密,时而空灵。在另一方面,擅长作曲的长号手Grachan Moncur III创作概念亦十分大胆;于是粗犷的长号搭配轻盈的电铁琴,让整体音乐演奏洋溢着一种漂浮、悬疑的魅惑感。另外,鼓手Tony Williams参与本作录音时虽然只有十八岁,但由他所操刀的鼓韵节奏听起来自信满满、鲜活又生动,毫无生涩之感,令人惊艳。


全音乐指南(All Music Guide)的爵士乐评人Thom Jurek给予本作以及接下来要介绍的姊妹作Destination Out!五颗星最高评价。笔者则认为Blue Note时代的「Jackie McLean + Bobby Hutcherson + Grachan Moncur III」组合都是梦幻极品,乐迷可千万别错过了!

 

Destination Out! (1963)


自六十年代开始,Blue Note旗下许多年轻的爵士乐手,包括低音贝斯手Richard Davis、Eddie Khan、萨克斯风手Joe Henderson、电铁琴手Bobby Hutcherson、鼓手Roy Haynes、Elvin Jones、长号手GrachanMoncur III…个个充满了实验精神。他们不想演奏传统或标准曲目,一心想要跳脱窠臼,严肃探索音乐的本质。对他们来说,开阔的音乐格局非常重要,而演奏形式则越开放越好,若不是录音时间限制,似乎也可以永无止尽的演奏下去。这些乐手当时在Blue Note发行了一些音乐制作概念相当大胆的专辑,我们称之为「Out Jazz」。


从这个层面来说,有Bobby Hutcherson与 Grachan Moncur III参与的Destination Out!当然也是一连串「Out Jazz」的实验作品之一。以本作为例,收录的四首曲子中,长号手Grachan Moncur III的创作就包办了三首。与Jackie McLean相比,Grachan Moncur III的创作受到OrnetteColeman更深,又更前卫了一些;无调性音乐、松散的结构、长段的即兴以及节奏的急遽改变,充满了紧张感。仔细聆听三位前线乐手的即兴,可以发现Jackie McLean的乐句即使探索极限,依然受到蓝调影响、Grachan Moncur III则有如脱缰野马,粗犷的长号乐音驰骋于自由爵士乐土、Bobby Hutcherson的电铁琴演奏则带着前卫音乐少有的细腻之美(第三轨的「Khalil the Prophet」作了很好的示范)。无论是Grachan Moncur III或Jackie McLean的创作,「旋律」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重点,如何将乐器的音质特色,透过大胆、不同以往的手法表现出来,并透过这样的音乐形式传递自我的情绪与思想,是Destination Out!的核心制作概念。


当时电铁琴手Bobby Hutcherson与吹管能手Eric Dolphy关系密切,来年录制了经典专辑Out to Lunch,知名度远超过本作。论探索音乐的「极限」,由于Eric Dolphy擅长吹各式各样的管乐器,可以灵活运用不同乐器的音色来为作品加分,这也使得Out to Lunch的评价特别高。事实上,就整体表现而言,Destination Out!的水平是足以和Out to Lunch并驾齐驱,请乐迷们千万不要忽略它宝贵的价值。

 

Vertigo(1963)


笔者手边这张重发CD中文侧标印着「(Vertigo是)麦克林最后一次灌录咆勃乐风的珍贵录音!」写侧目标人或许认为,发行了像One Step Beyond或是Destination Out!这么前卫大胆的作品之后,Jackie McLean应是马不停蹄地向前冲,像John Coltrane一样全心拥抱自由爵士。但事实上,Vertigo并不是Jackie McLean在Blue Note时期最后一张咆勃乐专辑,这位萨克斯风手也没有这么早就全面地扬弃咆勃乐语汇,所以中文侧目标说法是不正确的。


         本作收录了两次不同的录音,均为以小号和萨克斯风为中心的五重奏编制,分别为Donald Byrd(小号)、Herbie Hancock(钢琴)、Butch Warren(贝斯)与Tony Williams(鼓),以及Kenny Dorham(小号)、Sonny Clark(钢琴)、Butch Warren(贝斯)与Billy Higgins(鼓)。比较晚录音的作品被放到前面的第一~五轨,笔者推测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一场录音是当时年记很轻的鼓手Tony Williams在纽约Blue Note的初登场,接下来他就和本作的小号手Donald Byrd一起参与了钢琴手Herbie Hancock第二张专辑My Point of View的录音。由Herbie Hancock、Butch Warren与Tony Williams所构成的节奏组合,可说是当时Blue Note的重要班底,不但为本作协力,也参与了小号手Kenny Dorham的经典作品Una Mas之录音。


