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学的发展原因

 CHGRTSGG 2018-12-02
简单说来就是当时理学的桎梏促成了心学的发展详细说到王阳明的“心学”, 不得不提及他创立“心学” 的历史背景。平民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 他自已的特殊经历告诉他:政权高于一切,丧失政权就等于丧失了一切。于是他首先从制度和刑律入手:洪武九年(1376)先在地方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洪武十三年(1380)再撤除左右丞相,将中书省的职权分割于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在刑律上又实行前所没有的酷刑,即:廷杖,东西厂. 锦衣卫. 镇抚司狱等。据《明史》载:“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 至末造而极。举朝野命. 一听之武夫. 宦竖之手,良可叹也。”而对知识分子则借用高官厚禄为饵,实行八股经义取人制度牢笼天下的心智和人才,对天下士子从造士. 选士到养士实现了彻头彻尾的管制。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家天下”的政治愿望。朱元璋还为他的专制统治的合理合法性找到了他的理论依据,即他的“本家”朱熹所创的“理学”。朱文正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核心主张,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成为日常准则,和社会的主流思想,把孔子儒学从教育人的本义向管理人的理学转变。受此长期薫陶之下,男人们蜕化堕落奴化,热衷于科举功名,封妻荫子,风花雪月。女人们则要么从一而终,要么沉沦卖笑。朱子还提倡: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程颐说:“五者废其一,非学也。”但在现实官场或社会中士大夫们往往知行不一,先知后行,行重于知。造成的结果是说一套做一套,道德沦丧,社会风气堕落腐化,至晚明士习尤为颓废。用王阳明的话即:“近世所谓道德者,功名而已,所谓功名者,富贵而已”。 又:“孔子述《六经》惧繁文之乱天下,惟简之而不得,使天下务去其文以求其实,今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已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日于世,而不复有厚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 又刘球语:“为师者之教徒以得进士为期,为弟子者之学,徒欲进士而止”。 繁文训诂之学蕹塞朝野, 因此终明一代,是一个没有朝气,没有创新的皇朝。整个晩明充斥着沉闷. 颓废的末世气氛。统治者的政治素养是决定一个王朝兴衰更替的重要因素。明初人心思定,朱洪武的专制统治使历尽元末战争的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繁荣与稳定。但这种视百官如草芥,六部九卿如虚设,带来的结果是宦官滥权,东西厂撗行朝野。正德元年,南京科道戴铣. 薄彦徽等上疏请留刘健. 谢迁 ,至戴薄二人被逮诏狱。王阳明抗疏与救,犾罪刘瑾,被廷杖并谪贬贵州龙场。面对政治理想的幻灭以及对程朱理学从株守到厌弃,王认为得失荣辱皆可以超脱,只有生死之念未觉参化,于是面对石墩自晢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经过长期的艰苦求索,他终于发明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王的“心学”是建立在反对和批判程朱“知在前,行在后,知行截然分作两截,”的理学观点上的。他认为朱文正把认识和实践过程的两个阶段都提出来了,但却割裂了它们的辩证关系。心学的核心论题是: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无间断性。浅显地说:当我认识到我应当为朝廷为皇上分忧时,事实上我己在做这些亊情了。当我想到我应当忠于皇上或忠诚地对待朋友时,其实我一直如此,等等知行合一的过程。其良苦用心无非是想从学术观念上纠正颓废的官场习气和士风,以提振朝纲,挽救风雨飘摇的朱明王朝。但亊实上王阳明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即“理学”和“心学”都是形而上学的命题,“行”与“知”不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对社会活动的实践,仅限于对所谓的“天理良知”的体认及对封建道徳的依归。因此皆属主观的心理活动,朱王两者的行知观都割裂了主客的一致性,书生意气最终未能挽朱明江山于将倒。从正德十三年在惠州北部九连山平定池仲容寇患时,王在寄书杨仕徳书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所语不难看出王守仁一厢情愿的政治抱负和对朝政凋闭,仕风日下的无奈与苦闷。武宗的纵情淫乐,刘瑾专权。世宗的沉迷僧道,宠信严嵩,疏于朝政等等,社会风气日益颓废的情境下王守仁的心学理论一度点燃了士子们行将枯朽的忧患之心,且又简单易学,一度被广为传播,王守仁的重要门生,揭阳人薜侃登进士后,因故获罪被革职后不乐仕进,而以罗浮山及惠州丰山永福寺为中心将其学说在岭东惠州广为衍传,并影响了当时惠州数代人的文化发展,较著名的人物有李学一.叶萼.叶春及. 叶梦熊. 三传至杨起元为全盛时期。当时,以薛侃为首的淅宗心学及以陈献章门人湛若水为首的广宗心学同台竞技,包容并蓄,破除门户之见,形成了空前良好的学术风气。他们为惠州的文化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清光绪十八年进士江逢山辰诗载:“惠阳讲学前朝盛,粤派王门自此开,我行怱忆薜夫子,不厌频寻萧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