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4施政不难,施政不难,慎始慎终慎决慎行

 致曲解老子的人 2018-12-02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人】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是以圣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合理原文》

慎始640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6402是以圣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慎终6406人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6407是以圣人临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慎决6404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6405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慎行6408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6409是以圣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衍文640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简明意译》

64章:施政不难,慎始慎终慎决慎行。专心照料农民,你就会成功。


64-1事件在尚未变化、征兆初始、变化初始、尚未壮大阶段,只要处理就能解决。

64-2先王慎始,处理问题都在乱局开始前,矫正诸侯都在人心混乱前。

64-6诸侯执行政令,经常在快成功时出现乱象而失败。

64-7先王慎终,处事都会谨慎收尾如同慎重开始,就不会该成功却失败了。

64-4做决策时,坚持己见必以失败收场,坚持推动终将丧失所有。

64-5先王慎决,不推动诸侯做不到的政策,自然不会失败。不坚持已经有问题的政策,自然不失民心。

64-8不要不该要的东西,不看得不到的宝物,不听不该听的话,不犯别人犯过的错。

64-9先王慎行,检查之外还会反省:农民们是否仍然自动自发地前来投靠?侯王你只要专心照料农民当下的需要,就没空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了。

--------

《王本》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老子字典》

【圣人:杰出的王】

【人:皇族、诸侯】

【事:已经规划好的、可以按部就班执行的整套作业】

【者:精于某事的皇族精英、王】

【无为:自己不做错,也不让下属出错】

【无执:不坚持己见】

【欲:想要更多】

【学:听来的知识、别人的经验】

【万物:前来投靠的农民】

【自然:依照事件运行的轨迹,自行产生的应对】

--------

《稷下辨正》

(1)本章疑似编绳松脱导致竹简移位、字损,大量错误需要调整。

(2)6403应是衍文。三重对句是楚辞汉赋的格式,用字又多,当为稷下时代的学人产品,应予删除。

(3)四段话四个主题都很重要,都符合以“是以圣人”开头的架势,我觉得就是如此,代表老子寄望侯王不分彼此全都重视。

--------

《情境译文》

(1-1)事件处在(其)尚未变化(安)的阶段,很容易(易)掌握(持)。事件处在(其)征兆初始(未兆)的阶段,很容易(易)规划因应(谋)。事件处在(其)变化初始还很脆弱(脆)的阶段,很容易(易)消解去除(泮)。事件处在(其)已经变化还未壮大(微)的阶段,很容易(易)分化瓦解(散)。


(2-1)慎始就是(是以)杰出先王(圣人)处理事件(为之)会在(于)乱象没有(未)发生前(有),就把事件处理好,治理诸侯(治之)会在(于)局势没有(未)混乱前(乱),就把事件整治好。


(6-1)诸侯们(人)所(之)负责的(从)事情(事),经常(常)就在(于)快要(几)成功(成)的时候却(而)发生了败象(败之)。


(7-1)慎终就是(是以)杰出先王(圣人)会谨慎(慎)收尾(终)如同(如)谨慎开始(始)一样,这样就(则)不会出现(无)该成功却失败(败)的事(事)了。


(4-1)自以为是(为)的王(者),必以失败(败)收场(之)。一意孤行(执)的王(者),终将丧失(失)所有(之)。


(5-1)慎决就是(是以)杰出先王(圣人)不推动诸侯们做不到的事(无为)自然(故)不会失败(无败)。不坚持已经有问题的政策(无执)自然(故)不会丧失民心(无失)。


(8-1)不要(欲)不该要(不欲)的东西,不看(不贵)得不到(难得)的宝物(之货),不听(学)不该听(不学)的话,不犯(复)诸侯们(众人)曾经犯过的(之所)错(过)。


(9-1)慎行就是(是以)杰出先王(圣人)即使都检查过了,最后还会(能)时时反省(辅):农民们(万物)是否还在(之)自动自发地(自然)前来投靠?侯王你无需担心(而),只要专心照料农民当下的需要,就没空(不)去做(敢)那些不该做的事(为)了。

--------

《翻译心得》

(1)用耳朵听老师讲,叫做学。开口向老师请教,叫做问。学问学问,学和问的本义,都和文字无关。分得清,翻译就不会出错。

(2)6408是四个平行的双重否定,而非原先以为的两组对句,句式和6401一样。

(3)6402、6407、6405三个结论都是前后两件事组成,最后才发现6409“辅万物之自然”和“不敢为”也是前后两件事。四段文句比对之下,终于得到“慎始慎终慎决慎行”四个主题。