Vertigo混合了各式各样的风格,从放克、精纯咆勃到前卫都有。正因为有HerbieHancock、Butch Warren与Tony Williams此一黄金节奏组合的参与,让本作大大地加分。事实证明「英雄出少年」,这些年轻新秀当时已经能自在地融入「Out Jazz」潮流之中,与他们的前辈激荡出灿烂的乐音火花。

 

It’s Time(1964)


本作最初并没有重新发行单张CD,而是收录在马赛克唱片公司(Mosaic Records)发行的四张一套The Complete BlueNote 1964-66 Jackie McLean Sessions之中。马赛克唱片素以发行冷僻但值得拥有的爵士创作知名,没想到It’s Time也名列「冷僻」名单之中。可见Jackie McLean虽然地位崇高,在Blue Note发行了这么多专辑,有些作品还是不免被打入冷宫!


参与本作录音的乐手有Charles Tolliver(小号)、Herbie Hancock(钢琴)、Cecil McBee(贝斯)与Roy Haynes(鼓)等人。CharlesTolliver后来创办了Strata East唱片公司,曾与Cecil McBee密切合作,发行了不少「Out Jazz」类型的专辑。虽然It’s Time混合了以蓝调为根基的精纯咆勃与调式技法,并不是一张百分之百前卫的专辑,但由于参与乐手都有大胆的演奏概念,整张专辑听来仍非常新鲜。尤其是HerbieHancock的钢琴演奏,冶传统与前卫于一炉,即使是现在听起来仍然非常新鲜迷人,也难怪他最后终于自成一家,变成爵士乐史上最顶尖的琴键手之一。


本作收录了六首曲子,其中一半为Charles Tolliver所作,另一半则是Jackie McLean本人的创作。首先登场的是CharlesTolliver的「Cancellation」,以快节奏的合奏旋律揭开序幕,Jackie McLean有棱有角的萨克斯风独奏贯穿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能量,接续其后的是Charles Tolliver的小号演奏,不时与节奏组合(Herbie Hancock的钢琴旋律)作即兴对话,乍听之下似是漫无章法,但逐步拨云见日,音乐结构也就变得清晰分明。其他如第二轨的「Das Dat」亦是架构于蓝调与放克节奏之上所作的即兴演出,第三轨专辑同名曲「It’s Time」形式亦是类似,Jackie McLean与Charles Tolliver的轮流即兴为聆听重点。


本作在马赛克唱片公司发行套装CD之后,又陆续在美国的「鉴赏家系列」(Connoisseur Series)中发行单张CD,也在日本的「Blue Note 24 bit by RVG」系列中发行过仿黑胶唱片包装的版本(也就是俗称为「mini LP」包装的CD)。在这么多不同的重发版之中,强调音质分辨率的「Blue Note 24 bit by RVG」mini LP版可能最受音响迷青睐。笔者个人的意见是,无论买那一种版本,It’s Time经得起时间考验,绝对值得一听!

 

Right Now(1965)


      本作与上一张介绍的It’s Time一样,也曾收录在马赛克唱片公司发行的四张一套The Complete BlueNote 1964-66 Jackie McLean Sessions之中,后来才在日本的「Blue Note 24 bit byRVG」系列中发行过mini LP版。Right Now为一张以one-hornquartet编制为主的专辑,除了主奏者为Jackie McLean之外,参与录音的乐手包括钢琴手Larry Willis、贝斯手Bob Cranshaw与鼓手Clifford Jarvis。就像之前的钢琴手Walter Davis Jr.一样,Larry Willis除了弹得一手好钢琴之外,也是一位作曲高手,在本作中包办了「Poor Eric」与「Christel’s Time」两首曲子的创作。


虽然在音乐格局方面没有超过之前的Destination Out!It’s Time,但处于个人生涯高峰的Jackie McLean仍然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本作以Jackie McLean个人的创作「Eco」开场,快节奏中带出萨克斯风尖锐而又咄咄逼人的即兴乐句,乍听之下像是非常喜欢采用调式技法的John Coltrane。接续其后的「Poor Eric」为一首抒情曲,是钢琴手Larry Willis的作品,柔情似水的旋律缓和了第一首曲子的紧张感,Larry Willis本人在这首曲子中也有杰出的及表现。


