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得性无助:走出绝望与悲哀,只要你敢于尝试、相信自己

 度麦心理 2018-12-03

心理学:如何摆脱明明有力量却被禁锢的无助状态

 

 许多人对一种奇怪的现象不理解:为什么大象这样的庞然大物,能够被一根细绳和一根小木桩拴住在而不会跑掉?

训象的人会告诉你:“大象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用这根绳子与这个木桩拴着他的后腿,那时候它是无法挣脱的。现在它长大了,早已经习惯了被这根绳子拴住,而且会觉得自己跟原来一样无法挣脱,所以我还用这根细绳子,这个小木桩困住他就完全没问题!”

所以,无助从来不是生来就有的,它的形成来自于不断地学习。当个体在这种不断的学习中体验到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控制事态的发展时,就会因绝望而彻底放弃,并形成思维或行为禁锢。而这种经过学习获得的思维或行为禁锢,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效应”。

这种明明有力量却被禁锢的无助状态,真的是非常可怕;但是,依然有许多人被迫禁锢在这种无力逃脱的无助状态里,不敢也不愿意尝试逃离。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由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

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 ;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且不可控制的电击,那么当狗有机会逃离电击时,它们也会无力逃离;同时,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它们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这种无助感让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所以它们明明有机会逃离也不愿意再尝试。

动物的实验如此,而生活中的人亦如此。习得性无助几乎遍及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被家暴而不敢反抗的女人、被错怪而不敢辩解的孩子以及被虐待而不敢逃离的受害者,都是习得性无助的实例。因多次体验痛苦和失败而产生的习得性无助,让他们陷入了深深地绝望和悲哀里,让他们即使有机会、有条件也不想再尝试逃离。

 

 作为度麦学苑心理关爱中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曾接待过许多因习得性无助前来咨询的来访者。他们中间,有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障碍,也有失眠、退缩、逃避等行为问题;但不管是怎样的问题的障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全盘否定自己的一切。他们对我说的最多的就是:“老师,我什么都不行,我什么都做不到,我什么都没有。”

但是,在一段时间的咨询之后,不仅从习得性无助禁锢中走出来,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到了曾经失去的勇气和能量,同时也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过去做不到的,不代表现在还做不到;只要勇于尝试,即使暂时做不到,最终也一定可以做到。

所以,走出习得性无助只需要八个字——敢于尝试、相信自己。

 

 小时候的经历造成的童年创伤,只要敢于尝试,就能得到疗愈,并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

曾经失败的经验,只要敢于尝试,就能走出阴影,东山再起。

那些深藏内心、对你产生巨大影响的情绪状态,无论它们是抑郁还是焦虑,抑或是恐惧,都会在你勇敢的尝试中慢慢离去。

你要明白: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你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还是相信自己必定失败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