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世文明史15

 昵称641652 2018-12-02

第一节政治改革与庶族参政

一、侨置州郡与土断制度

自西晋灭亡以来,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大量北方人民不得不抛弃故乡田园,一批又一批地越淮渡江,徙居于江南。这些侨寓于南方的流民,被称为“侨人”,他们往往按原籍聚居一地,那些南迁的世家大族,又互相标榜门阀,“竞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唐·刘知己《史通·邑里篇》)。为了保护北方士族的封建特权,缓和南北士族的矛盾,东晋政府便在南方侨置了许多州郡,这些侨置州郡“皆取旧壤之名”(《隋书·食货志》),境内基本上没有土著居民。于是北方的一些地名如徐州、雍州、豫州、青州等,又在南方出现了。为了和北方的故土相区别,又往往在地名之前冠以“南”字,如南徐州、南豫州等。那些从遥远的幽州、冀州迁来的流民,由于人数较少,就不设州一级的机构,只设郡级或县级机构,并拨给南徐、南兖、南青等州来管辖。

    桓温(312年-373年)

为了吸引北方流民南下,又避免西晋末年流民起义的重演,东晋政府一方面拉拢流民领袖如郗鉴、苏峻等,一方面又给侨置州郡以免除调役等优待。这一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据《宋书·州郡志》所载,仅南徐、南兖、南豫、南雍四州,就有18万户,96万人。可见南渡户口之多。

随着社会的相对安定,南方生产的发展,统治阶级认为对北来侨民的优待政策已无必要,“土断”制度便产生了。

所谓“土断”,就是将侨居士民化为土著,编入原南方所在郡县,成为政府属下的编户,向封建朝廷交租税,服徭役。东晋最著名的一次土断,是大司马桓温主持的,于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庚戌(初一)日实行,史称“庚戌土断”。刘裕执政后,又于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再次土断。以后南朝的统治者又曾数次实行。那些抵触土断政策的宗族豪强,则往往受到严厉惩罚。彭城王司马玄,因藏匿五户居民,就被桓温以“犯禁”的罪名“收付廷尉”;余姚世族虞亮,因“藏匿亡命千余人”(《宋书·武帝纪》),被刘裕处以死刑。

土断制度加重了对人民群众的剥削,但也打击了豪门世族,原来被士族当作私产的侨寓户口,成了负担国家赋役的编民,这就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二、刘裕的政治改革

出身于寒门庶族的刘裕,在代晋称帝的前后,对当时的弊政进行了若干改革。

东晋依靠豪门世族的支持而建立,政权往往被豪门世族操纵,皇权削弱,出现了纪纲不立、强藩横行的局面。刘裕靠显赫的战功打下了帝业基础,和司马睿依靠大族推戴的情形完全不同。因此,他多选出身于寒门的庶族地主执掌中央机要,这些人往往具有真才实学。原来的那些高门士族,只能做名大权小的官员,很难得到信任。东晋重要州郡都用大族作镇将,形成割据局面,叛将王敦、苏峻等甚至一度攻陷都城建康。刘裕则不同,州郡重镇任用宗室。荆、江二州地处上游,甲兵居全国之半,更是非皇子不用。从此,建康朝廷不再受大族重镇的威胁。

晋末机构庞大庸肿,人浮于事。侨置的州郡虽起过积极作用,由于地名增而境未拓,也使得机构重迭,版籍混淆。仅今常州一处,即设有十五六个郡级与60多个县级机构。刘裕在义熙九年的土断中,裁撤、合并了大批流寓郡县。过去州府设置将吏,漫无限制。刘裕称帝以后规定:每州置将不得超过500人,置吏一得超过5000人。刘裕还恢复了学校教育,注意选拔人才,对于州郡所送秀才、孝廉,都按规定进行考试,以防滥竽充数。

刘裕的政治改革,打击了豪门世族,强化了皇权,使刘宋王朝出现了一些新气象,为以后的“元嘉之治”与南朝寒人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元嘉之治:元嘉为刘裕之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公元424~453年),其时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得到发展。史称“元嘉之治”。

三、谱谍学的流行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高门士族世代担任重要的官职,寒门庶族只能担任低级的官吏。为了保持自己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士族非常讲究身份和门第的高低,他们严格区分士庶界限,不同庶族通婚、共坐,不穿同样的衣服,甚至互不往来。政府选拔官员,“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新唐书·柳坤传》)。这样,一种新的学问——谱谍学便应运而生。孝武帝太和年间(公元376~396年),员外郎贾弼“广集众家,大搜群族”(《南史·王僧孺传》),编撰了一部712卷的《姓氏簿状》,几乎将8州、116郡中所有豪门世族的家谱均罗列于内。此谱子孙相传,号为“贾氏谱学”。《姓氏簿状》把北方南徙的士族称为“侨姓”,以王氏、谢氏为最高;把江南土著称为“吴姓”,以朱、张、顾、陆为最大。

     刘裕(363年—422年)

南朝时,士族盛极而衰,重修谱谍又成了挽救其衰败的一种手段。南齐时,王俭与贾弼之孙贾渊增广贾著为《百家谱》,并另撰《氏族要状》、《人名书》。梁武帝时,王僧孺又改定《百家谱》,并作《百家谱集抄》、《东南谱集抄》,号为“王氏谱学”。于是谱谍学盛行于世。刘宋时,便有精通谱谍学的王弘,据说他每日接待上千来客,而能不触犯一人的家讳。不熟悉谱学的,甚至被认为不能于吏部任职。齐武帝萧赜欲拜族弟萧鸾(即齐明帝)为右卫将军,大臣王晏认为萧鸾虽然“清干有余”(《南齐书·王晏传》),然而不熟悉《百家谱》,只怕不能胜任。齐武帝只得作罢。

家讳:旧谓避父祖名讳,与“国讳”相对,也叫“私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