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兰诵读96 |

 为什么73 2018-12-03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条文解析:


【成无己】少阴客热,则口燥舌干而渴。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无热也。背为阳,背恶寒者,阳气弱,阴气胜也。《经》曰: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灸之助阳消阴;与附子汤温经散寒。


【柯韵伯】口中,兼咽与舌言。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故少阴有口干、舌燥、咽痛等证。此云和者,不燥干而渴,火化几于息矣。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故五脏之俞皆系于背。背恶寒者俞气化薄,阴寒得以乘之也。此阳气凝聚而成阴,必灸其背俞使阴气流行而为阳。急温以附子汤,壮火之阳而阴自和矣。


【尤在泾】口中和者,不燥不渴,为里无热也。背恶寒者,背为阳而阴乘之,不能通于外也。阳不通,故当灸之以通阳痹;阳不足,故主附子汤以补阳虚。非如麻黄附子细辛之属,徒以温散为事矣。此阳虚受寒,而虚甚于寒者之治法也。按:《元和纪用经》云:少阴中寒而背恶寒者,口中则和;阳明受热而背恶寒者,则口燥而心烦。一为阴寒下乘,阳气受伤;一为阳热入里,津液不足。是以背恶寒虽同,而口中和与燥则异,此辨证之要也。


推荐阅读:


陈某,男,30岁。初受外感,咳嗽愈后,但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微怕冷,偶感四肢腰背酸痛。自认为病后元气未复,未即就医治,拖延十余日,天天如是,甚感不适,始来就诊。脉象沉细,面色苍白,舌滑无苔,此乃脾肾虚寒,中阳衰馁。治当温补中宫,振奋阳气。附子汤主之。


处方:炮附子三钱,白术四钱,横纹潞三钱,杭芍(酒炒)二钱,茯苓三钱,水煎服。


服一剂后,诸证略有瘥减。次日复诊,嘱按原方续服二剂。过数日,于途中遇见,病者愉快告云:前后服药三剂,诸证悉愈,现已下田耕种。

 (摘《伤寒论汇要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