第三轨的「Christel’s Time」是一首以精纯咆勃风格为主的曲子,不过在节奏上有比较大胆的变化,Jackie McLean锐利的萨克斯风音色为其鲜明特征。第四轨「Right Now」为专辑同名曲,为小号手CharlesTolliver所作(曾经参与It’s Time的录音),是一首相当前卫的作品,鼓手Clifford Jarvis的独奏尤为精彩。比起黑胶原盘,CD版多加了另一个版本的「Right Now」(第五轨),有兴趣的乐迷不妨比较看看两者有什么不同。

 

Jacknife(1966)


虽然是六十年代中期的录音,不过碍于市场接受度的关系,这张专辑迟至一九七五年才首次发行黑胶唱片,可谓命运多乖。参与本作录音的乐手包括了Charles Tolliver(小号,在本作里包办了「On the Nile」与专辑同名曲「Jacknife」的作曲)、Lee Morgan(小号,在本作发表了「Soft Blue」创作)、Larry Willlis(钢琴)、Larry Ridley(贝斯)与Jack DeJohnette(鼓)等人,其中两位小号手除了第三轨「Soft Blue」有同台演出之外,其他演出都是错开录音的,乐迷不妨比较一下两人的音色与风格究竟有何差异。


不同乐手的创作,其音乐风格完全不同。深受John Coltrane影响的CharlesTolliver,音乐形式较为松散,大量的五声音阶贯穿即兴乐句。Lee Morgan的作品则以放克爵士为主,在律动感十足的节奏中依序登场的是萨克斯风、小号与钢琴的即兴,鲜艳活泼的旋律是「Soft Blue」最显著的特征,是一首很耐听的作品。


遗憾的是,Jacknife收录的曲子只有原始黑胶唱片的一半,另外一场录音,也就是由Jackie McLean所领导的one-horn quartet作品并没有收近本作之中。唯一有发行CD的是马赛克唱片公司,也是收录在四张一套的The Complete BlueNote 1964-66 Jackie McLean Sessions里。唱片公司这种「只做半套」的半桶水风格,真的很令乐迷搥心肝啊!

 

Demon’s Dance(1970)


Demon’s Dance是Jackie McLean在Blue Note的最后一张作品,即使当时这位萨克斯风手仍处于创作颠峰,而每首曲子也都闪烁着惊人的创意光芒,与他合作的年轻乐手个个更是才华洋溢,但彼时摇滚乐兴起,爵士乐摇摇欲坠,Blue Note在原老板Alfred Lion离开之后,几乎已是强弩之末,大部分发行的专辑都乏善可陈。所以也有乐评人说,Demon’s Dance标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参与本作录音的乐手有Woody Shaw(小号、翼号)、LaMont Johnson(钢琴)、Scott Holt(贝斯)与Jack DeJohnette(鼓)。其中最值得瞩目的是小号手Woody Shaw,彼时只有二十六岁得他,包办了Demon’s Dance两首曲子的创作,分别为「Boo Ann’s Grand」与「Sweet Love of Mine」。他的演奏同时融合了Charles Tolliver与Lee Morgan的长处:大胆而灵活地运用五声音阶于即兴乐句之中,并同时保持了高超的吹奏技巧与漂亮厚实的音色。LaMont Johnson虽然知名度不高,但在本作的表现亦是相当杰出,搭配Jack DeJohnette花式般变化多端的鼓韵节奏变化,让本作依然保持了一流的演出与录音水平。喜欢Woody Shaw的乐迷可千万别错过这张专辑了!


Appointment In Ghana - Jackie McLean

with Woody Shaw,McCoy Tyner,Cecil McBee,Jack Dejohnette



七十年代以后,Jackie McLean不若以往那么活跃,转入教育工作的他,大部分的专辑都是现场录音,由丹麦的Steeplechase发行,其评价比不上他在Blue Note时期发行的作品。九十年代以后,Jackie McLean再度与东山再起的Blue Note重新签约,其中评价比较高的是他与日本女钢琴手大西顺子合作的Hat Trick,收录的曲目则以五十~六十年代颠峰时期的代表作品为主。


二零零六年,Jackie McLean因病辞世,享年七十四岁。这位一代中音萨克斯风大师于五十~六十年代在Prestige与Blue Note发行的逸品,永远都是那么具启发性,百听不腻,长存于乐迷心中。如果你还不是很了解这位乐手,请务必找几张他的作品来听看看!



孙秀蕙,笔名小威

现任职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兼研究部主任

广告系系主任

音响论坛「爵士唱片的故事」专栏主笔 

兴趣:听音乐(爵士乐)

休闲潜水(超过三百支气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