(4)核对所有文本,四个“是以圣人”的地方用字都拖泥带水,交代不清,因而发现本章不是起承转合的论说格式,而是提示叮咛用的座右铭,“是以圣人”正是这四段平行的叮咛最恰当的开头了。

(5)本章是帝王术的最后一章,相当于总结而非论说,我相信里面承载了老子一生行事经验的精华,绝对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

推解;64-1老子面授做人处事的金玉良言

1. 本章可以拆出超多的9个段落,而且顺序凌乱。首句带出第一个主题“掌握先机”,第二个主题是“无为”,剩下一个段落恰好移到63章,所以64章含有两组起承转合,实际上就是两章的竹简散落搞混了,又找不出原来的顺序,原因是没有人用推理。总之,现在分成“其安易持64A章”和“为者败之64B章”。为者败之是做人、其安易持是处事,都是金玉良言。


2. 再者,五千言里面,竹简脱序、文字灭失的现象在31章、64章和81章最为明显,而且所有传世版本都一样,可见最早版本是将五千言分成三捆的。后来才改成在37章结尾处分成两捆,形成今天道经德经的分法。而且卷末竹简脱落错位竟不能复原,就这样抄过去了,这在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其中如果没有另外一个故事,实在叫人无法相信。


3. 本章的文字有两处调整:(1)“民”是庶民百姓,民之从事无论成败兴衰与王何干?应该是诸侯的政事成败才和王有关。故“人之从事”才是正解。(2)“几成而败之”不可能每次都发生,所以“常于”是正确的,改成“恒于”反而就错了。(3)第四段“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勉励侯王要认真做到,所以把“是以圣人”放在本段开头压阵,我相信是个合理安排。


4. 文字搞顶先,文意自然通顺,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要记得本章还是候王登基前夕的总复习,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正是特色,很容易瞭解的。

推解;64B施政不难,多检讨必成功

6404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6405【】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6408【是以】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6409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者:学有专精的皇族精英。这里指王】

【圣人:杰出的王】

【无为:不推动下属在执行中会出错的政策】

【无执:不做坚持己见的事】

【欲:想要更多】

【学:听来的知识、别人的经验】

【万物:前来投靠的农民】

【自然:依照事件运行的轨迹,自行产生的应对】


6404-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自以为是(为)的王(者),必以失败(败)收场(之)。一意孤行(执)的王(者),终将丧失(失)所有(之)。


6405-1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杰出的王(圣人)不推動诸侯在执行中会出错的政策(无为),所以(故)他的诸侯不会失败(无败)。不做坚持己见的事(无执),所以(故)不会丧失民心(无失)。


6408-1是以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当上王,事事都须要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后果。侯王你登基以后,务必时时检查自己(是以):当你发现自己想要(欲)照抄别人秘方办事的时候,要告诫自己不能有(不)非分想法(欲),就像不能(不)觊欲(贵)别人珍藏(难得)的(之)宝物(货)一样。


6408-2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当你发现自己耳朵在听、心里在学(学)别人成功经验的时候,要告诫自己不能(不)模仿(学)别人经验的表象,这样只会重复(复)以前差劲的王(众人)曾经犯下的(之所)过失(过)。


6409-1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另外还要(以)时时反省(辅):农民(万物)是否还会(之)自动自发地前来投靠(自然)?三件事都做到的话,侯王你就(而)不会(不)做出(敢)胡乱施政的败事(为)了。

推解;64-2没人可以靠,要怎样独自做决定?

1. 这篇是老子最后的叮咛,说完之后,就要目送侯王进行登基大典了。提醒归提醒,看来老子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携王做得好,当然有面子,做不好给周平王比了下去,百姓受苦不说,这要如何自处才好?一般人碰到越大的场面,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压力就越大,但是我认为老子应该是胸有成竹:准备已经这样充分,只要不过度紧张,随时停一下看看小抄,自然就生出办法,周平王背后哪有这么顺当的安排!对吧。


2. 无为、无执、不欲、不学、辅万物之自然,老子总共只讲了一句话:不要冲动、不要冲动啊,凡事根据原则多想一下、回顾一下、印证一下、比较一下,大错也会变成小错,你就成功了。


3. 面对同侪和下属,作人应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刚好颠倒,决不能自己会、别人就应该会,要以经手人的能力为依据,以为经手人“都会”就会变成“无为”,以为经手人“都应该会”就会变成“无执”。道理都很简单,临到要做的时候都忘记要先确认一遍。


4. “学”已经讲过很多次了:不用文字,绝对是错误的学习方法,找自己的麻烦。“欲”是想要更多,身为王,想要什么呢?我们可以温习一下治大国若居下流第61章天下之交的场景:当诸侯们全都盘起双腿规规矩矩排排坐着、瞪大了眼睛望着你,这时你唯一想要的就是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的办法了,最好还是特效的。所以有些人在这时候就是耳根子软、喜欢听别人讲故事,听了就想试,试了就后悔。也许侯王就是属于这类人也说不定,所以老子把不欲、不学、不敢,挂在这么醒目的地方。


5. “万物之自然”也是一个需要用到推理的题目。该来的自己会来就是自然,这听起来简直就是听天由命,哪有帝王术的精神?老子的自然,是依照事件运行的轨迹,冥冥中自行产生的应对。这是从日中竿影的运作中想到的,以前每年竿影走到这里,蜜蜂就会出现。那么今年竿影也快走到这里了,蜜蜂不用你催,自己就会飞过来的。应该来的,时候到了,就是会自动自发,主动出现。万物是前来投靠的农民,前来投靠这个动作蕴含着某一种,不用别人逼迫、就是会“自然”发生的,是什么事呢?就是会“继续”投靠这件事啦。

推解;64-3帝王术高级课程之后

1. 话说侯王在登基之后身份已变,成为发号施令的周携王了。基于责任的问题,老子无论明里暗里若再进言,就会变成左右携王的“谗言”,有再多的话顶多也只能写份奏折上报。这种突然不能再讲话的感觉,是相当特别与寂寞的。各位在以后的章节也会品尝得到。帝王术,这份学问最后只能自己和自己说吗?


2. 65~81章是从侯王年初登基、到同年底老子辞世,这段时间的老子笔记,简言之就是圣人术,属于杰出的王必须会的进阶课程。周携王才刚登基,正要开始磨练独行侠、经理人的功夫。有些课程,总要练个三五年有了底子之后,才能领会。所以老子就算想到了,也只好先摆一边,总不能现在就一股脑塞给携王,就好像大学课本塞给高中生自修,一定消化不良的。是不是这样,往后大家自可评估。


3. 这里还是老话一句:侯王学到这里,就要登基当他的王,大干一场了。大家看到这里,有谁认为自己准备好,可以上场了?老子说:写成文字,就是因为能够温故知新。所谓“为道(道的修行)日损(是每天在精简、去除错误),损之又损(除错再除错),以至于无为(直到没有错误为止)”。如果自觉还没准备好,何妨再多看几遍?无论现在有多精进,还没有达到无为,那就继续损之又损,总是没错的(^_^)。

推解;64-4为何国人不重视道德经?

1. 我对老子五千言的翻译及看法,全部都是从推理的角度出发,材料是(1)王弼文本,(2)史记老子列传,(3)说文解字,总共就这三本书,不及其他人,不及其他书。


但其中要注意:​王弼的文本总也是根据祖本而来。司马迁的资料也都是他认为可靠才加以采用,这是史家和文人的信誉,想怀疑就须要花点儿力气搜证。唯有说文解字并不是完美匹配,因为许慎并非完全根据西周大篆、金文、甲骨文编制,还包括了春秋、战国、西汉的文字演变,这个部分理论上老子不可能知道,也就不可能使用。


2. 深刻感觉,任何人想要看懂五千言,动手编一部老子字典是必经的过程。五千言里,任何一个字、一个词,应该都只代表一个概念,不会跳来跳去。记得老子在第一章说的“妙(概念)”和“徼(用文字转述)”的差异吗?有时候一个字就能表示一个概念,例如象形字会意字;也有时候必须一大段话才能表示一个概念,这时候就会用一个字词代表,这一招时下年轻人最会,难道2800年前的老子就不能会?找出这个字背后的概念,应该是最正经的治学方法,偏偏就是没有人愿意走这一趟,奈何?


3. 中华文化在东周平王当政的50年(前20年是二王并立还当不得真)当中失传殆尽。流传下来号称西周文献的周礼、尚书、诗经,都是汇集西周276年、前前后后许多文人的心血结晶组合而成。这些文人都使用同一本字典吗?我是无法相信的。


4. 但是,道德经是老子这位帝王师单独一人写成的。毫无疑问一位真正的学人,用字只会有一种解释;又因为天子是嫡长继承,资质无从筛选,必须深入浅出,要浅到资质平庸的天子也无需找人请教讨论,靠自己就能温故知新,才能符合天机保密的需要。


5. 而最重要的是,道德经是老子将文武周公创建的、领导诸侯的帝王术,经过深入理解后,重新写成的文字,真正的一家之言,又长达5000余字,这已经是有史以来最长的中国古文献了,重复出现的字也很多,早已超过任何解密专家必须要的门槛,偏偏未曾听说有人破解了老子的关键字;其实动手编一本老子字典,对任何想要阅读道德经的人,都不是难事,令人无言以对。

推解;64-5推理老子道德经的原貌

1. 老子道德经的原貌到底该是怎样的呢?透过推理,五千言的文字自己述说着它的外貌:


老子是以81章、每章4段、每段一只竹简写成的,这样才能方便作者损之又损,抽换文字。读书人都会把卷首捲在外侧,方便展开阅读;但是,“写书人”都会把卷末捲在外侧,方便继续添加,所以31、64、81章竹简错乱严重,而01、32、65章干净整齐,可见首抄本抄的真的是著作者自己用的祖本。


2. 老子将五千言分成3捆,实际上是3段时间、3种截然不同的传授过程。


(1)第一捆(第01~31章)启蒙书,老子在镐京、对一整班的学生讲课。81章当中只有01~16章是文字课本的形态,其他都是需要保密的笔记。

(2)第二捆(第32~64章)帝王术,老子在三门峡南岸携地王城、对侯王单独一位学生讲课的课后留底笔记。

(3)第三捆(第65~81章)圣人术,老子同样在携地王城写成,寄望将来携王或者下一任帝王师能看到、看懂。


3. 启蒙、传承、帝王、圣人,虽然名字是我编的,但这可是完全参照道德经各篇章的内容来做的设定。2800年过去了,纵观人一生的经历,不外乎就是这几个阶段,和当初老子编排的顺序没什么不同:


(1)独行侠:任何到你手中的问题,靠自己就能解决,而且漂亮。

(2)经理人:指挥团队,超越独行侠,做更大的事。

(3)总经理:建立多层次团队,建立一个能永续运作产出绩效的团体。

(4)企业家:指挥多个永续运作团体,建立自己对股东、员工、消费者、社会、以至于全人类的责任心。


4. 老子说,就算坐上王位,终其一生,一样还是这四个阶段,借用孔子的形容词:


(1)修身:用“不得”完善自己。

(2)齐家:运用“得”完善身边的人,建立团队。

(3)治国:建立及运作一个多层次的金字塔。

(4)平天下:管理800个金字塔,而且农民继续会自动自发地前来投靠。

推解;64-6道德经记载着真正的中华文化

1. 我个人认为“平天下”最后这一句话非常重要,这句话由两个很重要部分组成,一是封建侯国(平行的管理组织)“持续地”增加,二是农民(生产力)“持续地”自动自发前来投靠。由于这里的持续并没有设定尽头、没有限制自己的发展,所以这个系统可以无限地走下去,这点非常重要。


2. 秦始皇征服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郡縣制,說白了就是一個上級金字塔壓在許多以郡縣為單位的小金字塔上面,小金字塔增加了,這個上層金字塔的管理層就必須增加層數來因應;一旦越過盛世,生產層的規模開始收縮,而管理層是既得利益者、當然拼命拒絕被裁員、被革新,亂世就開始了。


老子說,諸侯封建制不同,整體而言就像一個平頂式的金字塔,小金字塔(諸侯國)的上層是一個完全扁平的管理系統,只有一層,所以繼續擴大還是裁撤縮小,都不是問題。今天談管理的書是一大堆,從來沒看到過有誰在探討如何不必裁員就能縮小規模的系統?相信將來也不會有。


3. 話說自从人类开始使用大脑,就一直不停地为自己和自己人画圈圈:圈圈内人人自由平等、好似天堂,圈圈外人人非我族类、供我压榨。人类从畜牧养鱼、圈地耕种开始,古今中外,谁能打破画圈圈这条规律而继续存在?


唯独老子的概念有其特殊之处,800诸侯画了800个圈圈没错,但是并没有圈圈外人人活该下地狱这种观念,而是打开大门、吸引农民自动前来投靠:都到我的圈圈来吧,这里是天堂啊。


4. 一种政治制度,竟然具有宗教的特质,难怪中华大地没有滋润宗教的土壤,都被诸侯封建制度完美用掉了。今天的联合国,体制上很接近西周的诸侯封建系统,但是运作却很接近东周时期的春秋:大诸侯个个耀武扬威,邦国利益优先于人类、竟还说的冠冕堂皇,这跟圈圈外人人非我族类、供我压榨,有什么差别?


5. 能够统领众诸侯的王在哪里呢?或许这才是化解第三次世界大战、拯救全人类的最后机会吧。不想做霸王(仍是个诸侯)、但要做明王(杰出的天子)吗?那你务必把我的翻译看完先。(^_^)

【穿越075】谨慎

640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是以圣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6404(人)之从事恒于其且成也败之。【是以圣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640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6405【】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是以圣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事件在尚未变化、征兆初始、变化初始、尚未壮大阶段,只要出手处理就能解决。杰出先王处理问题都在乱局开始前,矫正诸侯都在人心混乱前。此为慎始)

 (诸侯在执行明明都会的政令,也经常在快成功时出现乱象而失败。杰出先王处理政务,都懂得谨慎收尾如同慎重开始,就不会该成功却失败了。此为慎终)

 (做决策时,坚持己见必以失败收场,坚持推动终将丧失所有。杰出先王不推动诸侯做不到的政策,自然不会失败。不坚持已经有问题的政策,自然不会丧失民心。此为慎决)

 (不动不该动的念头,不看拿不到的东西,不听不该听的空话,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该检查都检查了,杰出先王最后还会时时反省:农民是否还在自动自发地前来投靠?专心照料农民当下的需要,你就没空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了。此为慎行。慎始慎终甚决慎行都做到,你就一定行!)

【圣人=杰出先王】

【为=自负其责的自行决定】

【人=皇族菁英】

【事=耐着性子按部就班就能成的工作=SOP】

【者=王学的者指王的等级,官学的者指诸侯等级】

【欲=让欲望从心底浮上来】

【不欲=把浮出来的欲望压回心底】

【贵=重视】

【学=把知识从耳朵听进去】

【不学=听来的不正确的知识要能左耳进右耳出】

【众人=诸侯们(邦君诸侯才有复数,王必定是单数)】

【万物=前来投靠的农民(等同今天的移民)】

【自然=该出现的时候就会出现,不由谁来决定】


(1)64章是老子在侯王登基之前,最后的叮咛。登基之后,再也没有传授心得的机会了,因为那叫做“干政”,十个头都不够杀。这一章和63章一样,仍然是四段独立的座右铭,主题是决策推动之后要如何执行的心态:慎始慎终甚决慎行,唯有谨慎才能成功!

(2)施政就像进赌场,每一把都不能伤到元气,不求大赢,决不能大输!一辈子小赢小输,其实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重点就是谨慎,照着四段经文,执行大家都明确同意的政策,谨慎,再谨慎,而已。

(3)这一章是帝王术的最后一章,卷在祖本第二卷的最外侧,想必竹简脱落很多次,只要竹简一乱就会有很多人自认大尾跑来涂改增补,所以经文非常凌乱。几乎所有的翻译都是一头雾水、说不出个重点。总之,要找出4个“是以圣人”,才能排列出(始、终、决、行)的顺序,座右铭就出来了,提供各位参考。


【穿越076】过滤

6405【】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是以圣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慎行:不动不该动的念头,不看拿不到的东西,不听不该听的空话,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该检查都检查了,杰出先王最后还会时时反省:农民是否还在自动自发地前来投靠?专心照料农民当下的需要,你就没空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了)

【欲=让欲望从心底浮上来】

【不欲=把浮出来的欲望压回心底】

【贵=重视】

【学=把知识从耳朵听进去】

【不学=听来的不正确的知识要能左耳进右耳出】

【众人=诸侯们(邦君诸侯才有复数,王必定是单数)】

【万物=前来投靠的农民(等同今天的移民)】

【自然=该出现的时候就会出现,不由谁来决定】


(1)不欲=把浮上来的、伴生出罪恶感的想要(欲望),直接压回心底。不学=不正确的知识,就算从左耳钻进来、也要从右耳抛出去。老子使用这两个逻辑学的词句,要表达的就是今天所谓的“过滤”。

(2)欲望是永远在冒出头、不会不出现的,这是哲学的一环,所以要“压回去”。知识则否,你可以判断、决定是否吸收,但很重要的是不要被干扰,下意识、做个梦,又想到了,这就难办。所以最好是不要去听,万一身在现场,就要“为腹不为目,有听没有到”。有时候灰色地带很难判别,听下去才知道有问题,只好坚决抗拒,左耳进右耳出,只是这恐怕要高人才做得到,我就常常会做梦,没办法。如果哪位大神有办法天天不做梦的,务请赐教,指点后进一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